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三國志(五)吳書(1) | 拾書所

新譯三國志(五)吳書(1)

$ 12,337 元 原價 370

本冊涵括了孫堅、孫策、孫權,以及開創江東霸業有突出功績的周瑜、魯肅、呂蒙等謀臣勇將的事蹟。
以〈孫權傳〉來看,從魏文帝黃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冊封孫權為王,至吳太元二年(西元二五二年)孫權去世,孫權統治江東三十餘年。如果從孫策死,以事授權的獻帝建安五年(西元二○○年)算起,則跨時五十多年。
魏臣劉曄曾對文帝說:「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見《通鑑》卷六十九)曹魏地域廣大,兵力強盛,而孫吳僅擁江東一隅,卻能存續數十年,有時還對曹魏和蜀漢構成威脅。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立足本傳,參以〈吳書〉其他傳記,可以總結出以下四個原因:
一、重視農耕,發展農業經濟。
由於中原長期牧守混亂,江北民眾紛紛渡江避難,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廬江、九江、蘄春、廣陵一次渡江竟達十多萬戶,致使江北空虛。冀、兗、青、徐、豫諸州都有流民南下。這給江南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擴大了耕地面積。對農業生產,孫權採取鼓勵政策。黃武五年(西元二二六年),陸遜「以所在少穀,表令諸將增廣農畝」,孫權立即同意。赤烏三年(西元二四○年),下詔禁止「侵奪民時」,「農桑時,以役事擾民者,舉正以聞。」孫權在農業方面最重要的舉措是實行屯田制。這使得孫吳經濟大為改觀,太湖沿岸和錢塘江流域人煙稠密,糧食充足,永興(今浙江蕭山)精耕的稻田一畝可產米三斛,從而保證了軍民的糧食需求,奠定了立國之本。
二、得到江東和皖地世家豪族的支持,建立了穩固的政治基礎。
東漢晚期,江南世家豪族已然盤根錯節,享有政治特權。孫吳初期,吳郡顧、陸、朱、張四姓多仕郡為官,僅陸氏一姓,前後兩相五侯,將軍十餘人。孫吳在舊有的世家豪族之外,還有徙居江南的皖地大族,如世代為官的周瑜,家富於財的魯肅。對於這兩股勢力,孫權一視同仁,加以信任和重用。如此緊密的關係,使孫權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彼此同心協力,政權長期處於穩固狀態。
三、孫權及其統兵重臣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有膽氣識見,能征善戰。
孫權非常善於治軍,建安十八年,曹操見到他統率七萬大軍於江濱,軍伍整肅,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為一代梟雄,深諳軍事,孫權能得到他的如此讚嘆,足以表明其軍事才能。
孫權一生對外打過兩次事關存亡的大戰,一是赤壁(在今湖北嘉魚境內)之戰。曹軍人馬燒死溺亡者不計其數。曹操引軍潰逃,周瑜、劉備水陸並進,追至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公安)。曹軍戰死病死過半,只好退還北方。一是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之戰,蜀軍土崩瓦解,劉備夜間逃至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東)。此役劉備可謂慘敗,本傳說蜀軍臨陣被斬和被俘達數萬人,士卒損失殆盡。孫權任用的最高軍事統帥依次為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從夷陵之戰來看,第四代統帥陸遜與第一代統帥周瑜同樣具有令人慨嘆的軍事才能,這正是孫權統治江南五十年的軍事支柱。
四、恃有長江天險,阻斷曹魏南下。
孫吳政權從創建初期始,就是打算以長江為界,依恃長江天險立國。建安五年(西元二○○年)魯肅為孫權劃策,便提出「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最後「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黃初六年(西元二二五年)十月,魏文帝率兵十餘萬前往廣陵(在今江蘇揚州附近)故城,臨江觀兵,旌旗數百里,有渡江之志。孫權嚴兵固守。文帝看見大江波濤洶湧,長嘆說:「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於是回師。長江天險,帶給文帝無限感慨和惆悵。孫權沿長江一線設督駐軍,嚴密防守,又遍置烽燧,加強警戒,終孫權一生,曹魏始終未能跨過長江。
孫權能夠立足江東五十餘年,還有其他原因,如舉賢任能,不拘一格,起用流寓江東士人諸葛瑾,擢舉行伍出身的呂蒙;能夠屈身忍辱,稱臣曹魏,伺機而動;善於計謀,韜略過人等等。但是,主要原因還是以上四點。
孫權當其盛年,勵精圖治,推誠用人,關注民生,對魏由稱藩而相抗,對漢由爭戰而聯合,捭闔於?雄之間求得生存與發展。至其晚年,形勢大定,卻害忠臣,廢太子,愎諫自用,聽命於鬼神,使吳國江河日下,讓人不免唏噓。
透過明白的語譯,深度的研析,讓您看見孫權一生的精采,以及從雄主到昏瞶的過程。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