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 | 拾書所

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美國布朗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馬克‧布萊思(Mark Blyth)最新巨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克魯曼,《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 馬丁沃夫,
美國前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 桑默斯 大力推薦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華盛頓月刊》《紐約書評》一致好評

撙節是經濟重症的萬靈丹?還是飲鴆止渴的不歸路?

撙節,真的可以解決金融危機嗎?
事實上,它不僅危險,而且根本無效!
政治經濟學專家布萊思,舉歷史實證為例,
撙節政策不僅使經濟大蕭條惡化,甚至間接引發戰爭;
它只會導致成長低迷,讓財富和所得分配更不平等。
撙節到底是什麼把戲,又讓我們付出什麼樣的成本?

歐美國家都把政府支出當作是魯莽的浪費,認為因此才讓經濟變得很糟,所以紛紛施行嚴苛的預算裁減撙節政策,來解決金融危機。政府說我們寅支卯糧,該是勒緊腰帶的時候。這種說法可是順理成章地遺忘所有這些債務到底是怎麼來的。欠下這麼多錢可不是因為政府亂花錢,而是為了救援瀕臨崩潰的銀行體系,捐輸巨額資金幫助它們重整所造成的結果。透過這些措施,原本應該算是民間的債務變成政府債務,那些真正捅下漏子的傢伙卻若無其事地逍遙法外,把罵名留給政府,又讓全體納稅人來負擔債務。

這個負擔現在正以全球實施撙節的形式進行著,透過降低國內薪資和物價的政策,希望能夠恢復競爭力且達成平衡預算。布萊思指出,撙節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思想,過去一百年來都有許多國家想透過裁減支出來達成經濟成長,但這些歷史實例再再顯示它根本無效,一再死灰復燃的撙節思想不會擴大經濟成長、帶來機會,當所有國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只會讓全球經濟越玩越小。

布萊思的《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第一部(前述第二、三章)檢視撙節危機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在歐洲如何耍弄人類史上最大的改頭換面把戲。第二部(第四、五、六章)將討論撙節儉約的思想史背景,及撙節政策在自然史中的實踐狀況。第三部(第七章)將對上述這些討論做簡短的總結時會說到,或許我們就該讓那些銀行倒掉算了,以及如果採行撙節儉約我們會走向什麼樣的死胡同。

布萊思在《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的第一章裡,概述了撙節及債務。第二章說明已開發國家的債務危機並不是因為政府揮霍、支出浮濫造成,將拼湊各種事證,揭示美國金融業內爆如何衝擊美國、歐元區及其他諸多國家,造成各國債台高築的真相。第三章分析美國銀行業產生的私人債務最後是如何被改為「主權債務危機」,苦主成為揮霍無度的歐洲國家,介紹這場金融危機如何在歐洲改頭換面。第四章探索撙節概念從何而來,有哪些人為之倡導立說?第五章檢視德國的秩序自由主義,這套想法對當前歐洲危機已證實是出乎意料地重要,並在凱因斯理論歷經漫長寒冬之際做為儉約思想的大本營。第六章檢視撙節的實踐成果。

國內外學者專家、媒體大力推薦
朱敬一 中研院院士
邱正雄 永豐銀行董事長
吳惠林 中經院研究員
專文推薦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李桐豪 政大金融系教授
周行一 政大財管系教授
林建甫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陳冲 總統府資政、東吳法商學院講座教授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劉瑞華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蔡明忠 富邦金控董事長
蘭萱 知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鼎力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在當代經濟學家中,能有數理、歷史、思想三面向縱深能力的絕對是屈指可數。本書能獲得克魯曼與桑默斯等不同派系學者的交叉推薦,絕對沒有僥倖。
──朱敬一 中研院院士

針對美國要解決2013年財政懸崖的辦法中,作者布萊思指出:「要透過稅收而不是靠撙節」,深具前瞻眼光!……這是一本思路清晰、嚴謹的好書!
──邱正雄 永豐銀行董事長

這本書提供思辨的好料,是具有啟發力的書……無論是撙節的贊同和反對者,都應該好好仔細讀一讀並且要深入思考,尤其政策擬定者更不能錯過。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大緊縮》有幾個重點討論得特別深入,「擴張型撙節」概念的來龍去脈是其中之一,這概念主張裁減支出可提升經濟產出,布萊思說,這種想法「如同野火燎原地散播開來」。
──克魯曼(Paul 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書評》雜誌

一場重要的論爭……言之成理且令人折服。
──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美國前財政部長、前哈佛大學校長

這本書立論很了不起!
──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總主筆、金融作家

在全球金融危機釀成的所有災難裡,「把撙節當作唯一出路」是最容易避免的方法之一。在這本雄辯滔滔的書裡,政治學家布萊思開疆闢土,詳細討論這個失敗概念的思想史,讓大家明白它是怎麼占據經濟學家和政客的想像。
──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

撙節是一種經濟政策的策略,也是充滿政治考量的意識形態和經濟管理方法。布萊思在本書中發掘這些思想的來龍去脈,不遺餘力地破除愚蠢和迷思。
──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政治學講座教授

布萊思精彩剖析「把債務當作問題的悠久想法」,同時描述百年來對於放任主義正反雙方的熱烈爭論,並解釋2008-2009年間凱因斯思想短暫恢復又迅速遭到背棄的過程,儘管做出挑戰的撙節概念卻毫無實證支持。
──史紀德斯基(Robert Skidelsky),英國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榮譽教授、《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作者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死灰復燃的各種殭屍思想裡,撙節是最危險的一種。布萊思告訴我們,撙節釀造1930年代的災難,連帶造成世界大戰。歐洲的撙節政策使得經濟無法從2009年的危機復甦,而這場危機正是為了搶救和保護銀行及金融機構才釀成的。想要了解目前的蕭條景況,一定要讀這本書。
──奎金(John Quiggin),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經濟學和政治學教授、《殭屍經濟學》作者

必讀!……經濟對大家都很重要,不能只靠經濟學家。我們大家都必須了解塑造經濟的諸多思想,而布萊思這本新書就是絕佳的開始。
──《華盛頓月刊》(Washington Monthly)

布萊思探討撙節的歷史根源精彩至極……他說:撙節就是「證實無效卻又一再復活的殭屍經濟思想」,清楚解析這複雜又有嚴重缺陷的思想。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目次
推薦一 經濟學家當如是也! 朱敬一
推薦二 主權債務危機的安定力量 邱正雄
推薦三 千錯萬錯都是「銀行」的錯 吳惠林

台灣版序
自 序 撙節開支,一段個人歷史
第一章 概論撙節、債務及其寓意

第一部 為什麼大家都需要撙節儉約
第二章 美國:大到不能倒?銀行家、金融援救與歸咎國家
第三章 歐洲:大到救不了?永遠厲行撙節的政治把戲

第二部 撙節儉約的雙重歷史
導 言 撙節儉約的思想史和自然史
第四章 危險觀念的思想史,1692-1942年
第五章 危險觀念的思想史,1942-2012年
第六章 撙節的自然史,1914-2012年

第三部 結論
第七章 銀行的終結、新故事與課稅時代來臨
註解

台灣版序
亞洲經濟體的高度成長,台灣正是其代表,從地理上及概念上來說,都跟深陷緊縮魅惑、嚴厲裁減預算的歐洲大不相同。台灣的財政部長張盛和在2013年1月曾明白表示,應當籌資推動公共投資為先,預算平衡與否尚屬其次,像這樣的發言在歐洲地區可沒有哪一國的財長曾經說過。不過台灣在2014年雖然提高國債上限,公共支出還是仍微幅減少。現在的台灣並未實施緊縮,但這並不表示未來就沒有這個可能。
厲行緊縮政策,裁減政府支出以降低國債,藉此來提升競爭力、改善投資預期,這些想法都很吸引人。聽起來的確很不錯啊。但是這種想法實在是危險得不得了,如果有很多國家同時這麼做,大家的債務只會增加而收入反而減少,投資氣氛也益形低落,如今的歐元區不正是如此。我這本書就是要說明這個危險理念何以陰魂不散,並且向台灣和世界各國提出警訊,市場和政府本該共存共榮,不必是對立互斥。對於這一點,台灣也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那個現今看似盛行一時的緊縮理念,其實是歷史悠久卻半點好處也沒有的經濟廢話,對此得之不易的認識,希望台灣人不要忘記。
布萊思 於南波士頓 2014年1月

推薦一╱經濟學家當如是也!
朱敬一 中研院院士
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萊思(Mark Blyth)最近所寫的《大緊縮:人類史上最危險的觀念》,是一本相當有學術深度、頗具邏輯說服力的書。作者有深厚的經濟發展史與經濟思想史的根底,又具有相當現代總體經濟學的數理邏輯訓練,才能夠既熟悉古典經濟學家的思維淵源、又對歐美諸國二十世紀百年歷史數據清楚掌握、更能對最近十年總體經濟大家如塔貝里尼(Guido Tabellini)、亞列西納(Alberto Alesina)、基德蘭(Finn Kydland)等人的艱深論述提出極具透視力的批評。在當代經濟學家中,能有此等數理、歷史、思想三面向縱深能力的絕對是屈指可數。此書能獲得克魯曼與桑默斯等不同派系學者的交叉推薦,絕對沒有僥倖。
《大緊縮》一書所探討的主軸是:政府究竟該如凱因斯學派那樣增加支出,抑或該像芝加哥學派那樣強調財政紀律、節衣縮食。作者分析的案例,大都是一次大戰後的歐洲、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後十餘年、2008金融海嘯之後、2010歐元危機迄今等「災後」各國經濟。布氏的主論點也是凱因斯的論點:經濟災難通常伴隨著經濟決策者的躊躇不前,誰都害怕未來還有苦日子,誰也沒膽多消費多投資,於是整個經濟根本沒有自我回復動力的機制。這時唯一能重新帶起經濟動能的,就是政府。若是災後還要政府緊縮,那就會使經濟長久陷入蕭條。這樣子的凱因斯「動員戡亂時期」的政府論述,我認為是對的。
但是,對於凱因斯的理論也有所批評。第一,如果我們討論的不是動員戡亂時期,而是承平時期,那麼政府支出「點火」的功能,就相對有限。我常做個比喻:政府支出就像是火種,其目的是要點燃民間的木柴,如此才能生火燒飯。單單靠火種,是絕對煮不了飯的。承平時期民間消費與投資都進行的很順利,政府莫名其妙亂點火,實在沒什麼道理。第二,如果點燃火種沒有大的實質效果卻有「煙火效果」,那麼政治人物還是有可能胡亂開支票,花錢討好選民。其後果,就是政府債務增加,平白使我們子孫輩還債的負擔加重。讀者只要看看台灣從南到北的蚊子館,就知道前述擔憂不是沒有道理。整體而言,在動員戡亂時期,我同意作者觀點;在承平時期,我不相信政客花錢會節制,一定要給予某些限制。
我對讀者的建議是:此書中某些非常細瑣的特定國特定年的數據,不必太注意其細節,但一定要抓緊這本書的主論述與基調。這年頭許多經濟學博士都被狹窄切割的科學訓練所僵固,對很小很小的經濟專業懂很多,卻對絕大多數專業以外的經濟觀念懂很少。這本書的作者給我們做個範例:經濟學家當如是也!

推薦二╱主權債務危機的安定力量(節錄)
邱正雄 永豐銀行董事長
本書是一本思路清晰、嚴謹的好書。Investopedia(投資人百科全書)網站稱:撙節是指政府減少支出及在金融部門做緊縮,至於這兩個撙節項目的前後關係,本書明白指出2008年以來歐美「打從一開始就是個銀行危機,後來才轉變為主權債務危機。主權債務市場上的確有狀況,尤其在歐洲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是(主權債務)危機只是結果而非成因」。這是非常正確的看法,但目前的問題是應如何解決此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
本書正確指出,一種是德國人領導或稱奧地利學派的厲行撙節,鼓吹提升產品競爭力,「在這樣的世界中,景氣蕭條才是厲行節約的好時機」。另一種是美國人預設的凱因斯學派,是以貨幣、財政政策安定金融。
歐洲在2010-2012年的主權債務危機,既然是先有金融危機以後才引起的,那麼解決方法自然要先解除金融危機,則主權債務危機就可大半解除了。這篇推薦文要特別指出,2012年歐洲能大部分跳離主權債危機的過程實在是靠貨幣政策,以及支持貨幣政策倒帳風險的財政政策所致,故本人支持凱恩斯學派觀點。……
在台灣,為了銀行間的帳戶能順利即時清算,並使銀行帳戶隨時維持清算收支平衡,央行規定各銀行須有一筆錢放在央行「清算準備金」帳戶內,當作銀行準備金,使央行對各銀行在做即時系統清算時,能用來弭平個別銀行帳戶收支不平。在歐洲不像台灣要有現款存在央行,當歐洲央行與各國央行清算時,如發現各國央行之帳上發生金額不足時,就由歐洲央行給予各國央行Target 貸款(Target 是此一電腦作業系統的名稱)。同理各國央行對其個該國銀行清算帳戶款不足時,也給予各商業銀行緊急的流動性貸款。……
如同本書作者指出,經濟大衰退時,貨幣政策及財政支出能重建金融信心,上述例子及本書很多例子均有支持實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主權危機中,國際貨幣基金(IMF)被要求提供協助時,均要求受援國家須先採撙節政策才能給予援助(1997-98年亞洲金融風暴,IMF應韓國要求提供協助時也提出同樣要求),背後原因是IMF資源有限,故不能承受受援國家發生重大倒帳風險,而歐洲央行德拉吉的OMT(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政策及Target清算貸款機制都有須承受被倒帳的風險,而歐洲銀行及工商民眾購買主權債、股票,怕的就是被倒帳及發生損失。但因有歐洲央行承受此一主權債的倒帳風險,銀行、投資人願持有主權債,故OMT等貨幣擴張政策(此一政策承受信用倒閉風險,即是有財政政策的支持)自然生效。
台灣情況也相同。2008年9-10月全球金融風暴中,劉兆玄內閣所採在危機未擴大前就發布「三挺政策」,其中存款全額保險政策及對正常經營工商的貸款予以展期(也可穩定勞工就業),政府國安基金進場買股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提高保證比率,均隱含政府會承擔損失風險的宣示,故能安定金融信心,反而經濟不會發生倒帳、蕭條。另負責台灣有關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的財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其政府股權在2014年也由財政部轉為中央銀行所有,可增加支付清算系統安全性的監督。
最後針對美國要解決2013年財政懸崖的辦法中,本書指出「要透過稅收而不是靠撙節」,深具前瞻眼光,就此而言,歐元區有須成立歐元區財政部總會來協調有關各國財政稅收及財政支援分配等事宜,各國財政紀律值得重視。

推薦三╱千錯萬錯都是「銀行」的錯(節錄)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07年美國的次貸風暴引發2008年中開始的全球金融大海嘯,一時之間全球經濟淒風苦雨,「債務」問題浮上枱面,而歐豬五國(PIIGS)的歐債危機隨即接手打擊岌岌可危的全球經濟,「大債時代」也宣布啟幕,如何因應成為焦點。2012年初掀起一場「厲行撙節或追求經濟成長」的熱烈論戰,兩派陣營壁壘分明,都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支持。

撙節 V.S 成長旗鼓相當
以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曼為首的陣營,力倡解決歐債得透過成長與刺激經濟措施,成員包括另位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迪格里茲(J. Stiglitz),以及美國前財長桑默斯等,而2012年法國新總統歐蘭德本身就是克魯曼的忠實讀者。
另一派以德國總理梅克爾為首,強調更嚴格的財政紀律才能防止嚴重負債國家引爆的金融危機擴散,且改革整頓財政秩序後,才能吸引投資人與恢復競爭力。曾提倡「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名噪一時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以及另位2006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的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皆屬此陣營。……

弔詭的歷史解讀
當代經濟學始於亞當斯密,主張市場機能無形手能將經濟體系調至最適,政府不應干預。但「市場失靈」理論和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讓一切都變了,「供給過剩」的事實讓賽伊法則失效,凱因斯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抬頭,於是「需求創造供給」成主流,政府堂而皇之站上經濟舞台當主角,鼓勵消費、政府支出增加創造需求是拚經濟、救經濟的基調,而海耶克被凱因斯打趴在地,奧國學派從當代經濟學教科書消失是眾所周知之事,直到最近「印鈔救市」和QE(量化寬鬆)政策效果不彰,甚至被以「酗酒」、「毒癮」形容,海耶克的主張才又從冷凍庫中被搬出來,奧國學派也才重見天日,撙節、節約的聲音也傳開來。或許此種趨勢促使這本書的出現,想壓抑此種發展,並重新歌頌凱因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