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以Mark H. Moore的V.C.S.(Value-Capacity-Support)架構及George H. Frederickson的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an Attitude為基礎,作為推動導引公共事務管理的標的方向。加以作者等彙整之PAM(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參考架構,作為檢視解析公共事務管理的理論依據,以求裨補台灣面對因應自身民主化與國際全球化,以及有效預應兩岸開放合作下諸多公共領域紛至沓來、層出不窮的課題事務。
固然政府行政涉及諸多政策、法令、規章與制度的重新修訂與執行運作,然其根本深層的核心本質則應為公共管理者、多方當事人與複合領域專家等在個體認知所詮釋解讀的價值與意識。價值部分係為對應效率與發展的私與對應公平與穩定的公,意識部分則為反映支撐資本主義右派自利思維的理性與社會主義左派公益關懷的感性。
而在連結兼顧個體與群體以及個體彼此之間,究竟係以現代社會所呈現的體制與監督抑或傳統社會所承襲的慣例與規則,乃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其實多半取決於該地區城市或社區社群的人口結構與民情意識。此即PAM與SDM(Social Development Matrix)中所強調而在一般行政管理探討中被忽略的社會條件與發展階段。
近年來在公共事務、公共管理以至許多關注社會發展變遷的學門領域中,已頗為常見跨域治理,乃至其它跨領域的探討。以作者淺見,於此所謂的跨域應是超越空間、區位與部門的,而應包括知識專業領域的跨域、觀察關注範疇的跨域、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等發展階段的跨域。然而對應政策層面的「知」必須加以管理層面的「行」,亦即前述公共價值的界定與創造,此即本書的定位與主軸:在全球化與民主化的趨勢變遷下,政府政務官及事務官、民意代表、第三部門負責人與其他具備公共意識與公共關注的公共管理者,如何堅持把握多數個體民眾的安居樂業與整體地區社會的長治久安。
在具體運作的管理實務方面,首先應該清楚認知政府效率與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應在於發展產業以服務民眾。就以2012年以來的美牛事件、台北都更、油電雙漲、與證所課稅為例,本應即可參考跨域分析的邏輯概念與操作步驟,予以事先界定、內外聯繫、團隊分工、分析釐清,以互動管理的方法程序作為政策參與的操作平台,並以V.C.S的策略架構作為管理執行的檢視依據。管理原本旨在治標,然若大處著眼盱衡全局洞悉關鍵,小處著手流量耕耘不問收穫,仍然會有可能累積充實與反轉形成社會與地區發展的正面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