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長時間被歸類為阿美族的撒奇萊雅(Sakizaya)族裔為對象,藉由參與族群復振運動及部落活動,進行田野觀察與深度訪談,探究撒奇萊雅族裔遊走於撒/美邊界所體現之揉雜(hybridity)的文化實踐與流動的認同想像,呈現當代族群身分的認同意義疊置、糾纏的複雜樣態。
本文首先探索撒奇萊雅族裔與阿美族之間曖昧糾結的族群界線,這糾結包含了區變撒奇萊雅認同之線索的任意性;撒奇萊雅族裔在過去「失憶」、「溯源」、「建構」的歷史進程,如何理解自身;正名後,族裔對「撒奇萊雅身分」回返的追尋,以及與阿美族長期混融的共時性影響,所衍生模稜矛盾(ambivalence)的擺盪認同處境。接著,則是透過撒奇萊雅族裔復振運動的分析,嘗試理解撒奇萊雅文化在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如何因應外界對族群既有想像而做回應;族人於撒/美混融的生活經歷中如何徘徊於文化展演與文化真實之間,且在其中牽涉到族群情感、資源利益、撒/美的緊張關係等多重的糾葛。最後直得強調的是,本文的用意並非是在對撒奇萊雅族裔的揉雜認同提出定義,而是在嘗試藉由撒奇萊雅族裔仍在建構、演變,既是「成為」(becoming)又是「存在」(being)的認同意識,瞭解族裔揉雜認同的生成與變遷,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當代社會族群分類的可能性。
本文首先探索撒奇萊雅族裔與阿美族之間曖昧糾結的族群界線,這糾結包含了區變撒奇萊雅認同之線索的任意性;撒奇萊雅族裔在過去「失憶」、「溯源」、「建構」的歷史進程,如何理解自身;正名後,族裔對「撒奇萊雅身分」回返的追尋,以及與阿美族長期混融的共時性影響,所衍生模稜矛盾(ambivalence)的擺盪認同處境。接著,則是透過撒奇萊雅族裔復振運動的分析,嘗試理解撒奇萊雅文化在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如何因應外界對族群既有想像而做回應;族人於撒/美混融的生活經歷中如何徘徊於文化展演與文化真實之間,且在其中牽涉到族群情感、資源利益、撒/美的緊張關係等多重的糾葛。最後直得強調的是,本文的用意並非是在對撒奇萊雅族裔的揉雜認同提出定義,而是在嘗試藉由撒奇萊雅族裔仍在建構、演變,既是「成為」(becoming)又是「存在」(being)的認同意識,瞭解族裔揉雜認同的生成與變遷,提供一個重新思考當代社會族群分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