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典例 | 拾書所

建築典例

$ 523 元 原價 550
第四版的前言
我們在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書中的評注仍然是適用的,也建議讀者重新閱讀之。分析的方法和構成想法仍然是可以用來瞭解建築創作的有用工具。這些方式在不論時間或源由的情況之下,提供了連結建築作品的橋樑。因此,它提供了超越風格、文化和類型的機會,它提醒我們建築不僅僅是一張圖片或者組成良好的圖像而已。
和之前版本於“分析”章節加入建築物的實際圖說、資訊和分析一樣,本版書新增了七位建築師、每人二件建築作品。這些作品已經依照之前所發展出來的技術和格式,插入“分析”章節之中。分析圖的部分屬於我們的詮釋內容,因此是以抽象的方式來表達並省略建築物的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等相關資訊。這些抽象概念的目的,在於突顯我們想要檢視的特定議題。藉由在分析圖鄰頁的實際建築資訊,將有助於讀者連結實際資訊和詮釋內容之間的關連性。將所有的分析圖列在同一張頁面上的方式,則能使讀者有機會累積並瞭解更多該建築物的相關資訊。讀者也可以逐頁比較各個分析圖,以便瞭解不同建築師對於特定議題的陳述方式的不同。或者,讀者也可以參考書中“型態構成意念”章節,以便綜觀不同建築師對於同一設計初始想法的各式分析圖。
我們瞭解,建築物的最終形式是建築師在社會的、技術的、經濟的、文化的、法律的、政治的等多方考量的結果,至少也必須符合建築計畫特色和業主的需求。舉例來說,在本版所新增的建築師中,布萊恩.麥克凱.里昂斯(Brian MacKay-Lyons)的最重要考量點就是地區性。他所設計的建築物充分利用地區建築技術,並且反映出建築物所在地的特殊地理和氣候條件。其他人甚至稱他為“場所詩人”。然而,地區的重要性並未改變他對於其他諸如幾何、比例、空間處理等造型議題的重視,也並未影響他在建築物平面和剖面關係上的協調性的能力。
湯姆.庫迪格(Tom Kundig)在很多特殊場合都提過,他的設計靈感來源總是來自於“廣大的景觀”,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設計作品在景觀處理上的重要回應。在他年輕時,曾經受到與一位雕塑家互動的潛在影響,這個影響持續衝擊著他的想法和作品。此初期影響似乎很明顯地反映在他熟練地選用材料和創作客製機械設備或新發明上,這些為業主量身訂做,通常被稱為“gizmos小發明”的設計,常常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但是,在細部語言和廣大景觀之間,他也同樣對初始想法有著極大的興趣。
如果布萊恩.麥克凱.里昂斯(Brian.MacKay-Lyons)是場所詩人,湯姆斯.菲佛(Thomas Phifer)就可說是穹窿詩人。菲佛(Phifer)採用了更為普遍的二十世紀現代思維,創造出精確的簡單雕塑,這些簡派藝術有時是實體的,但大多數是透明的。這些源自幾何形式的透明穹窿,可以利用一層層的條紋和網板改變光線品質,在仍然可視的情況之下,產生優美巧妙的視覺效果。這些暫時存在的穹窿構件,通常座落在如其可控般的景觀環境之中,並且隨著氣候狀況的改變,做出連續不斷變化的內外感覺。
在史特芬.比爾(Stephane Beel)所設計的二棟住宅中,很明顯地,他想透過入口處理來展現該住宅和基地環境。梅生宅邸(Villa Maesen)是一間接近二百英尺長的線型建築物,該建築物座落於一棟原有連串突出牆面的大宅院的廚房空間上。基本上,此郊區住宅具有一道與原有最長的現有牆面平行的新牆面,與原有牆面的距離,即為此新宅的面寬。因為新宅邸的高度大約與牆面同高,因此人們必須穿過住宅的背面空間以便進入該宅邸。宅邸P(Villa P)也是採用線型建築規劃,但是在此案例中,該線條彎曲地構成庭院的四個邊。進口穿透曲線造型的缺縫,經過橋和庭院,再接近位於庭院另一側的入口大門。雖然該住宅造型看起來像是位於平整的基地上,但是在此例中,我們卻可以從穿越的小橋得知它位於有斜度的基地上。比爾(Beel)稱此庭院為“沒有樓板的鋪貼”。
從2009年十月到2010年一月底,大衛.奇普飛爾得(David Chipperfield)在倫敦設計博物館舉辦名為“造型要素”的展覽,此展出的重點在於區別外型和造型的不同。在他的定義裡,外型是有組織系統的具體結果和影響;而造型則具有紀律的暗示性,也是可以被構築出來的東西。因此,嚴格地說,我們所設計的,是造型。奇普飛爾得(Chipperfield)本身是一位保守的造型設計者。他對於創造一棟展現建築師聰明才智的建築物不感興趣,也不喜歡因表達而表達。他寂靜的建築風格一點也不見特殊性。
本版書所收錄的建築作品,是我們認為設計強度足夠,而且可以增加我們分析議題的深度的。不管建築如何複雜或者建築師想要呈現的關懷重點甚或其動機與興趣為何,每位建築師都創作出可被分析的建築造型。如前所述,這些已被建造出來的建築造型,可能比建築師當時的考量或建築物魅力來得屹立更久。我們瞭解,建築師可能並未考慮到我們在分析圖中所呈現的議題,但是仍然可以透過我們的分析詮釋來描述建築物的造型面向。因此,我們可以繪製出造型分析圖,雖然我們未必能瞭解它為何如此呈現。透過分析方式,我們可以創造出與建築物有關連的故事,但是並不是所有故事都是可行的。
如第三版的前言所述,建築典例一書在1985年首度由凡.諾斯垂德.瑞福(Van Nostrand Reinhold)公司出版,之後則由約翰偉利(John Wiley & Sons)公司接手。這本書至少已經被翻譯成四種語言,在2006年,中國建築出版社則將第三版書翻譯成簡體中文。本書的成功與屹立長久,顯示出讀者對於書中資訊的需求,書中內容加強探索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設計想法,並藉此支撐建築造型想法的初始前提。
除了之前版本的前言部分所做的謝誌之外,我們也希望在此感謝與此版有關的一些人。我們要感謝布萊恩.麥克凱.里昂斯(Brian MacKay-Lyons)和湯姆斯.菲佛(Thomas Phifer)大方地提供其尚未出版的住宅資訊,讓我們將其作品收錄在此版本中。在布萊恩.麥克凱.里昂斯(Brian Mackay-Lyons)的辦公室中,麗莎.莫里森(Lisa Morrison)和沙瓦.洛斯特寇斯卡(Sawa.Rostkowska)是對我們特別有幫助的人,在菲佛(Phifer)的辦公室裡,史蒂芬.衛羅帝(Stephen Varady)也提供我們類似的幫助。
如果沒有約翰偉利(John Wiley and Sons)出版社的瑪格利特.卡明斯(Margaret Cummins)的努力,本書就不可能存在。和第三版書一樣,她和我們接洽第四版書的出版工作,如前所述,她的說服力、建議和鼓勵,都具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我們深切感謝她對本書出版與我們權益的關懷之意。偉利出版社其他的編輯、美編和製作群,也是幫助甚大而必須致上感謝之意的。我們不可能周全地感謝所有對本書有所影響或者鼓勵我們持續進行案例分析工作的人。就像多年前即開始給我們鼓勵的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喬治.E.賀特曼二世(George E. Hartman, Jr., FAIA Emeritus)一般。
和之前的版本相同,本版書的所有頁面,都是取自於原始圖說的。我們以徒手方式在描圖紙上繪出分析圖,因此我們必須為其負責。和第三版相同,傑生.米勒(Jason Miller)將我們的草圖和分析圖精確地繪製出本版書中的二十八頁新頁面。我們必須特別感謝他在繪製圖面時的精準、奉獻、勤勉努力、耐心和技巧,也感謝他在與我們相處時的幽默感。
最後,多年以來,我們的學生和來自於其他學校的學生們,都認為研習本書所提供的經典建築案例,是學習設計的重要工具。透過他們的提問、發現和挑戰,讓教學的每一天都顯得那樣有趣。
羅傑.H.克拉克(Roger H. Clark)
米歇爾.包斯(Michael Pause)
2011年6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