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組曲 | 拾書所

法蘭西組曲

$ 300 元 原價 380

電影「亂世有情天」4/30上映,原著《法蘭西組曲》聯經出版

原稿沉睡超過半世紀,寫於二戰時期的橫空傑作。
只要對小說或對歷史有興趣,就會珍惜這本書。

她虛構的當下,成為留給後世的事實──
塵封超過半世紀,改寫法國當代文學風景,俄國猶太裔法語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驚世傑作!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人雜誌、經濟學人、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圖書殊榮!
法國四大文學獎雷諾多文學獎破天荒修改給獎辦法,首度破例頒獎給已故作家。
國際知名作家石黑一雄、朱利安.拔恩斯、王安憶齊聲讚譽。
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出版補助計畫」支持出版。
作家張惠菁專文推薦。
改寫二十世紀文學史: 跨世紀文學史詩《法蘭西組曲》出土

1940年的某個夏日夜晚,德軍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彈。
整個巴黎都醒了,法國一分為二,兩百萬法國人如潮水逃向鄉間。
上流人士貝黎剛家族一家人、自視甚高的作家寇特、小職員米修夫婦以及被徵召的兒子尚-馬黎、與情婦糾纏不休的銀行高層柯本,以及視美的東西如命的收藏家查爾斯,
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沒人抵擋得了時代的浪潮。

人民遭政府遺棄,德軍不分城鄉、鋪天蓋地進駐法國每個角落。
也是因為戰爭,德國高階軍官與法國少婦在小鎮相遇,
他們困陷在小鎮卻也遠離前線,嘗到未曾有過的幸福滋味,
更從彼此身上找回渴望已久,身為一個人的美好。

每張臉孔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些臉孔共同刻畫出時代的樣貌。1942年俄籍猶太裔知名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結束她39歲的一生。在非常有限、最後的時光裡,她選擇以小說勾勒出二次大戰法國逃難潮的眾生相,為總是遺忘得太快的人們留下《法蘭西組曲》這部未完的鉅作,也見證她/他們曾經存在的事實。

而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距今並不遙遠。

戰爭終會結束,但歷史的這一頁將令人為之色變!1929年以處女作《大衛.高勒德》驚豔法國文壇的俄籍猶太裔作家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在嘗試數部成功的中、短篇小說後,1930年代末開始寫作一部新的長篇作品,原計畫以五個章節完成,寫作靈感則來自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五個章節包括於1942年完成的〈風暴〉(後另名為〈六月風暴〉)、〈柔板〉,已定名的第三部〈監禁〉,以及暫時命名為〈征戰〉與〈和平〉的最後兩部,有直向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致敬的意涵。

1942年夏天,剛寫完第二部〈柔板〉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毫無預警遭到法國警方逮捕,後送往外籍猶太人士集中管理處,在她先生以及所屬的出版社等親人好友四處奔走下仍舊營救無效。有呼吸道疾病宿疾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於1942年8月17日因傷寒逝於奧斯威辛集中營(後來證實死於毒氣室),不久,她的先生米歇爾.艾普斯坦也在同年遇害,身後留下一雙分別為13歲、5歲稚女:丹妮絲與伊莉莎白。兩姐妹經由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密友也是作家的朱莉.杜蒙協助,帶著作家/母親所遺留的皮箱四處輾轉躲藏,裡面除了個人遺物,另存有一本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生前最後的筆記。寫在筆記本裡的〈六月風暴〉、〈柔板〉兩章遺稿,在沉睡半世紀後,由大女兒丹妮絲.艾普斯坦加以編輯整理。整理期間,由於字跡微小難辨,再加上筆記所寫之事皆是1940年代逃亡潮的人事物,一度無法確認是日記還是小說,直到看見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小說」兩字的親筆注記,2004年,收錄了〈六月風暴〉、〈柔板〉兩章的《法蘭西組曲》終於公開出版。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逃難中不放棄寫作,以及作品本身對世局、人性異常冷靜的清晰觀點,《法蘭西組曲》出版後旋即造成話題,創下全球總銷量超過250萬冊的銷售熱潮,長據亞馬遜網路書店、紐約時報等指標性暢銷書榜前茅。

與二戰後大熱題材的傷痕文學不同,依蕾娜.內米洛夫以身處戰爭當下的「特殊位置」,近身寫出當時的時代氛圍跟人性善惡,其根植於俄國小說說故事傳統的深厚實力,讓《法蘭西組曲》被譽為是最貼近二戰時期的真實之作;如同彗星般橫空出世的《法蘭西組曲》,程度上也改寫了當代法國文學歷史的風景,無論是讀者還是評論者,都無法忽視這本「遲到半世紀」才被發現的傑作。2005年,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雷諾多文學獎」,不顧當年評審團主席的異議,修改給獎辦法給已故作家,首度破例將年度書獎頒給了這位早慧也早逝的天才──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

《法蘭西組曲》以近乎實境紀錄的手法描寫1940年德國進占巴黎後的難民潮。第一部〈六月風暴〉栩栩如生刻畫巴黎居民急於逃離首都的驚恐群像;從大資產家到自命不凡至愚蠢可笑的作家、銀行小職員和暴躁易怒的老闆,內米洛夫斯基分以小節交錯側寫這些人的心情、命運和逃亡路上遭受轟炸以及法軍投降後居民返回巴黎的一幕幕情景。緊接著,在第一部的難民群像之後,第二部〈柔板〉描述德軍進駐法國蒲希小鎮之後的情節,當時法國已淪於德軍之手,無所不在的敵軍從城市到鄉村展開鋪天蓋地的占領行動。內米洛夫斯基在此捨棄了刻板的戰敗形象,將戰爭的混亂場面天衣無縫地換成對立雙方的情感掙扎。因為戰爭,男人從日常裡缺席,女性力量在這一章當中色彩更為鮮明,接續第一章貝黎剛家族媳婦的角色,年輕少婦露西兒成為〈柔板〉的主軸,從形同被囚禁的好人家媳婦身分,到自身情感的摸索,後續更成為《法蘭西組曲》未竟章節、連結城市巴黎跟鄉村的重要角色,在在呈顯出依蕾娜.內米洛夫身為女性作家敏感、不流俗的特質。

《法蘭西組曲》同時收錄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的寫作筆記,以及她與出版社和後來她先生?營救她奔走的往來書信紀錄,從中將看得見這部鉅著未完成篇章後續的諸多發展,以及作者在小說之外,個人最後一段時光的日常輪廓。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