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溼地砂灘復育新工法研究-以桃園海岸為例(1/2) | 拾書所

海岸溼地砂灘復育新工法研究-以桃園海岸為例(1/2)

$ 1,020 元 原價 1,200
往昔海岸保護作為,以往大多採硬式工法或剛性工法,其雖具有防止波浪越波、遏止海水入侵及陸地流失等功能,但也因堤前反射而造成堤腳沖刷。此後,又為防止堤腳沖刷及越波災害,再加拋消波塊或加高堤防,不但妨礙民眾親海權且破壞海岸景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快速,民眾親水休憩需求日益提高,兼顧景觀與防護功效之柔性工法成為海岸復育之新趨勢。為獲取合適桃園海岸段之防護工法,本計畫依桃園縣歷年地形變化擇取海岸侵蝕較嚴重區域,進行創新海岸保護工法現地試驗,藉由試驗地區地形監測分析、波流場變化分析、水工動床模型試驗與結構安全分析等作業,檢核其施作成效以及未來海岸防護與沙灘復育之應用參考。 由桃園海岸歷年水深地形侵淤分析結果顯示,桃園縣海岸在北港海堤至樹林溪及新屋溪至永安漁港海岸段,近岸多已發生海岸侵蝕,其中以北港海堤至垃圾掩埋場地區之海岸線侵退最為嚴重,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期間海岸線之後退幅度高達54~67m。因此,擇於北港海堤至垃圾掩埋場海岸段,作為現地試驗工法之場址。現地試驗工法選擇原則,乃以沿伸波浪消能緩衝區(淺灘促淤後,後側砂灘即生成),避免對鄰近海岸造成侵蝕影響以及經濟性與景觀性為主要考量。參考現況海岸波流數值模擬結果、國外海岸防護經驗及國內物料特性(盛產竹支),現地試驗工法採現地試驗工法─離岸潛沒式突堤工法採以竹樁進行佈設。 計畫業已於5月30日~6月6日期間完成施工前第一次地形監測,第二次地形監測工作於10月9日展開。現地試驗工法於海岸防護與復育之成效,藉由試驗地區地形監測,分析觀測期間之平面侵淤、灘線變化、土方變動趨勢,並藉由檢定過之波流數值模式,分析海岸結構物對鄰近海岸之影響。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