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恐龍的史前巨蛙:61場驚心動魄的生存競爭 | 拾書所

吃恐龍的史前巨蛙:61場驚心動魄的生存競爭

$ 399 元 原價 500

在已經絕滅消失的物種背後,有著錯綜複雜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場驚心動魄的生存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科學家對遠古生物所做的最新研究,不只讓我們逐漸認識那些物種存活當時的世界,也告訴我們牠們為了克服挑戰而演化出的特徵與行為,以及導致牠們消失的最終原因。

史前有巨蛙能夠一口吞下小恐龍?劍齒虎原來是成群結伴,而不是獨來獨往?在史前海洋中有恐怖怪獸,能夠直接撂倒鯨魚?有牙齒的鵝媽媽是什麼樣的動物?達爾文的失落環節又在哪裡?這些都是當年曾經主宰地球的掠食者,但牠們具有的利器卻無法讓牠們生存到今天。

現在是我們對這些地球生物興趣最濃厚的時候,卻也正是許多物種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因為人類的行為─不論是直接或是間接─都影響了生物的現在與未來。我們的旅遊會害死蝴蝶、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有許多物種消失。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成為生物絕滅的最大原因。那麼,我們也得負起責任、從事保育工作!

書籍重點
從天文學到動物學,【科學輕鬆讀】系列收集了最迷人的科學新發現。
透過簡單的文字與豐富的圖片,讓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輕輕鬆鬆成為科學達人!

《吃恐龍的史前巨蛙》收錄61場驚心動魄的生存競爭,從入侵物種、已消失的古代生物、到面臨滅絕威脅的現生物種,以及人類為保育而努力的成果。劉易斯‧史密斯用生花妙筆搭配珍貴影像完成的這本書,不只引爆想像力,也絕對會擄獲讀者的心!

搶先閱讀
魔鬼巨蛙  P.40
有一種長著牙齒、塊頭又大到能獵捕恐龍寶寶的蛙類,竟然提供了大陸形成的新證據。這種兩棲動物是有史以來最重的蛙類,體型大如海灘球,被對其惡魔般外形印象深刻的學者命名為「魔鬼蛙(Beelzebufo ampinga)」。魔鬼蛙的化石殘餘是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年代可追溯到6,500萬到7,000萬年前。根據學者的辨識,這種蛙是現代角蛙的近親,這一點讓研究人員驚訝萬分,因為以往咸信只有南美才有角蛙。

這項發現,似乎與馬達加斯加、塞席爾和印度是在1億2000萬年前從澳洲與南極大陸分裂出來的理論不符。到了1927年,逐漸開始有人支持另一種理論。當時有學者注意到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和印度的恐龍很相似,因而提出直到更晚近之前,這些陸塊間其實是有陸地相連的。在馬達加斯加發現這種蛙,替這種理論增添了可觀份量。為何魔鬼蛙在抵達馬達加斯加之後就滅絕,原因還不知道,不過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蘇珊‧依凡斯(Susan  Evans)教授與馬可‧瓊斯(Marc Jones)博士、以及美國石溪大學的大衛‧克勞斯(David Krause)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懷疑馬達加斯加在那段時間中可能遭逢劇烈變化。

由魔鬼蛙殘骸所在的岩石沉積層,顯示出這種動物生活的棲地和現今南美洲的角蛙很相似,牠們應該也是比較喜歡溫暖乾燥,而有暫時性水池的地區。魔鬼蛙身長可達40公分、體重達四公斤,就連現存最大的角蛙—能長到二公斤的巴西角蛙—在牠面前都是小巫見大巫。除此以外,兩者之間倒是頗為相像,狩獵方式可能也差不多。角蛙以埋伏突擊的方式捕食,牠們的咬力很強,使牠們能捕獵任何嘴巴塞得下的獵物,包括老鼠、蜥蜴和蛇。魔鬼蛙的五短身材、寬闊大嘴,則可能讓恐龍寶寶和原始哺乳類都上了牠們的菜單。

企鵝的屎跡  P.103
衛星影像幫助科學家找到皇帝企鵝在南極地區海冰上的繁殖群聚。由於冬季氣候嚴峻,距離又遙遠,傳統的方法很難找到繁殖群聚。但因為企鵝會在冰雪上留下明顯的紅褐色汙跡,所以從太空中拍攝的照片就能揭露繁殖群聚的所在位置。

英國南極調查所(BAS)的科學家利用這些影像,找到了38個皇帝企鵝的繁殖群集,其中10處是前人未知,另外六處的企鵝則已轉移陣地,讓研究人員至今仍找不到牠們的去處。牠們的消失,讓科學家對皇帝企鵝數量的下滑更加憂心。

以衛星影像提供極區鳥類的所在地點,以及牠們對環境變遷的反應,應該有助於極區鳥類的保育工作。沿著90%的極區海岸所拍攝的影像無法看見單獨的企鵝,但因為雄企鵝會在冰上停留八個月,所以牠們的屎跡清晰可見。

雌企鵝在下了蛋之後會返回大海,直到春天才回來,留下雄企鵝在海冰上對抗零下50?C或更冷的氣溫。等到春天,企鵝蛋孵化了,雌企鵝就會回來,換雄企鵝到海裡覓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