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奇一直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創作所歸屬的「本位」。他極為專注來自民間和傳統形而下的藝術語言(形式、媒介),和形而上的現代精神,並將兩者並融,使得傳統與現代在他的作品裡對峙又統一。
在70-80年代,《月之祭》、《大書法》系列,他利用書法元素所拓展的抽象繪畫空間,成為他獨有的風格。1990年代,他開創了《後本位》、《再本位》的漆畫創作;傳統民俗的文化意象,被轉化成自由組合的語言。漆媒材的作品中,無論是加入了傳統文化裡匾額、門聯的形式,抑或七巧板式的組合排列,都試圖達到一種對比與驚訝;鮮明的民俗材料與造型色調等印象,都被轉化成其個人的創作記號。而這些漆畫組合創作,也是將70年代所創造的書法畫藝術,作了一次精神面延伸和風格面變化。
2000年以後,李錫奇新作品更相繼推出,國立歷史博物館的《浮生十帖》個展,延續了《再本位》的理路,運用錯位、變置、再組合的手法,以快意、激越、獨語、會心、薄愁、無痕、新憂、歡愉、絢爛、奔騰十帖為題,闡釋其半世紀的藝術生涯。2005年在中國福州、上海、北京「本位、新發」巡迴展,更突破畫面的限制,錯位、變置、再組合似乎更得心應手。本系列雖承繼了七巧板的組合形式,然而畫面卻留下更多的意外空間,不定型的缺口、不規則的重組與排列,跳脫了前期作品規矩的構成方式,也意味著畫家七十之齡,在創作的探索上仍如新生一般,能在嚴謹中見其豁達。2007年以後,這位畫壇變調鳥又開拓了《風起‧水湧》系列,再次從傳統文化的「風水」中,採用了部份概念元素進行創作。
本次「本位˙淬鋒˙李錫奇-創作歷程50年」展,將讓觀者更加清澈的回視李錫奇創作的「本位」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