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互信對方的臉書,
一起日光浴,在螢幕,一起傾聽,遠方鍵盤食野之苹……
臉書是創作的土壤,隨性播種,自由萌發,靈光乍現,繽紛多采。向陽捕捉這樣的特質,融入詩意,他多年來在臉書江湖闖蕩,或遙想故人、或賞玩舊物、或行旅識見、或關懷土地、或信筆揮灑、或記錄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既知性又感性,形成一種迷人的文體。
〈卷一‧念舊〉
前塵往事,歷歷如繪,在山村暗夜中,思慕更形鮮明。
〈卷二‧繫緣〉
臉友薈萃,造就臉書上的文字奇緣,
被挖出的老照片,使得「幽靈書房」得以復活。
詩是沉默的聲音,即使在最喧囂的街衢,也沉默如雷。我內心充滿感謝。
〈卷三‧愛藏〉
重閱此稿,有著與年輕時代的自己重逢的喜悅。
我聽到,我陳述二十一歲的我如何找回自己的母語;我也聽到,五十六歲的我如何重逢當年不畏虎的年輕的自己的聲音。在蒼茫中走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
〈卷四‧詩悅〉
中元明月,煞是迷人,遂得詩;
書房陽台上的紫鳳凰花開了,雲影來相照,遂得詩;
雨後群山溫馴臥於月光之下,蟲語滿山,天上浮雲,林間流螢,遂得詩;
美麗的白流蘇站在枝頭上迎風招展,遂賦詩;
詩,在詩人的眼睛之中、在詩人的胸臆、筆墨之中。
〈卷五‧聞見〉
旅行的意義,在於旅途之中總有後來者加入同行,分享所見、傳遞訊息,且在聽聞對方腳步聲中繼續前進。書寫也是,書寫跨越空間、延展時間,將生命的戳記凝聚於當下,留存於未來。
旅人並不孤獨。
本書特色
★ 圖文並茂,收錄作者本人珍藏之老照片、難得一見的文壇手稿、台灣史料和掌故、以及人生因緣、土地關懷……速筆勾勒、畫龍點睛,快狠準,篇篇神韻燦然。
★ 臉書特殊的體例,由向陽書寫成一種迷人的文體。
★ 「念舊、繫緣、愛藏、詩悅、聞見」五卷,以亂針刺繡之美,定義出一幅關懷而詩意的臉書。
目次
自序
卷一 念舊
卷二 繫緣
卷三 愛藏
卷四 詩悅
卷五 聞見
文摘
20120210臉書文字奇緣
晚上撰寫《文訊》專欄〈手稿的故事〉第十篇,準備寫我與《五四運動史》作者周策縱教授(一九一六—二○○七)的一段詩的因緣。
下午翻箱倒櫃,找出了一九八五年十月夜宿威斯康辛周策縱先生宅邸「棄園」時,他親手題贈的墨寶,雖然周公已逝,卻有重逢故人的喜悅。
這幅墨寶上,周公親筆寫了這首詩:
日月無情競走丸,天風一夕韶春殘;
去年落葉今慵掃,留與新榮綠樹看。
詩以行草書成,書寫之際,我在周公身旁觀看,並聆聽他的解說。時隔27年後已經不復記憶,我將墨寶掃描貼到臉書,首貼時將第一句誤為「日月無情競走飛,天風一夕詔春轉」;貼出後臉友太朴先生貼文,指此句應為「日月無情競走丸,天風一夕詔春殘」。太朴先生在臉書上有不少精彩草書貼圖,我看到後立刻歡喜改正,並且感謝太朴先生。
不久,另一臉友陳世憲先生也來貼文,他是書法家,曾為我的詩作〈禁〉於報禁解除紀念活動中當場揮毫。他針對「日月無情競走丸」的「丸」字,指出「文字字形本身應是『凡』,因為點在右,不在左,豎撇出頭短。如果是『丸』會出頭篤定且長」。
兩位書法家對於「丸」或「凡」的看法不同,我也難解,回覆留言時乃希望各方幫忙解答。
七小時後,中興大學台文所廖振富教授來我臉書留言:「走丸指滾動的珠子,時光消逝之快,如滾動之珠,字形也是走丸無誤」,又說「走丸是古語,有典故可查」。
真是太感謝了。臉書傳遞知識、交流見解的功能,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充分發揮。廖教授長年研究古典文學,著述甚豐,卓有成就。他的看法已可說是定論了。
其後,想想自己也該用點功。於是從書房中找出一本《行書實用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二○一○),果然找到「丸」字的九種寫法,均為古代書家字體,有歐陽詢、黃庭堅、文徵明、王寵、徐渭等名家寫法。比對之下,周公所寫稍近王寵體。從書法上,此字是「丸」確可確定矣。
繼而又想,廖教授提醒我「走丸」有典故,我也找出典故吧。翻找書架上的古籍,終於在《漢書‧蒯通傳》找到「走丸」出處。原文如下:
為君計者,莫若以黄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趨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書上有顏師古注:「言乘勢便易」。用「走丸」比喻事勢發展快速,或如周公「日月無情競走丸」句,比喻歲月(日月)如走丸快速消失,都通。
這是歡喜充實的一天。太朴、世憲、振富三位朋友的相幫,展現了臉書除了交誼之外的文字奇緣。
友多聞,此之謂也。
20120323華山紅磚區的屋頂
晚上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參加一場聚會。舉頭一望,日治時期興建的建築,有著工藝嚴謹的木造屋頂,閃爍在晚宴華麗的燈光下,隱隱飄出昔日酒釀的芳香。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所在地,清領時期稱之為三板橋庄大竹圍;一九二二年,日治時期改稱「樺山町」;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華山」,沿用至今。
園區所見建築物及設施,是從一九一四年、即大正三年創建的「芳釀社」開始,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其後改稱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後再改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至一九七五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直到二○○七年十二月,在文建會委託下,改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
從日治到今天,將近百年了,這建物歷經了不同的年代、轉手於不同的經營者之間;從釀酒到文化產業,也有相當的變化。
沒有變的,是這挑高的屋頂,它見證春華秋月,它閱盡人世滄桑──會仰頭望見它的人,大概也有限吧。
20120327含笑花開
黃昏時與方梓到水源地散步。所謂「水源地」,包括了暖暖水庫、水廠、花圃,當然也包括我的住處。
這幾天難得放晴,今天下午難得偷閒,在晴朗的天空下,沿山徑行走,身心更覺舒泰。一路鳥聲啁啾,花香沁心,草香撲鼻,行踏於天地之間,頓有浮雲一般的閒適。
杜鵑已開過,桃花還迎著春風,路旁的鮮艷小花,紅的紫的黃的白的,相互鬥豔。
含笑也開花了,在小徑左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經燦開,有的則花苞微開,花蕊隱現,若少女之含笑,羞怯中自有一絲怡然。
含笑花開的樣態,在周邊綠葉的襯托下,乳黃色的花瓣更顯柔和,又有斜陽來幫忙打光,給含笑的羞澀增添了華彩;而將晚的風,不時送來的也是含笑的清香。
在自然界的律則下,含笑花開,如此恬靜,如斯甜美。
20120413無法究明、無以探觸的黑
今天過了不一樣的一天。兩種截然相異的氛圍,分占了我的日與夜。
下午,參加吳三連獎基金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的董事會,談的是台灣前賢吳三連先生的數位資料庫建置、吳三連獎的徵件以及台灣史料基金會的年度活動與計劃。
晚上,應音樂時代之邀,觀賞他們精製的年度大劇《東區卡門》,演的是21世紀台北東區現代女性的內在心靈與情慾世界。這與《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當中的舊式情愛相異甚大,顯見音樂時代團隊的力求突破。
歷史史料與現代浮世,兩種氛圍,兩種圖像,看似歧異,不過細想起來,兩者好像都有著一樣的色調──
那就是,黑。讓人無法究明真假、無以探觸深淺的黑。
而這就是,人的世界,外在的,與內在的世界。
20120611台日文學者交流會
短暫的三天,為東日本大震災復興祈念而舉辦的台日文學者交流會在今晚的惜別晚會告一個段落。參加這次會議的台日作家在盛岡首都飯店岩手廳合影留念,為台日雙方的詩文交流留下見證。
這是由國際啄木學會、岩手大學、盛岡大學協力的參訪活動,行程緊湊而別具意義。昨天,上午參訪詩人石川啄木紀念館、下午參訪詩人、小說家宮澤賢治紀念館。岩手縣內出身的兩位日本大文豪的身影、圖像、詩碑、遺跡,讓我更加了解兩位大師的文學志業,也親眼看到日本社會對詩人、作家的珍惜與重視。晚上,在盛岡迎賓大廳主辦的詩歌與音樂交流,更是充滿文學與美的心靈對話;日方的詩人、歌人、俳人朗讀與三一一地震相關的詩作,真情動人。
今天白天,到三一一災區訪問。我們訪問的兩個地方:釜石、大槌,都是重災區,迄今仍滿目瘡痍,盡是廢墟,除少數房屋傾頹,餘皆夷為平地,所見猶如鬼域,令人戰慄。在地震、海嘯、火災、核電爆廢連番襲來的重重災厄下,雖然十五個月過去,重建之路仍然漫長無期。實際走踏,悽其於心,尤其不忍。
這是我參加過的文學會議中最為怵目驚心、震撼難安的一次。祈願東日本早日站起,亡者安息,生者堅強活下去;也祈願擁有兩位偉大文豪及其心靈的岩手縣,通過連連災厄,早日復興!
20121028一九六○年代小四生的成績冊
文訊要製作文藝青年專輯,矚我寫稿,趁今天下午人較清爽,陪屋外的秋雨打字,鍵盤敲動,寫了一篇追憶華岡詩社的文稿。寫完後,找舊照片,掃描,圖文檔寄出。
找舊照,依例都得翻箱倒櫃,翻倒之間,出現了一本讀國民學校時的《學生成績紀錄冊》,被時光打上了蒼茫的色澤,學號0020、廣興國校、林淇瀁,三個關鍵字把我召喚回一九六○年代的時間迴廊中。
打開這本紀錄冊,內頁中有我的指紋,從大指、食指、中指、環指到小指,蓋在細小的格子中;接著下頁蓋了校鈐,上書「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一月三十一日發給」,彷彿護照一樣,如此鄭重其事的年代。
然後是從國校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行體育及出缺席表」,上面有我的成績、級任老師章、校長章、家長章──把成績最好的小四那年的表也掃描下來,貼在臉書,現一下我的「小時了了」吧。
這樣一本小冊子保留至今,仍然完好,瞬間半個世紀已經溜逝。感悟是:好小子,果真念舊啊!
我們互信對方的臉書,
一起日光浴,在螢幕,一起傾聽,遠方鍵盤食野之苹……
臉書是創作的土壤,隨性播種,自由萌發,靈光乍現,繽紛多采。向陽捕捉這樣的特質,融入詩意,他多年來在臉書江湖闖蕩,或遙想故人、或賞玩舊物、或行旅識見、或關懷土地、或信筆揮灑、或記錄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既知性又感性,形成一種迷人的文體。
〈卷一‧念舊〉
前塵往事,歷歷如繪,在山村暗夜中,思慕更形鮮明。
〈卷二‧繫緣〉
臉友薈萃,造就臉書上的文字奇緣,
被挖出的老照片,使得「幽靈書房」得以復活。
詩是沉默的聲音,即使在最喧囂的街衢,也沉默如雷。我內心充滿感謝。
〈卷三‧愛藏〉
重閱此稿,有著與年輕時代的自己重逢的喜悅。
我聽到,我陳述二十一歲的我如何找回自己的母語;我也聽到,五十六歲的我如何重逢當年不畏虎的年輕的自己的聲音。在蒼茫中走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
〈卷四‧詩悅〉
中元明月,煞是迷人,遂得詩;
書房陽台上的紫鳳凰花開了,雲影來相照,遂得詩;
雨後群山溫馴臥於月光之下,蟲語滿山,天上浮雲,林間流螢,遂得詩;
美麗的白流蘇站在枝頭上迎風招展,遂賦詩;
詩,在詩人的眼睛之中、在詩人的胸臆、筆墨之中。
〈卷五‧聞見〉
旅行的意義,在於旅途之中總有後來者加入同行,分享所見、傳遞訊息,且在聽聞對方腳步聲中繼續前進。書寫也是,書寫跨越空間、延展時間,將生命的戳記凝聚於當下,留存於未來。
旅人並不孤獨。
本書特色
★ 圖文並茂,收錄作者本人珍藏之老照片、難得一見的文壇手稿、台灣史料和掌故、以及人生因緣、土地關懷……速筆勾勒、畫龍點睛,快狠準,篇篇神韻燦然。
★ 臉書特殊的體例,由向陽書寫成一種迷人的文體。
★ 「念舊、繫緣、愛藏、詩悅、聞見」五卷,以亂針刺繡之美,定義出一幅關懷而詩意的臉書。
目次
自序
卷一 念舊
卷二 繫緣
卷三 愛藏
卷四 詩悅
卷五 聞見
文摘
20120210臉書文字奇緣
晚上撰寫《文訊》專欄〈手稿的故事〉第十篇,準備寫我與《五四運動史》作者周策縱教授(一九一六—二○○七)的一段詩的因緣。
下午翻箱倒櫃,找出了一九八五年十月夜宿威斯康辛周策縱先生宅邸「棄園」時,他親手題贈的墨寶,雖然周公已逝,卻有重逢故人的喜悅。
這幅墨寶上,周公親筆寫了這首詩:
日月無情競走丸,天風一夕韶春殘;
去年落葉今慵掃,留與新榮綠樹看。
詩以行草書成,書寫之際,我在周公身旁觀看,並聆聽他的解說。時隔27年後已經不復記憶,我將墨寶掃描貼到臉書,首貼時將第一句誤為「日月無情競走飛,天風一夕詔春轉」;貼出後臉友太朴先生貼文,指此句應為「日月無情競走丸,天風一夕詔春殘」。太朴先生在臉書上有不少精彩草書貼圖,我看到後立刻歡喜改正,並且感謝太朴先生。
不久,另一臉友陳世憲先生也來貼文,他是書法家,曾為我的詩作〈禁〉於報禁解除紀念活動中當場揮毫。他針對「日月無情競走丸」的「丸」字,指出「文字字形本身應是『凡』,因為點在右,不在左,豎撇出頭短。如果是『丸』會出頭篤定且長」。
兩位書法家對於「丸」或「凡」的看法不同,我也難解,回覆留言時乃希望各方幫忙解答。
七小時後,中興大學台文所廖振富教授來我臉書留言:「走丸指滾動的珠子,時光消逝之快,如滾動之珠,字形也是走丸無誤」,又說「走丸是古語,有典故可查」。
真是太感謝了。臉書傳遞知識、交流見解的功能,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充分發揮。廖教授長年研究古典文學,著述甚豐,卓有成就。他的看法已可說是定論了。
其後,想想自己也該用點功。於是從書房中找出一本《行書實用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二○一○),果然找到「丸」字的九種寫法,均為古代書家字體,有歐陽詢、黃庭堅、文徵明、王寵、徐渭等名家寫法。比對之下,周公所寫稍近王寵體。從書法上,此字是「丸」確可確定矣。
繼而又想,廖教授提醒我「走丸」有典故,我也找出典故吧。翻找書架上的古籍,終於在《漢書‧蒯通傳》找到「走丸」出處。原文如下:
為君計者,莫若以黄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於燕趨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
書上有顏師古注:「言乘勢便易」。用「走丸」比喻事勢發展快速,或如周公「日月無情競走丸」句,比喻歲月(日月)如走丸快速消失,都通。
這是歡喜充實的一天。太朴、世憲、振富三位朋友的相幫,展現了臉書除了交誼之外的文字奇緣。
友多聞,此之謂也。
20120323華山紅磚區的屋頂
晚上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參加一場聚會。舉頭一望,日治時期興建的建築,有著工藝嚴謹的木造屋頂,閃爍在晚宴華麗的燈光下,隱隱飄出昔日酒釀的芳香。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所在地,清領時期稱之為三板橋庄大竹圍;一九二二年,日治時期改稱「樺山町」;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華山」,沿用至今。
園區所見建築物及設施,是從一九一四年、即大正三年創建的「芳釀社」開始,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其後改稱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後再改名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至一九七五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直到二○○七年十二月,在文建會委託下,改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
從日治到今天,將近百年了,這建物歷經了不同的年代、轉手於不同的經營者之間;從釀酒到文化產業,也有相當的變化。
沒有變的,是這挑高的屋頂,它見證春華秋月,它閱盡人世滄桑──會仰頭望見它的人,大概也有限吧。
20120327含笑花開
黃昏時與方梓到水源地散步。所謂「水源地」,包括了暖暖水庫、水廠、花圃,當然也包括我的住處。
這幾天難得放晴,今天下午難得偷閒,在晴朗的天空下,沿山徑行走,身心更覺舒泰。一路鳥聲啁啾,花香沁心,草香撲鼻,行踏於天地之間,頓有浮雲一般的閒適。
杜鵑已開過,桃花還迎著春風,路旁的鮮艷小花,紅的紫的黃的白的,相互鬥豔。
含笑也開花了,在小徑左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經燦開,有的則花苞微開,花蕊隱現,若少女之含笑,羞怯中自有一絲怡然。
含笑花開的樣態,在周邊綠葉的襯托下,乳黃色的花瓣更顯柔和,又有斜陽來幫忙打光,給含笑的羞澀增添了華彩;而將晚的風,不時送來的也是含笑的清香。
在自然界的律則下,含笑花開,如此恬靜,如斯甜美。
20120413無法究明、無以探觸的黑
今天過了不一樣的一天。兩種截然相異的氛圍,分占了我的日與夜。
下午,參加吳三連獎基金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的董事會,談的是台灣前賢吳三連先生的數位資料庫建置、吳三連獎的徵件以及台灣史料基金會的年度活動與計劃。
晚上,應音樂時代之邀,觀賞他們精製的年度大劇《東區卡門》,演的是21世紀台北東區現代女性的內在心靈與情慾世界。這與《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當中的舊式情愛相異甚大,顯見音樂時代團隊的力求突破。
歷史史料與現代浮世,兩種氛圍,兩種圖像,看似歧異,不過細想起來,兩者好像都有著一樣的色調──
那就是,黑。讓人無法究明真假、無以探觸深淺的黑。
而這就是,人的世界,外在的,與內在的世界。
20120611台日文學者交流會
短暫的三天,為東日本大震災復興祈念而舉辦的台日文學者交流會在今晚的惜別晚會告一個段落。參加這次會議的台日作家在盛岡首都飯店岩手廳合影留念,為台日雙方的詩文交流留下見證。
這是由國際啄木學會、岩手大學、盛岡大學協力的參訪活動,行程緊湊而別具意義。昨天,上午參訪詩人石川啄木紀念館、下午參訪詩人、小說家宮澤賢治紀念館。岩手縣內出身的兩位日本大文豪的身影、圖像、詩碑、遺跡,讓我更加了解兩位大師的文學志業,也親眼看到日本社會對詩人、作家的珍惜與重視。晚上,在盛岡迎賓大廳主辦的詩歌與音樂交流,更是充滿文學與美的心靈對話;日方的詩人、歌人、俳人朗讀與三一一地震相關的詩作,真情動人。
今天白天,到三一一災區訪問。我們訪問的兩個地方:釜石、大槌,都是重災區,迄今仍滿目瘡痍,盡是廢墟,除少數房屋傾頹,餘皆夷為平地,所見猶如鬼域,令人戰慄。在地震、海嘯、火災、核電爆廢連番襲來的重重災厄下,雖然十五個月過去,重建之路仍然漫長無期。實際走踏,悽其於心,尤其不忍。
這是我參加過的文學會議中最為怵目驚心、震撼難安的一次。祈願東日本早日站起,亡者安息,生者堅強活下去;也祈願擁有兩位偉大文豪及其心靈的岩手縣,通過連連災厄,早日復興!
20121028一九六○年代小四生的成績冊
文訊要製作文藝青年專輯,矚我寫稿,趁今天下午人較清爽,陪屋外的秋雨打字,鍵盤敲動,寫了一篇追憶華岡詩社的文稿。寫完後,找舊照片,掃描,圖文檔寄出。
找舊照,依例都得翻箱倒櫃,翻倒之間,出現了一本讀國民學校時的《學生成績紀錄冊》,被時光打上了蒼茫的色澤,學號0020、廣興國校、林淇瀁,三個關鍵字把我召喚回一九六○年代的時間迴廊中。
打開這本紀錄冊,內頁中有我的指紋,從大指、食指、中指、環指到小指,蓋在細小的格子中;接著下頁蓋了校鈐,上書「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一月三十一日發給」,彷彿護照一樣,如此鄭重其事的年代。
然後是從國校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行體育及出缺席表」,上面有我的成績、級任老師章、校長章、家長章──把成績最好的小四那年的表也掃描下來,貼在臉書,現一下我的「小時了了」吧。
這樣一本小冊子保留至今,仍然完好,瞬間半個世紀已經溜逝。感悟是:好小子,果真念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