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掛著眼淚-紀念史紫忱教授百歲冥誕 | 拾書所

笑容掛著眼淚-紀念史紫忱教授百歲冥誕

$ 270 元 原價 300

本書從史紫忱先生諸多未結集篇章精選而成,略分四輯:
輯一「心酸酸的」,收與教育有關短論十三篇。
輯二「笑容與眼淚」,收政經社會之時評二十二篇。
輯三「只是凋零」,收文藝與節慶之雜感二十篇。
輯四「大冰塊爆火花」,收藝術與書法評論九篇。

並有二輯附錄,其一為自述生平,有四篇;其二為史先生的基本資料,含小傳、著作目錄、年表、評述資料等。

顏曰「笑容掛著眼淚」,旨在彰顯史先生對於現實之憂懷,對於人文藝術本質之掌握,以紀念先生百歲冥誕。

大學企業化

七十年前我學習作文時,老師講給我啟、承、轉、合四個步驟。比如〈王婆罵雞〉:誰把我的雞偷了(啟),趕快還給我(承),如果不還(轉),我就要罵了(合)。老師說必須記著。其實,它是個簡單的理則程式。

當時我讀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論說指南》,即是教學童起承轉合的模範本。它第一篇題目叫〈說學校〉,文曰:「學校者,製造人才之所也(啟)。苟不入校,其才何由而成乎(承)。雖然入校矣,而心馳於校外,卒無所成(轉),吾人豈可不慎哉(合)?」像這樣言簡意賅的小文章,論說範圍很廣,記憶中約五十篇。

現在是什麼時代?我提民國初年的陳腔濫調幹啥?原因是驚奇那時節的人,竟然懂得學校是製造人才的場所,到今天仍很新穎,不少念書人還不明就裡。

所謂「澄社」,前幾天座談「孫震事件」,話題是「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與會的學者,對政府三四十年來的大學教育經營所付出的諸多心血,指為有百非而無一是,主張「大學有如孔廟」,法律之外應有優惠。他們教育思想落伍,不知道當代「大學有如工廠」。

他們把學校的校園,看作育才聖殿,完全看歸看,說歸說,合不攏轍。他們看到臺灣的大學成為一「生產線」,充其量只是「學術專賣店」,這些看法,看到現代大學精神;而說大學是「壟斷道理的場所」卻南轅北轍了。

經濟當令時代,一切考究企業化,教育自難例外。教育企業在生產線上,是經濟活動的關節之一。企業刺激教育發展,教育配合企業進步,從近年大學研究所及系組的演變,證明大學教育邁向企業化的事實。
從大學的組織,也能觀察出它的工廠性的一貫作業,學生是進廠原料,教務是原料製作,訓育是製作管理,形形色色的建教合作是社會服務,畢業生的就業介紹是產品推銷,大學教師是毫無疑義的知識販子,將大學看作「學術專賣店」,時代使然,誰也擋不住。

至於說大學是「壟斷道理的場所」,更駭人聽聞,道理包括學術、知識。壟斷涵蓋吞蝕、兼併、獨佔,屬於托拉斯行為。大學真的變為壟斷道理場所,必然會出現「新黑暗時代」。政府投資大學,以資源換取資源,叫做為國樹人,學以致用者固然不少,但學非所用,到社會上接受「再教育」的也很多。「道理」如朱子所說:「舊學商量家邃密,新知涵養轉深沉。」無法壟斷的。

「澄社」座談的同日,臺大醫院一千五百名護士,抗議政治爭執,帶來不安,他們說:「醫院就是醫院。」我把這句話改贈給澄社諸君:「學校就是學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