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
余秋雨先生以整整一年時間,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內容是中華文化史。這與大學規範化的文化史課程不同,只探討一個現代人應該對漫長的中華文化史保持多少記憶。
探討牽涉到一系列文化理念,因此所有的課程似乎又變成了一門「文化哲學」。它測試了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方面的已有記憶,也測試中國文化,看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占據了後代的心。
每次課程結束之前,學生們都會隨口問余教授幾個與課程無關的問題,這樣的問答,都是力求其快的「閃問」「閃答」。
這本書根據課堂錄音出版,為了讓台灣學生也參與,余秋雨先生又對台灣大學的同學做了「閃問」「閃答」,快速的直覺反應常常會出錯,但他相信,這部分很可能在全書中最受讀者歡迎。
借我一生
一九九二年,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一書,迅速風靡了兩岸三地及全球華人社會,除了感動無數顆讀者的心靈外,也引發了「文化散文」的寫作風潮與流行;之後的《山居筆記》更為轟動,除了在台灣獲得了「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馬來西亞票選他為「最受歡迎的華文作家」。
二 ○○四年七月,余秋雨推出最新鉅著《借我一生》,全書共三十三萬字,分成五卷二十五篇,這是他首度動筆寫下成長史。他在父親天天緊鎖的抽屜,發現大量的文字資料與借據,於是帶著這些父親生前的時代疑問,逐一尋訪家族的人生經歷,在十九世紀後期上海與浙東的興衰幽微中,找到文學感悟的寫作力量。
擅長於文體的創造和實驗的他,調理真實經歷的節奏,不同於傳記或回憶錄,創出「記憶文學」,呈現深厚的文學本性。這是一部獨創的、真實的、感人肺腑的「記憶文學」,借這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我們得以注視生命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