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街位處舊濁水溪(東螺溪)北側,前身為東螺街,此一人文聚落形成殆源自於明末清初,至於商業街肆形成亦不晚於乾隆元年(1732)。嘉慶11年(1806)東螺街遭受蔡遷之亂波擊,旋即又面臨舊濁水溪氾濫,乃渡溪北向闢建新街北斗。由於北斗街地處南北陸路、山海水路之匯聚點,各路行旅亦多以北斗街作為中繼站,渡溪前後,常在街內停留,稍事休息;入夜之後,華燈初上,由於住宿客旅不少,宮前街、元市街一帶,傳說出現了台灣最早的夜市,以迎合往來商旅生活所需與買賣交易。北斗街如此繁華的景象,中部地區僅次於鹿港,因此地方遂盛傳著「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的諺語,相當程度點出了其時的風光歲月。日治初期,由於東螺溪河床萎縮,復以日人導濁水溪源流匯入西螺溪(今濁水溪),北斗街逐漸喪失河港功能,然舊市街酒家、旅社林立,繁華情形雖不及前清,仍是台灣一個相當熱鬧的街肆,《台灣名勝地誌》:「北斗街為彰化至嘉義間最大的市街,……本地人設有北斗館、神戶館等旅館,從臺中至嘉義的旅客通常於此地歇宿。」其時,北斗街仍是台灣中部之交通樞紐,來往旅客絡繹不絕,因此街內不少頗具規模的旅館,包括東京館、神戶館、北斗旅社、七星旅社、富山旅館、世界旅館、太原旅社、嘉賓旅社、三光旅社、中央旅社等,多集中於媽祖廟附近,此乃當時最熱鬧繁榮的精華地帶,來往的旅客包括南北各地的商人與遊走中南部的戲班、賣膏藥團,以及從苗栗、大甲、北港等處來的牛販,還有來自鹿港、草港等地的鴨仔販等等。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北斗街的河港機能喪失,然大抵仍保有彰南聚落中心位置,繁華情景依然不斷;根據明治35年(1902)的官方統計,當時北斗街的人口數,全台灣排名第16。不過,日治時期是北斗街由盛轉衰的過渡期,當時交通、產業的發展面向乃日後北斗街走向沒落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北斗街雖居彰南地區之公路交通樞紐,然而日治時期北斗街屢遭祝融肆虐,對於北斗街貌的破壞相當嚴重;殆至戰後,行政區域重劃,北斗街由台中縣北斗區治所在改制為彰化縣北斗鎮,因此喪失了彰南行政中心的位置,隨而商圈腹地亦漸緊縮,由原本台灣重要街市衰退成為北斗區四鄉鎮中心。 綜觀戰後北斗的整體發展,雖有幾件以北斗鎮為主軸的重大建設施作,不過對於街內的商業經濟帶動,整體而言是普遍是不足的,因此北斗鎮的發展難免停滯不前。所幸北斗鎮歷經了一段時間的沉潛,進入90年代,隨著中山高北斗交流道的通車以及明道大學的設立,復以鎮內文化環境再造的氛圍漸啟,面對毗鄰鎮內的高鐵彰化站即將闢建,北斗鎮的未來似乎又露出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