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紀的歷史變動,具有世界性的規模。中國於此元末明初時期,似乎產生不單純的是王朝的更迭,而且顯著地發生內在新的變化。從聖人意識的領域來看,此一變化遍及政治意識、社會意識、人生意識與自然意識等方面,呈現出一種劃時代的變動與震撼。劉基是中國此一時期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明太祖在政治決策是一佐命股肱。因此剖析研究劉基的「聖人意識」,不僅能清晰地呈現其整個「聖人意識」的架構,而且還能有助於瞭解元末明初朱子學發展的趨勢,以及落實於人間的現實意義。本著作在論述劉基的「聖人意識」時,係根據兩個標準,亦即第一、在先秦迄唐時的儒學傳統思想中,對「聖人意識」詮釋的主要內容為何?第二、宋元儒者在接受唐及其以前的儒學的同時,見之於行事的是在詮釋「聖人」的哪些部分呢?唯有通過此二標準的考察,方能確切地指出身處元末明初之際劉基的「聖人意識」的基本內容。也唯有如此,劉基的聖人的實踐性格及其對人生的全面意義,才能自然地成為中國大傳統中的主流。因此劉基的聖人意識,不但在元代、明代有其連續性,而且儒學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化的支配力量,其基礎正是劉基的「聖人意識」所奠定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劉基的聖人意識,認為聖人是人,小人也是人,其分野在於個人的抉擇。此乃與法國社會學家鮑狄爾(Pierre Bourdieu)院士的選擇(le choix),有異曲同工之妙趣。劉基的內聖外王的理念,乃採自《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來說明內聖到外王的具體步驟。宋時周敦頤把聖人、抽象化成為理想化的聖人。聖人立教,叫人助理以制氣。理弱氣強,即成為西洋人征服自然的態度。朱熹強調敬,把人的最高理想定位在成為聖人,如此才能明天理,滅人欲。朱熹以理為綱,以法為用,朱熹以內聖來取代外王。劉基的聖人特徵是聖人是人、聖人善盜、聖人知貪、聖人善醫等。劉基效法聖人是人的伊尹,因伊尹得湯為相,所以劉基得朱元璋為軍師。劉基又效法聖人善盜的神農氏、伏羲氏,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飼養六畜,教民建築屋宇,使人民樂力本業,也就是劉基的有利於日用民生的主張。其次,劉基又效法聖人知貪的周文王、周公、孔子大聖人,致力於仁義道德,成為劉基一生努力於仁義道德的工夫。再者,劉基又效法聖人善醫的堯、舜、孔子,以三代的禪讓之治與易、詩、書、禮、春秋良方傳世,因此成為劉基討元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基業的重要依據。劉基主張法聖人,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來達到安民與利民的社會理想。劉基以伊尹之志,來完成輔佐明太祖建立明朝的開基功業。劉基的社會理念與政治理念乃構成其個人的聖人意識的方法論基礎。劉基強調學為聖人的工夫,不可少。劉基的聖人意識,乃為一由上而下的士大夫的結構。從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型態。劉基在此認為,五倫順天下治,逆則天下亂。劉基由此出發,基於一上位者對下層民眾的關懷,由此來體現出劉基自身的聖人意識的模式。劉基的聖人意識的人間性結構,在重視人民與人倫的內涵中,開創出對人民的食、衣、住、行的日用倫常的重視。從明朝以後到今日執政者,都奉為圭臬。劉基落實人可以為聖人,不再是少數。強化人的平等意識,此乃十四世紀中國一大聖人意識思想的開拓。劉基對人可以當聖人的鼓勵,真是鼓舞熱絡後世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