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我一直想要以小孩為主題,寫出他們和我之間那些富含詩意又略帶哲思的歡樂時光。
《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是寫給書中的孩子們長大一點以後看的。
《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又是寫給其他我所認識、不認識的孩子和大人看的,因為或許我們總是可能從書中某個孩子的身上找到「對照」──相似之處是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癖性」,相異之處是每個人的「癖性」其實又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我們用什麼觀點、角度來看待、對待孩子(大人也是),承認每個孩子所擁有的獨特性(癖性)或許是第一要緊的事。那些能夠接受自己也有幾分癖性,同時又以為這樣那樣的癖性無傷大雅的大人,當然就更能夠寬容孩子們看似驚世駭俗的小小癖性。而孩子們自己對此卻常常毫不察覺,也正因為這樣,他們是活在一個「真人」的世界──即使偶爾作假也都很真。
《十二個孩子的人生哲學》是我所認識的十二個孩子的生活故事。
我最近幾年常常想起小時候的事,不是特別多,但是一旦想到了,越想下去就越多。我一度以為自己對於童年的記憶很少很少,所以總以為當時其實並沒有多少事發生。不過我錯了。當我和你們在一起,當我看見你們以現在進行式展開童年之旅,當我親身參與了你們的煩惱和快樂,我就明白了那正是我的童年的寫照。在你的、奐萱的、奐婷的、堯堯的、純平的和小豆的身上,我重新遇見了自己的童年。有時候我甚至這樣想,四十歲以後是我的第二次童年期。我真是幸運。
為此,我要謝謝你們。
本書特色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豐富的想像力,不斷探問、思考的興趣,就是哲學的開端。──德國哲學家雅士培(Karl Jaspers)
哲學與走路、說話是一樣的,是人之初就該學的。
──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創辦人李普曼(Mathew Lipman)
培養哲學思考能力,其實也是解決或面對人生現實問題的基本能力,其中的思辨、批判、多角度觀看與想像力,是未來過更好更豐富生活所需要的思想創意。
也像一些人物傳記,會激發讀者有為者亦若是的共鳴與感想,作者書寫這些小孩的特別之處,讓任何閱讀的人,都能從中看到引人深思的細節;都能知道了,原來快樂與傷心是這樣來的;曉得自己是從什麼過程變成現在的樣子。從小孩子身上最能看到人們原來的模樣,誰說不是呢?在司馬遼太郎與宮崎駿的對話中曾提到:「『小孩是大人之父。』只要是認真工作的人,都必定有一顆童稚之心。」作者愛玩愛思考的行徑,還有無法形容的寬大胸懷,讓他和這些孩子混在了一起,就像自己最好的朋友,熟悉喜愛得反覆咀嚼他們的語言,且將其言行舉止記錄下來,寫出屬於他和這十二個小孩的故事。以誌每個人都曾擁有,但迅速消逝了的童真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