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自然 | 拾書所

城市與自然

$ 360 元 原價 400

本書1章概述全書架構;第2章檢視早期城市如何改變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也影響城市。隨著城市浮現與成長,汙染和疾病這類新的環境問題,也推動新的管制系統和基礎建設翻修,回頭修正城市-環境關係。第3章說明工業城市的興起如何造成與日俱增的空氣、土地與水汙染,但也引發後續的政策改革和新型都市設計。處理工業化過程中的都市環境問題,是新知識的重要刺激,也激發新政策和基礎建設的創建。

第4章把故事帶到今日,介紹當前都市轉型浪潮的五種趨勢;巨大都市區域和鉅型城市(megacities)的衝擊;後工業城市與棕地(Brownfields,即廢棄土地)、都市蔓延(urban sprawl)、新工業空間,以及違建區(shantytown)。許多城市都有不只一種趨勢同時發生。第 5 章指出占據特定位址(如沙漠、海灘和沖積平原),如何創造限制和機會,以及生產都市意象及都市-自然動態的場景。

自從911、2004年海嘯,以及2005年卡崔納颶風之後,城市易受災害侵襲的態勢逐漸明朗。第6章將探索這種脆弱性,並且主張沒有所謂「自然災害」這種東西,寧可用「環境危害∕災害」這個詞,因為它強調中介或惡化危險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力量。同時也承認城市也有回復力(resilient)。譬如火災和地震後的復原及重建努力,往往替都市成長提供動力。

第7章描述都市生態學的出現。將城市視為生態系統,為傳統生態學洞見和批判社會科學觀點的結合,帶來極大可能。研究領域的發展使我們得以更準確地將城市視為社會-生物物理綜合體(social-biophysical complexes)。在第8、9和第10章,分別檢視水源、空氣和垃圾議題。某些案例中,城市已經取得重大改善和進展。對許多開發中世界的鉅型城市而言,這是一幅混雜某些正面發展的圖像,但也有某些城市的實例,卻因為其成長規模相較於可用資源過於龐大而幾乎要被壓垮。
 
第11章研究階級、種族與性別議題,如何與都市環境議題相互關聯;第12章則將緩慢成長(Slow Growth)和新都市主義運動(New Urbanist movements)、智慧成長(Smart Growth)律則和歷史保存,視為這些新都市環境論述的事例。 最後討論都市的可持續發展,試圖重新連結城市及其地域、區域和全球生態的主要理論及實踐論述。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