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寶德的建築論,知識分子的建築觀,連結台灣建築的傳統與未來的三十年建築評論文集
在台灣建築界,曾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漢寶德的一小步,建築界的一大步。」多年來建築學者漢寶德在台灣建築這塊貧土上不斷地耕耘,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視野,也提升了新一代建築人的信心。
這廿、卅年中,漢寶德在建築上所傾注的用心,有一大部分在於寫書、寫評論上。這些文字或在報紙副刊、或在雜誌期刊發表,都具有針砭與提倡建築觀念之效。藝術家出版社本月推出的漢寶德新著作《漢寶德談建築》,即是收集了他卅年來的新舊相關論述,編彙而成。
本書共有廿四個篇章,分為三大主題:「建築與傳統」、「博物館建築」、「建築與藝術」,對於本書集結編彙的構想,漢寶德在其序中有如下的陳述:
這個集子所包含的文章跨越卅年,幾乎可以視為我的心路歷程。經整理後,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築與傳統」,記錄了我在古建築維護上的一些想法與做法。這些文章較早的是卅年前寫出來的,當時文建會尚沒有成立,文化資產法尚未存在。我為了鼓吹古蹟維護,在報紙的副刊上寫些東西,介紹傳統建築,傳播保存的觀念。比較晚的也在修彰化孔廟之後,維護古蹟的風氣漸開,是討論些實物為大家所誤解的觀念。這幾篇文章可以視為台灣古蹟維護,前文建會時期的紀錄。卅年來,古蹟維護已成顯學,政府設官立法,執行保存任務,與當年我的想法方向一致,有些觀念卻未必相同,比較一下應該是有幫助的。
第二部分是「博物館建築」。這幾篇文章都是近幾年在報紙副刊上發表的,參觀博物館的感懷,順便表達了我對博物館建築的一些看法。並沒有什麼系統。只有最後一篇〈台灣博物館往哪裡去?〉,代表我對博物館未來的看法及對當前政府措施的一些憂慮。
第三部分主要是近年來發表在報端的一些短評,但是最重要的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那一篇。這篇文章是我在「後現代」開始流行的時候,所做的一個演講的紀錄,剖析了時代背景對建築風潮轉變的影響。我敢很負責任地說,在我接觸到的建築出版物上,也沒有看到為此對比於現代分析後現代的文章。這是我獨到的看法,希望讀者們特別留意。因為時代轉變得很快,「後現代」已在無聲息中消失了。我們「當下」的建築屬於什麼建築呢?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這些短評是我個人的感想,供大家參考。
書中的圖版由建築師黃健敏所編配,延續了漢寶德近年在藝術家出版社付梓的《為建築看相》、《透視建築》等書的構成方式。正如漢寶德所言,黃健敏是建築界少有的資料收集家。相信本書內容在其豐富而妥適的圖版搭配下,俾使讀者對台灣建築的發展與維護,得有鑑古推今之益,甚而從中獲得顛撲不破的建築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