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這裏的一輯小說,寫作於上一世紀的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
香港發表小說的園地,主要是報紙的副刊,還有就是文藝雜誌。前者多是連載的形式,要適應每天匆匆讀報的讀者口味;後者是文藝創作的園地,可惜很少文藝雜誌能夠長期維持。
我寫小說不多,偶然會在報上寫一點短期的連載,不多。短篇小說,多刊登在文藝雜誌上。
文藝創作應該多采多樣,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
青少年時期,我愛讀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這一類作品最能使我共鳴,心弦震動,引發深思。我寫小說,也就自然地學着這樣寫。沒有甚麼文藝理論的基礎,只是一面模仿,一面摸索。寫出對生活的感受,自己覺得心頭舒坦。如此而已,大概用不著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之類的標籤。
因為傾向寫現實生活,不知不覺,也就都是從眼前的社會去選擇題材。現在總瞰一下,這裏面寫了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貧困,在貧乏中人們的掙扎與求進;寫了木屋區,也寫了白領與藍領的一些生活面;寫了香港青少年在升學路上的坎坷與壓力;寫了八十年代的移民潮。竟也如一幅現實生活的長卷給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香港生活勾了個大輪廓。
戰後(說的是二次世界大戰),青年人積極充實自己,追求光明前途,五、六 十年代時流行修養書,修養小說。我也寫了一些,這裏選了幾篇。這些小說,用今天的話來說,可稱之為勵志小說。有點說教味道,但也反映了那時的一種社會精神社會風氣。
現在回頭看一看,那時候的歎息與笑聲,與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連。戰後香港初期困乏,後來起飛,近年經濟轉型再面對困難,在這些大過程中,許多人是一步步共同走過來闖過來的。
我想許多人有這個期待:香港,應該誕生一部長篇小說,好好地把這個不平凡的城市寫一寫。我知道我的一些很有才能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念頭,我也曾狂妄地問自己:能試一試嗎?我的願望是落空了。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談何容易。但當時我曾經設想,如果能寫,應該把香港上、中、下層的生活都寫到,把它們的不同層面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在這本選集中,有一篇《富有》,一萬字上下,不長,可以說它是我這個初步設想的一個縮影。
現在我選出這一輯小說,呈獻給讀者。
這些作品,發表時用的筆名有:雙翼、依盈、意妮、石同等。一部份曾收入單行本《頂嘴》與《眼前人》中。這本集子的排列,大致以發表的先後為序。
我把一些舊照片附在書裏,不算是插圖,或可作為閒讀文字時的一種參照。
我想,上了年紀的朋友,掀開一看,可能覺得如看到一幅幅舊照片,笑說一聲:懷舊小說;年青朋友若果讀一讀,也許覺得,這像蟬蛻下來的殼。有個舊模樣,現在不同了;若果有少年讀者,他們也許驚奇地問:那時的生活是這樣的嗎?
二○○四年七月十日
這裏的一輯小說,寫作於上一世紀的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
香港發表小說的園地,主要是報紙的副刊,還有就是文藝雜誌。前者多是連載的形式,要適應每天匆匆讀報的讀者口味;後者是文藝創作的園地,可惜很少文藝雜誌能夠長期維持。
我寫小說不多,偶然會在報上寫一點短期的連載,不多。短篇小說,多刊登在文藝雜誌上。
文藝創作應該多采多樣,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
青少年時期,我愛讀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這一類作品最能使我共鳴,心弦震動,引發深思。我寫小說,也就自然地學着這樣寫。沒有甚麼文藝理論的基礎,只是一面模仿,一面摸索。寫出對生活的感受,自己覺得心頭舒坦。如此而已,大概用不著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之類的標籤。
因為傾向寫現實生活,不知不覺,也就都是從眼前的社會去選擇題材。現在總瞰一下,這裏面寫了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貧困,在貧乏中人們的掙扎與求進;寫了木屋區,也寫了白領與藍領的一些生活面;寫了香港青少年在升學路上的坎坷與壓力;寫了八十年代的移民潮。竟也如一幅現實生活的長卷給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香港生活勾了個大輪廓。
戰後(說的是二次世界大戰),青年人積極充實自己,追求光明前途,五、六 十年代時流行修養書,修養小說。我也寫了一些,這裏選了幾篇。這些小說,用今天的話來說,可稱之為勵志小說。有點說教味道,但也反映了那時的一種社會精神社會風氣。
現在回頭看一看,那時候的歎息與笑聲,與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連。戰後香港初期困乏,後來起飛,近年經濟轉型再面對困難,在這些大過程中,許多人是一步步共同走過來闖過來的。
我想許多人有這個期待:香港,應該誕生一部長篇小說,好好地把這個不平凡的城市寫一寫。我知道我的一些很有才能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念頭,我也曾狂妄地問自己:能試一試嗎?我的願望是落空了。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談何容易。但當時我曾經設想,如果能寫,應該把香港上、中、下層的生活都寫到,把它們的不同層面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在這本選集中,有一篇《富有》,一萬字上下,不長,可以說它是我這個初步設想的一個縮影。
現在我選出這一輯小說,呈獻給讀者。
這些作品,發表時用的筆名有:雙翼、依盈、意妮、石同等。一部份曾收入單行本《頂嘴》與《眼前人》中。這本集子的排列,大致以發表的先後為序。
我把一些舊照片附在書裏,不算是插圖,或可作為閒讀文字時的一種參照。
我想,上了年紀的朋友,掀開一看,可能覺得如看到一幅幅舊照片,笑說一聲:懷舊小說;年青朋友若果讀一讀,也許覺得,這像蟬蛻下來的殼。有個舊模樣,現在不同了;若果有少年讀者,他們也許驚奇地問:那時的生活是這樣的嗎?
二○○四年七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