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即為今日之西藏
剽悍好戰,李唐滿朝文武聞風喪胆
本書抽絲剝繭
掀開吐蕃神秘的面紗
讓世人一睹廬山真面目
唐代時期的西藏稱為吐蕃,為當時亞洲一等一的強國,剽悍好戰,對外採擴張政策,打遍天下無敵手,連號稱天可汗的唐朝皇帝都聞風喪胆,於西元763年10月7日逃出京師,狼狽不堪。
吐蕃順勢在長安成立傀儡政權,雖僅歷時十三天,但在國史已首開紀錄,大放異彩。但由於外族對吐蕃之載記,失之簡略且多所誤解外,古藏文史料亦大多佚失或殘缺,再加上後人為各種目的撰史,造成吐蕃史領域中之偽史、假史、錯史充斥的現象。
本書本於「以藏還藏」的方式,抽絲剝繭,利用藏文原典史料與各種史料之間的比較研究,試圖掀開吐蕃神秘的蓋頭,讓世人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內文試閱
青康藏高原自然人文環境
今日交通無遠弗屆,全球已無不可到達之地;然而仍有一些地區,至今仍頂著「神秘而不可測」的銜頭,引起世人的側目,西藏就是其中之一。今日西藏尚且如此,何況遠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吐蕃。揆其原因,唐代吐蕃及其後日的西藏,地處世界地勢最高的青康藏高原。彼等生於斯,長於斯,在歷史上所呈現的種種面貌,都深受青康藏高原地理環境的型塑與影響,而無所遁逃。因此,吾人若欲深入瞭解唐代吐蕃及其後日的西藏,勢必先弄清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環境。
為能清楚解析青康藏高原的地理環境,吾人擬採地理教學上的方法,將組成青康藏高原的群山,以化繁為簡的方式,劃出一地形示意圖,就此地形圖加以解說。首由山勢著手,由山勢走向劃分出各個自然區,再討論各自然區的自然環境,及其人文現象。
第一節 青康藏高原的自然環境
青康藏高原之地理形勢及自然環境,相當特殊。其雖稱為高原,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群山的組合體,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剌山、巴顏喀喇山、崑崙山及橫斷山脈等,組合而成一龐大高原。青康藏高原的山勢,係由西部帕米爾高原源起。帕米爾高原昔稱蔥嶺,是亞洲各山脈之山勢匯集之所,如同傘軸一般,形成亞洲各大山脈的中心點。帕米爾高原位於新疆西南、印度西北,橫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以及伊朗之間,海拔有三千五百公尺以上。中國的各大山脈均源自於此。
由帕米爾高原東南向源出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平均高度超過六千公尺,自西北向東南延伸,呈向南突出的弧形,橫亙在中國西藏與印度、尼泊爾、鍚金、不丹諸國之間,山勢綿延,形成一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在民族的分佈上,也構成了民族的界限,山南與山北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面,有西起獅泉河,東抵橫斷山區伯舒拉嶺的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系。為綿延東南向的弧形山系,與喜馬拉雅山脈正好南北對峙。當中穿過西藏第一大河流雅魯藏布江及印度河的上游。雅魯藏布江的兩岸河谷平原,是為藏南縱谷,為一東西狹長的地理形態,南北寬達二百公里,窄處僅十餘公里左右,為西藏的精華區。此區域主要行農業經濟,為種植青稞、小麥的農耕地帶,年降雨量四百公釐,年可一穫,西藏大半人口,均集中於此區。自古即為西藏政教文化中心,如唐代吐蕃就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東南岸支流雅礱河谷,其政治中心亦不脫離藏布江南北兩岸;元代薩迦政權的政治中心,位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支流當楚河流域附近的薩迦(Sa skya);明代帕摩竹政權的政治中心為乃東(sNevu gdong),在藏布江南岸支流雅礱河注入藏布江口的澤當(rTsed thang) 稍南;清代以還的達賴政權政教中心,則在藏布江北岸拉薩河流域的拉薩(Lha sa)。在襄曲河(Shangs chu) 以東的西藏地區,藏族稱之為「衛」(前藏地區),以西則為「藏」(gTsang)(後藏地區),印度河上游區則為「阿里」(mNgav ris),阿里主要為一牧區。
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系的尾閭正銜接著,南北走向的一系列近乎平行延伸的高山深谷,是為橫斷山脈,分佈於西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之北段及中段,位於西藏高原範圍內,在地貌上最突出的特點,為嶺谷並列,山高谷深,具兩山夾一谷,兩谷擁一山的景色。其地形特徵為北高南低,北部標高五千二百公尺,南部在四千公尺左右,從山頂到谷底之高差在二千五百公尺。山頂森林發達,山麓有綠油油的田園。自西而東主要有伯舒拉嶺、怒山、寧靜山、沙魯里山、大雪山、邛崍山等高山並列,其間夾峙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隴江及大渡河等。此地藏族稱為「康」(Khams),唐代吐蕃稱之為多思麻(mDo smad),與內地的四川、雲南為界。橫斷山地由於地形關係,既有寬廣的草原,又有巍峨的雪山;既有起伏的丘陵,又有富饒的河谷盆地,加以海拔的高低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因而影響了這一帶民族文化的生態,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種文化毗鄰而居的多元化現象。因此,此地有著「十里不同天」的一句諺語,充分說明此地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民族複雜。此地因喜馬拉雅山系的尾閭與橫斷山地之間,地形比較低,由印度洋上空吹來的季風,得以由此低地分成兩股,一股進入雅魯藏布江兩岸河谷平原,另一股則進入橫斷山區,因此橫斷山區雨量十分充沛,部份河谷地區,農業發達,為一半農半牧區。
帕米爾高原的東面,源出崑崙山系,迤邐東行,平均海拔六千公尺,是為一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此亦為一民族之隔離界,山南、山北有著截然不同的自然人文環境。崑崙山間隔了西藏高原與新疆塔里木盆地。崑崙山沿柴達木盆地南緣折向東南,自南而北分為三支:中支為可可稀立山、巴顏喀喇山;南支為阿爾格山,向東延伸為唐古剌山,尾閭接怒山;北支為祁漫塔格山,向東延伸為布爾汗布達山及積石山(又稱阿尼瑪卿山) 。由崑崙山與岡底斯-念青唐古剌山系南北所夾峙的高原,是為藏北高原,藏人稱為「羌塘」(Byang thang北方高原),平均海拔在五千公尺以上,為一寒冷乾燥地帶,面積相當遼闊,地佔現今中國西藏自治區面積約三分之二。藏北高原在冬季是為一無人地帶,夏季則屬放牧地。年平均溫為攝氏零度以下,海拔高,加上大部分是砂磧地,土壤含鹼性,這種環境明顯不利於植物生長,其地區自然景觀最大的特徵,是為見不到任何樹木。於此足見,此地區自然環境之嚴酷與不適人居。
在崑崙山系的中段北面,以及塔里木盆地東南緣,有一向東延展的阿爾金山,其東有祁連山,祁連山緊鄰河西走廊。由阿爾金山、祁連山、崑崙山東側、唐古剌山、巴顏喀喇山、積石山等山脈所圍繞者,即為青海地區。青海地區全區地勢高峻,山脈綿亙,有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區為高原所盤踞,除黃河及湟水谷地海拔約二千公尺,其餘均屬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廣闊的大草原。吾人若由西寧出發,沿湟水西行,過了多巴,地形開始爬高,經湟源到日月山,日月山古稱赤嶺,位於青海湖東南側,標高三千四百多公尺,為內地進入青康藏高原的第一道山口,也是青海地區的農牧分界線。日月山兩側是迥然不同的人文景觀,以東為農業區,以西則為水草豐盛的牧區,是為唐蕃接觸與衝突的臨界點。唐玄宗時期唐蕃雙方曾在此立下界碑。藏人稱青海地區為「安多」(Amdo),為一半農半牧區。
綜觀青康藏高原的地理形勢,其平均標高達四千公尺以上,導致了以下獨特的自然特徵:
一、大氣含氧量低於一般平原地區:一般平原地區每立方公尺空氣中含氧氣250-260克,青康藏高原每立方公尺中氧氣僅含150-170克,相當於平原地區氧氣含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標高愈高之地,如藏北高原之大氣含氧量更為低落。上述現象常造成外地人,感到氣喘、心跳加速、胸悶、頭暈、噁心、失眠等症狀,是為缺氧的高山反應。
二、大氣壓力低於一般平原地區:一般平原地區空氣密度與氣壓值跟海平面相差無幾。如標高三千七百多公尺的拉薩,其年平均氣壓就比平原地區低三分之一強。氣壓太低,煮水不及攝氏一百度即沸,食物如馬鈴薯等皆不能煮熟。
三、氣候乾燥,濕度低:由於青康藏高原海拔高,氣壓降低,空氣稀薄,造成大氣水汽含量少,越高的地方,濕度越低。例如藏北高原在七月及八月之間,其濕度為零。由於空氣乾燥,常造成外地人皮膚乾裂、流鼻血、口乾舌燥等不適症狀,需隨時補充水份,避免造成脫水現象。
四、氣溫低,日溫差大:按海拔每升高一百公尺,年平均氣溫大約下降攝氏0.5-0.6度。青康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四千公尺,因此造成高原氣溫普遍偏低,如藏北高原年均溫在攝氏零度以下,冬季的最低氣溫則在攝氏零下四十度。又如拉薩的年均溫,也僅有攝氏七點五度,就算在盛夏季節也需穿著毛衣及棉衣等。海拔若超過四千五百公尺以上之地,每年七、八月也會有幾天飄雪,此即所謂「胡天八月即飛雪」的情景。又由於氣溫受日照影響,因此一日之內氣溫急劇變化,令人有歷盡寒暑之感,故有「一天度四季,全年備寒裝」的感慨。此種氣溫變化狀況,極易使外地人士著涼感冒。
五、日照輻射強烈:青康藏高原大氣層薄,所含雜質和水氣少,乾淨清潔,透明度好,雲量少,日照百分率高,太陽輻射強烈,紫外線為平地的十五倍,當地人因而多產生眼晴病變,以及日照性皮膚炎者。
六、氣候變化無常:青康藏高原素以氣候多變化著稱,例如藏北高原,夏季降雹下雪,瞬間內天氣急變,刮起強風,雲朵飛揚,非常驚人,在拉薩周邊,亦見天氣急變,夏天鳴雷的現象。以大陸學者考察唐蕃古道之遭遇為例:「…風雲多變,往往是早晨晴空萬裏,中午風雪交加,雷電齊鳴,幾十分鐘後,又雪過天晴,烈日當空,再過一會兒,卻又是狂風暴雨,這裡的一天可以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青康藏高原氣候變化之詭譎莫測,於此可見。
七、地形崎嶇,地勢高聳,形成高屋建瓴的形勢:青康藏高原居高臨下,與其四周鄰近之地比較,皆高出數千公尺以上。加上青康藏高原周邊皆為高山所環繞,形勢隔絕,從而形成一座天然的大堡壘。由於高度的差異,以及地形地貌結構複雜,外界進入高原,交通極為不便。
上述諸項獨特的自然特徵,為青康藏高原博得地球「第三極」的稱號。遠在唐代時期,中土人士旅藏時就已有深刻的體認,紛然書寫於史乘,例如《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其地氣候大寒」。
《通典》則載:
其國風雨雷雹,每隔日有之。盛夏節氣,如中國暮春之月。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不甚為害。
上引文顯示,唐代時期青康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實與今日相去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