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楓港溪以南海岸防護基本資料調查計畫(1/2)(附光碟) | 拾書所

屏東縣楓港溪以南海岸防護基本資料調查計畫(1/2)(附光碟)

$ 850 元 原價 1,000
屏東海岸曾因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而高屏溪、東港溪與林邊溪等主要河川輸沙無法有效補注鄰近海岸,使得海岸長年呈現侵蝕。每逢颱風期間波浪溯上常有越堤之慮,其衝擊力則造成護岸、公路與房舍等結構物的破壞。因此亟需對海岸的變遷特性與災害防護對策進行分析研擬,以提供屏東海岸復育政策實施之參考。本計畫採分期分段進行調查研究方式,擬藉由現場調查與數值模擬分析,研擬各分段海岸之侵蝕防治策略方法,以期盡速將分段海岸保護及復育工作付諸實施。 本計畫為二年期延續性計畫,本年度為第一年。第一年 (101年度) 研究範圍以落林 (車城鄉後灣村)以北至海口港約9公里,第二年 (102年度) 楓港溪口至海口港約14公里。第一年度工作項目包括:(1) 基本資料蒐集及分析、(2) 水深地形測量、(3) 潮波流調查、(4) 漂砂調查、(5) 海岸水動力數值模擬及地形變化趨勢研判、(6) 研擬本段海岸之侵蝕防治對策。 現場調查分別於夏、冬兩季進行,由兩季的地形資料比較:鼻尖、後灣灣口至落林之間有大範圍的侵蝕,侵蝕平均幅度約在-1公尺,海口港、四重溪出海口與後灣灣內則是產生淤積,海口港外淤積最大達5公尺。後灣的近岸部份,在海堤堤腳呈現侵蝕,水陸交界處則是淤積。本區域總體呈現些微侵蝕,總侵蝕量為99.767萬立方公尺,總面積為3,862萬平方公尺,平均侵蝕量為2.6公分。 波浪調查結果,冬季示性波高以20~60公分為主,週期集中在4~6秒之間,波向集中於西北西方至西北方之間。夏季示性波高以25~50公分為主,週期多集中在5~6秒之間,波向集中於西南西與西方。本區域潮汐屬於全日潮混合半日潮型,以全日潮為主,最大潮差為 0.94公尺。海流主要受沿岸地形影響,海流方向以平行海岸為主,冬季平均流速約9.8~17.4公分/秒,夏季則是16.2~29.2公分/秒。漲潮段海流流向先為西北方向再轉為東南方向,而退潮段時則呈現先為東南方向再轉為西北向。 海灘採樣調查結果,兩次採樣的砂粒皆是藉於中砂~細沙之間,且粒徑略呈由北向南遞增。海域採樣的底質粒徑分佈大致與海岸線走向平行,其中鼻尖與龜山頭至後灣底質粒徑大於平均值。兩次採樣結果比較,第二次採樣的粒徑分佈較為分散,粒徑的極大、極小值皆是第二次採樣較為極端。 計畫區海岸多為砂礫質與珊瑚礁地形。在四重溪與保力溪出海口,是堆積寬廣的沙灘區域,海灘寬度約於40~100公尺之幅。後灣漁港南北兩側頂端皆為珊瑚礁岩突出的地形,而後灣漁港的更南側則是珊瑚礁地形。 海岸地形變遷數值模擬分析,西向入射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作用下,鼻尖至四重溪之間、龜山頭、後灣至落林間與後灣灣內近岸波高介於1.0~2.0公尺,屬於波高分佈較大者。近岸流速較大處為鼻尖、龜山頭和後灣至落林間,約為1.5~2.0公尺/秒,後灣灣內於北側流速約為0.5~1.0公尺/秒。鼻尖外海存在較大的侵蝕現象,後灣內水陸交界微有侵蝕,至-5公尺水深則呈現淤積。灣內南側漁港區在五年內無明顯變化,北側灘線則為向海延伸。 本計畫區海堤、護岸或邊坡之溯升安全評估結果,在50年重現期颱風波浪作用下,全區海岸之溯升高程介於 EL.+2.96~+4.08公尺,均低於現況護岸或邊坡高程,故現況海岸並無越堤 (岸) 之慮。 海口至射寮海岸防護方案研擬:直立堤型式護岸加強堤前波浪反射,造成堤址沖刷破壞。防治對策建議採用於既有海堤前端佈置堤腳保護工之斜坡堤型式,並由小滲透率的堤心石組成斜坡堤堤身。堤心向外逐漸變為較大的塊體,以保持其穩定性。防護方案的斷面初估40,000元/公尺,以保護長度300m估計,總工程經費約為12,000,000元。 後灣潛堤檢討與建議:原潛堤塊石重量可滿足規範需求,但潛堤現況似已有崩塌,可能原因為其地工織物袋的堤基材料破裂而流失。對此提出兩種建議。其一採用原斷面工法恢復潛堤;其二在海、陸兩側採用不同保護型式之混成潛堤改善現況。海側建議維持消波塊之斷面型式,陸側則用地工砂袋取代部分消波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