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常民生活必備的器用,到文士閒情風雅之寄託,再到承載異國風情的舶載品,易碎但不易腐朽的陶瓷,如何架構起一部精采紛呈的文化史?
且看本書的陶瓷史學者如何立足亞洲、放眼世界陶瓷版圖,從殘破的瓷片標本出發,結合陶瓷器和其他類型的文物遺存,引領您跨越時空,縱覽古往今來陶瓷鑑賞、貿易交流與文化圈多元交融的歷史景貌。
本書是作者全面觀照新出考古資料和學界論點、增補改正近年發表文章所集結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紋飾篇」、「東西交流篇」、「臺灣出土陶瓷篇」及「中國瓷窯□記」四大部分探討陶瓷文化史諸多面向。
作者嫻熟國內外陶瓷研究史,對考古資料和相關圖像亦掌握得宜,經常將中國陶瓷史上個別造型或紋飾置於亞洲陶瓷的發展脈絡中進行省思,展現出微觀當中兼具宏觀的陶瓷文化史學風。由於東西文化交流史也是作者興趣之所在,故他往往能藉由熟悉的陶瓷標本所呈顯之具體圖像資料,探討東西交流史上一些有趣的議題,其結論深具啟發性,嘗試實踐陶瓷標本做為理解歷史物證的可能性。
全書運用抽絲剝繭、脈絡分明的交叉論述,搭配大量可供佐證的中西圖像資料,不論對研究者或一般大眾而言,均屬相當引人入勝的陶瓷文化史讀物。
且看本書的陶瓷史學者如何立足亞洲、放眼世界陶瓷版圖,從殘破的瓷片標本出發,結合陶瓷器和其他類型的文物遺存,引領您跨越時空,縱覽古往今來陶瓷鑑賞、貿易交流與文化圈多元交融的歷史景貌。
本書是作者全面觀照新出考古資料和學界論點、增補改正近年發表文章所集結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紋飾篇」、「東西交流篇」、「臺灣出土陶瓷篇」及「中國瓷窯□記」四大部分探討陶瓷文化史諸多面向。
作者嫻熟國內外陶瓷研究史,對考古資料和相關圖像亦掌握得宜,經常將中國陶瓷史上個別造型或紋飾置於亞洲陶瓷的發展脈絡中進行省思,展現出微觀當中兼具宏觀的陶瓷文化史學風。由於東西文化交流史也是作者興趣之所在,故他往往能藉由熟悉的陶瓷標本所呈顯之具體圖像資料,探討東西交流史上一些有趣的議題,其結論深具啟發性,嘗試實踐陶瓷標本做為理解歷史物證的可能性。
全書運用抽絲剝繭、脈絡分明的交叉論述,搭配大量可供佐證的中西圖像資料,不論對研究者或一般大眾而言,均屬相當引人入勝的陶瓷文化史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