朱昭陽(1903-2002),台北板橋人,首開日治時代台灣子弟考入競爭激烈的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先河,使台灣新聞界大事報導,也因此燃起台灣人在殖民者的刻意壓迫下對教育的熱情與重視。1925年,更以一個殖民地大學生之姿連中三元,先後通過日本行政科高等文官、司法科高考及大藏省(財政部)的就職考試,創下台灣甚而是日本教育界的先例,為當時的台灣人帶來了莫大的鼓舞。
朱昭陽在日本的生活固然可謂平步青雲,他對母親──台灣的教育問題卻始終懷抱著豪情,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他放棄了在大藏省17年的工作,越年毅然決然地回台投身故鄉的重建,也是因為時刻以教育桑梓為念,同年9月,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延平學院就在他與宋進英、劉明等人的奔走下誕生了。本書即欲藉著紀錄延平從大學轉變為國高中補校、中學的經歷,深刻的刻畫創辦者朱昭陽的一生。
從其家世、教育背景、仕途、二次大戰的爆發與結束,述及回台開辦延平學院,於經歷「二二八事件」巨變後延平的傾頹及復校,與進入合庫的公職時代等段落,循序漸進,不僅反映了時代的悲歌,也描繪出一位威武不屈的勇士圖像。
朱昭陽在日本的生活固然可謂平步青雲,他對母親──台灣的教育問題卻始終懷抱著豪情,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他放棄了在大藏省17年的工作,越年毅然決然地回台投身故鄉的重建,也是因為時刻以教育桑梓為念,同年9月,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延平學院就在他與宋進英、劉明等人的奔走下誕生了。本書即欲藉著紀錄延平從大學轉變為國高中補校、中學的經歷,深刻的刻畫創辦者朱昭陽的一生。
從其家世、教育背景、仕途、二次大戰的爆發與結束,述及回台開辦延平學院,於經歷「二二八事件」巨變後延平的傾頹及復校,與進入合庫的公職時代等段落,循序漸進,不僅反映了時代的悲歌,也描繪出一位威武不屈的勇士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