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堂無價的挫折教育課
幫助青少年脫離草莓族
為人父母必讀 中小學老師必看
青少年朋友應該人手一冊
內心虛弱的孩子總會小憂傷——挫折教育能搭建堅強的心靈壁壘。
自覺無能的孩子必然小憂傷——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孩子潛能,把不能變成可能。
性格健全的孩子遠離小憂傷——挫折教育能使孩子真正地享受生活帶來的喜悅。
不懂生存的孩子永遠小憂傷——挫折教育能夠使孩子更好地體會適者生存。
這本書教會為人父母者不迴避生活中共同存在的問題,給孩子一個真實的成長環境,並用成人的智慧和父母的愛心陪伴孩子度過一關又一關,讓他們小小的心靈遇到憂傷而不傷感、遭遇挫折而不畏懼,直至生活得心應手、心靈寬廣自由的彼岸。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內心虛弱的孩子總會有些小憂傷——挫折教育能搭建堅強的心靈壁壘
第1堂 課無處不在的小憂傷——為什麼要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記得曾經有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說過:「一般擁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會擁有不幸的成年。」這句話看上去貌似莫名其妙,其實卻是不無道理的。當今社會複雜多變,人際關係也相當複雜。不管你「愛子情深」有多「深」,他總有一天要出社會,面對這五花八門的世界。從小嬌生慣養的孩子更不能適應這個社會,他們往往在面對一點點小挫折的時候就會垂頭喪氣、怨天尤人,不會樂觀面對困難與挫折,更不會直接面對自己的錯誤。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該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或設想一些適當的挫折考驗,從中觀察和瞭解孩子的種種生活態度與面對挫折時的態度。之後進行分析,再與孩子一起尋
找對策,在默默的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不要讓孩子有太多壓力,從而訓練孩子堅強樂觀的性格。而挫折教育也是一門藝術,要想讓你的孩子不抗拒,那麼你的課程就要生動活潑一些,讓你的孩子得到教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你的愛和讚美。
楊靜惠是個性格文靜而又帶著點孤僻的小女孩,但有一點,楊靜惠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喜歡漂亮的衣服、鞋子和洋娃娃等美麗的東西。楊靜惠生日那天,媽媽送了她一雙紅色的小皮鞋,小皮鞋上還有一朵小巧的蝴蝶結。她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二天就穿著去上學了。當天晚上,放學時間過去很久了,可是遲遲沒看到楊靜惠回家,媽媽急得團團轉。剛準備要到學校去找楊靜惠,就看到她哭著進門了。楊靜惠的媽媽一看,她還是光著腳丫進門的。楊靜惠一下子就撲到媽媽懷裡大哭道:
「媽,我的鞋讓人偷走了。」
「妳告訴老師了嗎?」
「告訴了,老師找了一下午都找不到。」
原來,下午上體育課的時候,楊靜惠把小紅皮鞋脫了放在操場邊去玩了,下課的時候就發現皮鞋不見了。
媽媽安慰了她一個晚上,她才乖乖的上床休息了。可是第二天晚上,楊靜惠還是遲遲沒有回家。媽媽急了,跑到學校找她,只看到楊靜惠一個人在校園裡走著。那天很冷,她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在操場上走著,路燈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她不時在草地或是垃圾筒裡翻找著,瘦弱的背影讓人心酸。
楊靜惠的媽媽跑了過去,把孩子摟到了懷裡。楊靜惠抬起頭,眼裡充滿著疑惑和憤恨。她低聲道:「老師今天沒有再幫我找鞋子了,沒有人要管我丟掉的東西。別人偷了我的鞋,我也要去偷別人的鞋!」看著楊靜惠傷心的樣子,媽媽只能低聲安慰她。一開始,楊靜惠的媽媽以為她只是在說氣話。誰想到,接下來的幾天,楊靜惠依舊沉默寡言,連最愛看的明星音樂會也不看了,眼睛裡總是透出絲絲的敵意和不滿。
這時候,楊靜惠的媽媽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這不僅僅是丟了一雙皮鞋那麼簡單,更多的也許是一個沒有承受能力的孩子失去對人的信任。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都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自己喜愛的東西突然不見了,莫名其妙的就遭受一些損失,或是自己原本所信任的某一個人或是某件事與自己的理想狀態出現了較大的偏差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出一種類似於「仇恨」、「疑惑」的心理,開始去否定周圍的老師或同學們,甚至會想到用行動去「報復」。這種想法是不利於我們健康成長,當我們丟失了一些「美好」的東西時,不應該把美好的品德也給丟失掉。我們可以向自己的老師或父母求助,把情況告訴他們,也把自己的心裡想法說出來,嘗試著用更好的方法來解決當前遇到的困難,而不是把自己封鎖在一個小小的「盒子」裡,不願意走出來。楊靜惠後來在和媽媽的交談中也漸漸釋放了自己的心靈,因為她瞭解到了幾點:
1、首先,是因為自己不好好看管自己的鞋子,所以導致鞋子的丟失。
2、老師和同學們都有給予自己幫助與安慰。
3、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才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
4、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要急著抱怨,而是先從自身找原因。
經過這件事,楊靜惠變得成熟了。她得到了兩項珍貴的品格:
一是勇於面對挫折
二是建立了凡事先從自身做起的意識。
心靈透視鏡:
楊靜惠這種遇到困難就想逃避,甚至想要對社會進行一些報復行為的心理,在青少年中有很多。因為像這個年紀的孩子剛好處於叛逆期,當他們覺得有人做了對不起他們的事時,就會將情緒表現得很明顯。因此當青少年們產生這樣的心理的時候,要即時主動的與長輩們進行溝通,情緒上得到緩解後,才可以有效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