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從海洋與自然學到什麼?
★ 此書獻給,處於人生轉彎處的你,其實「走」出去就有新風景,讓我們跨越心底浪,一槳槳划回自己的岸。
★ 如果海明威《老人與海》裡的老硬漢,樂觀帶點傻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那四周全是海洋環繞的台灣,為何沒有一個讓人心一揪的人與海洋傳記呢?
★ 海洋文學代表作家,廖鴻基,用筆記錄了豐富海洋生態、刻劃了一幕幕討海歲月,這次回到自身經歷與感觸,揭露人、海洋、自然的三方對話,讓我們感受人的渺小、心的寬廣。
★ 作為一個寫作者,一個水手、漁夫,廖鴻基筆下的海洋生活總是這麼靜謐、浪漫,但「浪漫嚮往大海,緣由自我放逐」。這次他回溯二十多年的討海歲月,一字字刻印出海洋與自然對心靈的激盪,似乎生命的歷程,全濃縮於大海的無垠與考驗。
★ 此書收錄廖鴻基歷年來三十多幅攝影作品,以及首次公開船上生活隨筆的素描與插畫,圖與文的情境,讓你暫將煩擾拋於腦後。
在《漏網新魚》中,海洋的動靜、漲退、流轉,土地的喧囂、靜謐、真情,記憶的交集、分岔、旋回,一幕幕如電影般投射在紙頁上。 林正盛
二十年來,廖鴻基的「海洋書寫」愈漸豐厚,他在波浪上的船跡足痕,可以帶領我們遼闊的想像。 劉克襄
身兼作家與保育工作者,眼前波濤再洶湧,廖鴻基始終溫柔以對,並在海陸之間開啟一扇湛藍色的窗,遍目所及皆是動人的心之風景。 王維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這些靈光片羽,這些突如其來的熱情,隨著歲月的流逝,反而更顯珍貴,因為那些剎那的觸動,是很難再現的,幸好有這本「漏網新魚」,幫我們保留了那些情境。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會長)
這輩子與水路有緣,我的生命得以在海上無盡漂流並得以用心和用文字詠嘆海,不停的航抵也不停的航離,隨著風飄不覺歲月,隨著海流過度日子,大海裡無數方位允許船尖不停撞浪破浪,時光可快可慢可以實在也可以大片大片恍惚飛過,水路盪起海面漣漪盪開波瀾,也洶湧盪開了我一段海海人生。 廖鴻基
遭逢人生關卡,一個人透過走向海洋、親近自然,找到自己,走出不一樣的路。
本書為廖鴻基回溯二十多年寫作歷程的再書寫,是經歷大風大浪後的平靜以對。
二十年來,作家廖鴻基持續創作不輟,不僅開啟台灣海洋文學的新頁,也在這無垠的深藍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回首一步步「下海」的過程,每一趟不同目的的航程、每一本不同方向的書寫,乃至每一段曾經歷過的挫折難堪,彷彿都是大海預先安排好的濤浪。回首創作生涯,那些曾被遺忘、捨棄或未曾言明的片段,卻隨著時光流轉,浮出新的面容。
廖鴻基以海上收魚、分魚的場景為靈感,將近三十篇跨越時空、未曾發表的散文,以「大魚筐」、「鯨豚池」、「小魚簍」和「淡水缸」之名分門別類,在深刻動人的文字中遊大海之遼闊,寫土地之真情,唱記憶之搖籃曲,輔以個人的速寫與攝影作品,為自己,也為這座島嶼,在一波波大浪衝擊之後,在曾經的灘上,再度用筆劃下一道道生命浪痕!
內文試閱
篇一、大魚筐
海腳
三十歲過後曾在沿海漁船上當過好幾年「海腳」,回想這段漁撈討海的日子,記得當時心境曾經十分消沉孤寂,甚至是猶豫掙扎;那段期間時常問自己:「何以走到這樣的地步。」
但是,這段海上經歷,確是我這輩子生命因而得以大幅轉變的重要關鍵。
「海腳」指的是沿海漁船船員,或許因為「船員」這名稱感覺比較「大艘」,像我們這種一、二十噸級沿海小漁船,除了船長,同艘船上同個漁季一起作業的船員們,一律稱作「海腳」。
海上漁撈工作重勞力,而且以動手操作為主。我們腦子裡想見的討海人,大概離不開拉網、扯繩或持鏢獵魚;或許稱為「水手」、「海手」都比喚作「海腳」更恰當吧。
漁船甲板上生活一段日子後就能清楚明白,船員們海上作業比起手底技術更重要的基礎在於漁人兩隻腳是否更有力的抓住甲板、站穩自己。風浪裡過生活免不了顛簸,手部動作講究的比較是技巧技術,而下盤穩固依據的是一波一浪點滴 累積出來的海上實力。如同飛機駕駛員的「飛航時數」所代表的經驗身分。漁撈操作比較是水面浪花,站穩甲板則形同水面下深埋內蓄的湧流。如一句俗諺講的:樹頭站那栽,無驚樹尾做風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