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知識-政治主旨可表達如下:本書揭示公共世界與私人生活的互相關連,因此談論經濟、政治、資本等議題時不能不論及性、情緒、個性(自戀)文化等等之作用,反之亦然。然而本書同時也指出:公與私無法彼此完全相通──本書在探討憂鬱症時很清楚地顯示:社會壓迫與客觀的現代動力固然是憂鬱症的成因條件,但是仍有個人身體、家庭關係與生命史的偶然因素。
這些不能被納入公共的偶然,雖然屬於私密領域,不能被社會完全建構或被政治方案改造,但是卻又有十足的政治蘊涵,可以用來說明那些企圖「透過公共集體努力來改造偶然私密」的政治路線之不可行,例如保守的傳統主義者、女性主義、禁慾左派的路線等(不論是反變態、反色情、反不文明)。
同樣的,因為這些無法被社會建構與公共努力所掌握的偶然因素作祟,(壞)情緒無法完全納入社會的理性管理,相反的,社會控制與情感理性化的企圖反而持續產生不適當或沒來由的情緒,易言之,某些情緒管理反而帶來無法管理的情緒。
一言以敝之,本書指出:「情感的理性化」與「獸性的文明化」均有其限度,故而「道德進步」亦有其限度。
本書是處理情感現代性與情緒疾病的學術論著,對流行的進步觀念與批判成見提出質疑。本書同時也解釋了當代思潮與批判理論的許多基本觀念與學術常識,部份章節可供對社會運動有研究興趣的學生閱讀,還有部份章節也適合對情緒哲學有興趣的哲學學生。
本書從批判理論與情緒哲學這兩種取向探究心理疾病與社會的關連,延續著性政治對公/私區分的辯證,主張被視為私密的情感情緒應該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核心範疇,而且公共無法窮盡私密的意義,社會與心理之間存在著斷裂縫隙。本書指出了(西方)現代性的黑暗面,認為高舉文明現代、政治正確的道德進步主義,看似與道德保守主義對立,其實兩者所構成的新道德主義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的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