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治理:政務官與官僚體系的磨合 | 拾書所

台灣民主治理:政務官與官僚體系的磨合

$ 180 元 原價 200

本書特色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政府的施政以民意為依歸。此精神表現在政府的實際運作上,即是行政運作與政策產出結果,必須積極回應來自民意的需求。從民主治理的原則來看,來自政治系統的政務人員被視為是民意的代言人;而常任文官則被視為運用專業,將民意及其需求具體化為政策,回饋人民的公僕。在民主治理的相關研究中,當政務官的政治回應性與事務官的專業性價值與認同發生衝突時的處置,或政黨輪替過程中,新政府接掌舊官僚的過程與弊端等,一直是台灣社會備受關注的議題。

以西方先進民主國家美國而言,1970 年代與1980 年代政黨輪替時,政治人物對常任文官的粗暴言行與對待,有許多學者憂心美國的民主治理能力是否因此受到傷害。對於民主國家而言,政府運作過程中,政務官與事務官應如何分工互動,共創國家最大的福祉和福利,並將此成果平均分配予每個人,是至關人民權益的要事。即便在民主政治已相當成熟穩固的歐美各國,亦非如眾人所想像容易。回顧台灣,2000 年總統大選,陳水扁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當選。

民進黨的執政團隊在上台之初,由於缺乏實際在中央政府執政的經驗,諸多方面的表現顯得生疏,給予外界倉促成軍的觀感。

加上初次執政的生澀,與數十年長期處於中國國民黨體制下的公務員體系頗有扞格,常使得民進黨籍政務官的政策與指令難以順利推行。例如在八掌溪事件中,陳水扁總統在執政績效壓力下,數次於例行記者會以「新」政府之主的立場斥責「舊」官僚體系,而部分行政院長亦對公務員抱持相同態度,且公開發表相關言論, 因而種下日後民主進步黨執政八年,政務領導與常任文官之衝突摩擦不斷,二者互動關係因不信任而充滿緊張的遠因。

如何消瀰兩者間的不信任感,進而合作為人民百姓謀福,將是民進黨2012 年重新執政的重要課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