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 拾書所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 333 元 原價 370

「餿水奶正在毒害這座城市,每年有8000年孩童的死亡可歸咎於這種液體。」你以為這是2008年的北京嗎?錯!這是1858年的紐約。
餐桌上交織著謊言,美味原來是騙局。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首次全揭秘!
「廚房裡的思想家」、劍橋大學學者碧‧威爾森,將為我們導覽這部讓現代讀者大跌眼鏡的食品黑心史。

這是一個消費者追求有機和純正食品的時代,更是一個食品醜聞不斷爆發的時代。然而,你不必慨嘆人心不古,也不必認定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黑心食品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造假的惡質程度,過去不輸於現在。當代人餐桌上的謊言,至少可追溯到三百年前的英國,甚至可以前溯到把鉛摻入葡萄酒裡以追求美味的古羅馬時代。

碧‧威爾森細細疏理出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指出食品騙局雖古已有之,但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大行其道。為何?一方面,迅速發展的工業化越來越分隔了食品的原產地與銷售地,為造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中世紀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品質監控體系已經崩潰,政府或因為貪圖自由市場帶來的利潤而採取不干預政策,或者無能顢頇,故此,從1756年的倫敦麵包門事件到1850年的紐約餿水奶醜聞,再到1904年的芝加哥黑心火腿事件,以至於到196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中國,甚至2011年的台灣,一部黑心食品的拙劣歷史不斷舊調重彈,反復上演。

然而在利欲熏天的黑心世界裡,人性良善的力量在不同時代都化身為反黑心羅賓漢。作者敘述了化學家兼商人阿庫姆、顯微鏡專家哈塞爾、《化學大餐》作者和扒糞高手納德等人的故事,藉著講述這些鬥士的趣聞和傳奇,再現出黑心食品背後的技術較量、以及政治與商業利潤的糾葛。

作者也提出令人深省之問:技術進步和觀念變化在黑心食品的歷史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當人工合成食品的技術日益成熟,廉價的替代食品滿足了底層和中產階級可自由選擇的心理時,當形形色色的爽脆劑、軟化劑、染色劑、調味劑、除臭劑都以合法的、科學改良的名義添加到食物中的時候,黑心食品又該如何定義呢?不要忘記:一個世紀前從事同類工作的人還在為檸檬酸代替真檸檬而暗自羞愧,現在的調味師已經以藝術家自居了。

顯然,黑心食品的歷史還在以各種方式和形態可恥地繼續譜寫。伴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它從西方蔓延到東方,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它改頭換面、粉墨登場,而我們卻絲毫不知,吃得津津有味。
若此,我們從小熟讀的古詩真的要改寫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有毒」嗎?不要!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吃到更健康、自然、不含詐欺的美食,就必須了解食物詐欺的歷史和手段。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