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 | 拾書所

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

$ 342 元 原價 380

離開,是為了回來。
創作,是為了記憶。
清曠,是為了一步一步,清楚明白地走過似錦繁華的人間與天地。

記得一九九六年《雄獅美術》停刊時,我的心中有惆悵有疲憊,更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輕鬆與覺醒。伴隨美術月刊的二十六年間,見證過臺灣美術締造的輝煌歷程,而今,彷彿可以卸下時代的交付與階段的任務,把自己還原成當年那個純真熱愛寫生畫畫的少年。

重拾畫筆,整頓身心的第一步,就是離開從小居住的臺北城,移居中壢,捨離慣有的場域,自然激發出更新的觀照力;在清新的郊野田疇中,日夕與筆硯相親的歲月,竟意外地曠達明亮。

是以〈卜居〉、〈筆墨〉、〈人間〉三卷,爬梳重新寫字畫畫十六年以來的清曠滋味。
──李賢文

★以寫生的眼睛記錄台灣,以筆墨的皴擦創作山水
一九九六年台灣第一本美術專業期刊─《雄獅美術》月刊停刊後,發行人李賢文得以從忙迫中抽身,生命中突然有了「清曠」的意外收穫。他開始用寫生的眼睛記錄台灣,以筆墨的皴擦創作山水。在本書中,他也以文字,搭配三十多幅的作品,自述近十六年的創作心得,是一本集藝術欣賞、生命哲學及寫生遊記的散文佳作。

●就在仔細地看,慢慢地畫之間,內心彷彿也有難言的喜悅;因為用畫的,所以看的速度變慢了,因為速度變慢,許多細節突出了,以前看不到想不到的,現在忽然出現了。用「畫」的角度取代用「看」的態度,一朵花裡,隱然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摘自首卷「卜居清曠」之伍〈千花一樹〉

●能夠提起毛筆,畫出一片葉子,就可以畫出一棵樹;能夠畫出一棵樹,就可以畫出一座森林;能夠畫出一座森林,就可畫滿一個世界。
──摘自貳卷「筆墨清曠」之壹〈菩提三章〉

●橫向冊頁,被迫收納縱走的山形;蜿蜒的溪谷,忽隱忽現。構圖上的空間壓迫,與寫生中的時間壓迫,雙重壓迫帶來的卻是意想不到的慣性解放。當我們愈是不能深思熟慮仔細安排畫面的邏輯性時,我們就愈接近一個全新的視覺經驗。
──摘自參卷「人間清曠」之捌〈合歡道上〉

★抒發人文關懷,記錄時代的歡愉和悲苦
李賢文的山水寫生非僅寫景,借景寄情而已。他意在抒發人文關懷,記錄時代的歡愉和悲苦,頗有慨然警世味道,史實意味濃厚。二○一二年新作〔日升月恒〕,他記錄了台灣中部風災重建、歷劫復生的事跡。

★另闢新徑,直接訪境寫生,記錄真實感受
〔三探九九峰〕長卷(2011),是李賢文以美術,為台灣的百年九二一大地震,留下歷史的見證。在本書中,讀者可以清楚見到畫中亂石崩雲、荒草埋徑、滯水淹樹、野雁橫飛,一片災後奇景。

在名家為此作的題文中,書法家陳雲程以「畫以載道」;旅法哲學家熊秉明以「『地震』為題,古所未有」;水墨畫家鄭善禧以「當今國畫記實創作之代表」,讚許畫家另闢新徑,拋棄傳統山水的想像謄寫,直接訪境寫生,記錄真實感受,及對於大自然,對於人道的關懷。

「觀余承堯先生之山水,猶如春入夏;讀張光賓先生之畫作,彷彿秋至冬;而李賢文君之水墨,恰似早春時節。」──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