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從自撰的諸多崑曲論文中精選而成的結集,內分四個欄目,每欄各選四篇,合計為十六篇。
一是「劇論曲評」欄,涉及臨川派與吳江派的理論爭鳴和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的創作特點,並對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作出了探索性的評論。
二是「崑班流播」欄,考述明清以來崑曲以蘇州為中心向南京、揚州流播的情況,指出其具體表徵的江蘇三大據點的崑班極為興盛。在<浙江三大崑曲支派初探>一文中,對杭嘉、湖一帶正崑以外的草崑班社進行了探考,重點描述了寧波、金華和溫州三個地區生根於民間的崑班源流。
三是「文獻鉤沉」欄,對<真蹟日錄>和<樂府紅珊>中的魏良輔曲論,以及<綴白裘>的來歷和<明心鑑>的原貌,進行了深層次的勾稽。
四是「演唱研討」欄,專題研究「俞派唱法」和吳梅的演唱實踐,並對崑曲的傳統劇目和<牡丹亭>的演出情況作了史料性的考論。
一是「劇論曲評」欄,涉及臨川派與吳江派的理論爭鳴和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的創作特點,並對孔尚任<桃花扇>的創作思想作出了探索性的評論。
二是「崑班流播」欄,考述明清以來崑曲以蘇州為中心向南京、揚州流播的情況,指出其具體表徵的江蘇三大據點的崑班極為興盛。在<浙江三大崑曲支派初探>一文中,對杭嘉、湖一帶正崑以外的草崑班社進行了探考,重點描述了寧波、金華和溫州三個地區生根於民間的崑班源流。
三是「文獻鉤沉」欄,對<真蹟日錄>和<樂府紅珊>中的魏良輔曲論,以及<綴白裘>的來歷和<明心鑑>的原貌,進行了深層次的勾稽。
四是「演唱研討」欄,專題研究「俞派唱法」和吳梅的演唱實踐,並對崑曲的傳統劇目和<牡丹亭>的演出情況作了史料性的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