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用紡織品優勢互補之研究: 工業用、交通用 | 拾書所

兩岸產業用紡織品優勢互補之研究: 工業用、交通用

$ 2,000 元 原價 2,000
兩岸紡織產業對於未來發展方向不約而同地提出「調結構」的政策方針,主要以調整紡織產業衣著、家飾、產業用結構比例,將產業用紡織品的比重提高,在政策引導之下,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錢為關注的新焦點,也是未來成長的主動力。過去兩岸因土地資源、勞力、技術及市場腹地等因素具有相當高的差異性,在兩岸經貿合作及發展方面可以高度發揮整合互補的分工效益。隨著大陸積極開放市場及引進外資提升技術研發水準,搭配兩岸產業結構的轉型,兩岸的交流合作項目亦不斷擴大,產業價值鏈從垂直分工拓展到水平分工,當前兩岸分工架構及合作模式是否產生改變值得做一探討。
以麥可波特所提出的鑽石理論模型為優勢指標的理論基礎,並採用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展的全球競爭力指標作為調查方法,針對兩岸機能性紡織品的上中游廠商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將兩岸產業用紡織品優勢指標定為五個構面:「生產要素」、「市場需求」、「企業經營實力」、「相關支援產業表現」及「外部環境」,共包含四個階層52個細項指標。
兩岸產業用紡織品優勢指標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在企業經營實力、相關支援產業表現佔有明顯優勢,五大優勢指標分數加總平均後,中國大陸平均為4.8分,台灣平均為4.6分。
本研究採用Osterwalder et al.(2005)所提出的商業摸式,針對兩炭產業用紡織品的廠商作個案上的分析,包括價值主張、目標客戶、行銷管道、客戶關係、資源配置、核心能力、合作夥伴網絡、成本結構與收益模式等九大部份,利用廠商的拜訪、質性的分析,得出兩岸廠商在經營上、思維上、環境面及作法上的異同,差異性的了解是合作可能的第一步。
由兩岸產業用紡織品優勢指標的調查及個案的分析可以發現兩岸確實存在各自的優勢 兩岸是否能夠密切地合作,端賴產業合作平台的建置及共識的建立,合作平台的建置是雙方政府或相關法人首要的工作,在共識建立之前對於台灣產業紡織品產業提出三點建議;
一、兩岸合作之前應先了解兩岸差異,適時尋求異業合作或策略聯盟,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由垂宜分工轉向水平分工,為雙方創造利益;
二、合作標的方面,中國大陸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可結合環境下,利用台灣自有競爭優勢,跟隨中國十二五規劃政策發展,順勢而為將可事功倍;
三、堅持台灣精神-精緻文化、人文素質,以品質、服務為尊,打造企業品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