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是影像的魔術師
電影是目眩神迷的魔術,觀眾為聲光效果所震懾、為劇情角色所動容,影迷們更將電影中的演員性格、導演風格奉為觀影的指標及嚮往。但一部電影的完成,需要的絕對不只是「演員」和「導演」,還有賴許多電影幕後工作人員的努力,在這其中,「剪輯」勢必是影響觀眾視覺最重要的一環。
陳博文從學徒入門,對於陳博文而言,待在剪接室的日子就是他成長的淬煉,每一部剪接後的作品都是他面對電影中不同人生的經歷與抉擇,三十年來,動作片、文藝片、寫實或超現實、幽默或嚴肅,無論悲喜,為了揣摩劇中表演人的內心情緒,他往往是每部電影最早、又最為入戲的粉絲,如何走入又如何抽離?《幻影人生》裡宗薩仁波切曾說:「當你醒過來時才能知道剛才的一切都是夢。」但陳博文悠遊於虛幻的影像世界,掌握住每一刻喜怒哀樂,並且樂在其中。
剪輯工作不光只是導演的影像工具,面對眾多繁雜的素材片段,如何拿捏取捨?每個鏡頭與接點都得經歷抉擇與判斷的煎熬,按下剪接鍵盤很容易,可是按下的霎那怎樣才能成就永恆畫面,就必須仰賴剪接師的直覺與智慧去判斷。
陳博文優異的直覺與靈感曾為許多導演剪輯出雋永的經典作品,舉凡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獨立時代》、《麻將》等多部作品、朱延平導演的《新烏龍院》等一系列賣座電影,還有許多新銳導演初試啼聲即大鳴大放的作品,去年更為魏德聖導演的史詩級作品《賽德克˙巴萊》操刀剪接,為台灣電影立下壯麗氣派的里程碑。
二○○九年陳博文榮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頒發國家文藝獎,二○一二年由資深影展策展人游惠貞寫傳,《電影魔法師》由陳博文的童年成長背景迄今,從懵懂到堅持興趣的決心,以及剪輯代表作品時當下的思維想法,以詳實的文字記錄陳博文與楊德昌、朱延平、魏德聖……等導演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激盪出的一部部經典影片,這本書中不只是陳博文的回憶錄,更是交融了許多電影工作者的心血紀錄,讀者可以從中窺見電影幕後隱藏的故事,一同見證台灣電影發展的歷程,因為陳博文不僅是在剪接電影,也在替台灣電影寫歷史,在一桌小小見方的剪接台上,他創造了台灣電影的無限可能。
影人談陳博文:
不管得獎不得獎,我說你是最好的,你就是最好的!
導演 楊德昌
他剪接的時候會把你的作品拿來再做一次創作,而不會偏離你當初的想法。當然有些導演不見得會喜歡,反倒會堅持自己的作法。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導演都會覺得他的再創作對導演是有幫助的。
導演 朱延平
他常常在旁邊用一雙比較清醒的眼睛。就算是原本我自己有多強烈的意志,但是如果他有不同的意見,我聽完我都會覺得其實他真的是比較有道理。他能夠揣摩到每個導演不同的節奏,這是一種藝術上的判斷,是值得讓我信賴的。
導演 鴻鴻
他提出來的東西都很大膽。影片他說砍就砍,我們有時候還會說這個不要剪掉,那個要保留……我拍得很辛苦,不要剪太多。但拍得再辛苦,觀眾看了不舒服,就是不舒服,該砍就要砍。有時候我們在剪接室沒辦法接受,回去想一下,就會知道他的考慮是對的。
導演 魏德聖
我覺得他會傾聽,傾聽之後他會用他的經驗來協助你去完成這個東西。他又會很謹守工作倫理,會給我們很多建議,可是又不至於會像一個老師傅或大師那樣有架子,有距離,跟他工作的過程是大家一起在進步,或一起在嘗試新的東西。
導演 蕭菊貞
他是很多人的貴人。當年我一離開中影,就跟陳博文一起。他收留我,我就和他一起工作。後來我觀察他,不只是對我這樣,從他很年輕的時候開始,他就用這個態度跟人家相處,一直到現在都還是這樣。他的付出是很真心的。
錄音師 杜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