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讓社會經濟變得更開放、引發多元的創新,治理機制改善的目的係嘗試善用這些特質讓政策介入更聚焦,帶動創新與永續發展的新機會。在當前科技典範的趨勢下,全球政經社會的幾個重要觀察:各國新興前瞻政策議題,已經更為務實地轉向符合公民及環境議題的需求,惟需求問題相當多元;面對這些問題時,係以整合數位科技聚焦應用於解決垂直問題,而關鍵在於如何整合聚焦問題;治理的策略思維轉向引導科研對焦產業需求、累積核心能耐及開放合作;在新興議題的推進過程,必須關注對公民及環境所造成的傷害與風險。
由於整體社會經濟存在「多元需求」,於是乎如何「整合聚焦」及「引導」成了成功關鍵因素;有了開放合作,才能有效推進個別組織或個人願意持續累積能耐。從這個觀點出發,本專題精選國內外相關個案,帶領讀者了解荷蘭、美國、歐盟、英國及國內如何在新興前瞻議題政策治理機制中關注「公私協作、需求/挑戰導向的選題機制、跨部門治理、評估機制」等重要關節,以掌握社會脈動並提供更好的施政。
近幾年科技創新政策的政策治理持續演化進步中,為了藉由「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創新、永續、包容的經濟社會,未來設計機制應整合聚焦於產業或社會需求,猶如歐盟的ETP機制,或者美國近期推動的「先進製造」公私協力機制鼓勵開放合作等做法,降低計畫之推動與需求的資訊落差。最後,政策治理機制應徵求解決各項任務/需求導向議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了解達成任務所需開發的「技術」,有哪些衍生的商業機會,藉此促進民間累積足以掌握相關商業機會的研發製造能量。如此一來方能協助國內業者面向國際,並重視台灣在地的能源、環境、社會及國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