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書 TOP 1
Amazon.com身心健康排行榜 TOP 1
Amazon超過2,500位讀者書評、★★★★★ 好評推薦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CBS、福斯新聞頻道、《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各大媒體專題報導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健康推薦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常常吃完飯後昏昏沈沈,難道只是吃太飽?
為什麼吃全麥麵包、努力運動,體重還是步步高升?
莫名的皮膚起疹、胃食道逆流問題,為什麼三不五時無預警的出現?
這一切都極有可能跟小麥有關!
美國預防性心血管醫師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 MD)彙整幾十年的研究發現,原來全球最受歡迎的穀物小麥,竟然也是最具破壞力的膳食成分!詳盡剖析現代小麥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
飲食西化,除了乳製品,小麥也是台灣人主要的過敏來源!
經過幾十年的雜交、配種、基因改造,食品加工業者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更大量、更不怕乾旱的小麥,方便做成各種食品。但是現代小麥的結構卻因此被完全改變, 包含更多麩質蛋白質、營養價值幾乎蕩然無存。
全麥麵包的GI值(升糖指數)甚至比白麵包跟蔗糖都高!
除了讓我們在腹部、臀部累積出難看的小麥肚、大象腿,累積的脂肪也是體內發炎的溫床,更是跟快速老化、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神經失調的成因都有關。
戴維斯博士深入剖析食用現代小麥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分享30則戒斷小麥、改善健康的真實案例,他們採行去小麥的無麩質飲食後,也甩開:
• 5到20公斤的多餘脂肪
• 糖尿病、心臟病
• 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破壞腸道的乳糜瀉。
• 氣喘、不明原因皮疹。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多種神經失調症,甚至精神分裂症。
戴維斯博士推動的去小麥飲食在歐美爆紅,根據報導,光是崇尚健康自然的加拿大就有超過九百萬人加入「去小麥飲食」的行列。
無麩質飲食正流行!
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大明星葛妮絲派特羅,
從歐美開始,超過千萬人身體力行的健康新選擇!
本書除了破解現代小麥對於身體各部分的影響,更幫助讀者積極改變,列舉生活中含小麥的各項食品,建議去小麥的健康飲食攻略,包括:
• 8個享受美味真食物的原則
• 7天健康飲食示範
• 28種美味健康食譜
這不是減肥祕方,也不是醫療指南。但是根據數千人的親身實證,我們都還可以有更健康的飲食選擇,去除小麥,過更亮麗、更敏捷、思考更清晰的生活!
真實推薦
「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這本書啟發了我,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應回到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等。」,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停止吃小麥製品之後,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
全部消失。」
─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
【推薦序】不吃小麥,我一試成主顧
讀完威廉‧戴維斯博士寫的這本書,個人認為堪稱是觀點相當大膽、獨特的一本書。書中有許多觀點與現代主流醫學意見相左,如果沒有相當的自信與道德勇氣,是無法提出這樣的看法。
由於社會文明改變、氣候環境變遷,現代有許多疾病,其實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在某種程度上,現代醫學其實可謂是揚湯止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書也指出這樣的醫學盲點,呼籲社會大眾與醫學專業釜底抽薪,從根本源頭改善起,力求照護健康的基本需求,及減少疾病的發生。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主要的症狀出現在鼻部與皮膚,但不知道過敏原為何?以前在當學生時,冬天晚上熬夜念書,鼻涕直流個不停。我沒有體質性的過敏,吃海鮮不會過敏,對塵蟎也不會過敏──這兩項是台灣大多數民眾的過敏原。約莫在二○○五年,經過檢驗之後,發現我的過敏原主要是來自食物,尤其是小麥。然而,因為醫師的職業本能,在缺乏實證的支持下,也就不了了之。
二○○九年,小犬到德國當交換學生一年。我們都知道,德國的麵包非常好吃、口感很紮實;德國啤酒舉世聞名、非常好喝,於是我就這樣拚命吃喝小麥製品三天。結果,某天晚上過敏嚴重發作,難過到睡不著。那時的症狀,其實跟感冒很像,只差沒有發燒,頭痛、喉嚨腫痛、打噴嚏樣樣來,那種打噴嚏是典型的過敏症狀,一次連打十個以上。
起初,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感冒了?但感冒會有傳染源,而我的太太及小姨子都沒有感冒。後來我想了一想,認為應該是小麥過敏症發作了,於是便停止吃小麥製品,改吃馬鈴薯泥等食物。這樣做之後,成效其實很快就出現,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便全部消失。
我沒有吃藥,而感冒也不會這麼快就好,所以證實這是一次嚴重的過敏發作。一般民眾可能會認為,寒冷是鼻子過敏的原因,但後來我繼續在德國等地旅遊,天氣冷得不得了,卻再也沒有發生打噴嚏、流鼻涕等不適症狀。這代表了寒冬只是誘發過敏症狀的因素,而不是真正的過敏原。
台灣的過敏人口比例逐年提高,聯安診所曾在民國九十四、五年,連續兩年針對一一八○人做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調查,這群人男女皆有,年齡分布從五到七十歲。結果發現,在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當中,排行第一的為牛奶,隱藏來源及衍生食物包含了麵包、蛋糕、濃湯、優格、煉乳、布丁、冰淇淋等。過敏症狀最常表現在身體系統的皮膚系統與呼吸系統,症狀包含了蕁麻疹、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皮疹、鼻塞、流鼻水、喉嚨發炎等。
時代在進步,醫學發展也日益進步。早在一九五○年代,當時美國心臟協會曾提倡攝取反式脂肪所製造的植物奶油,但時至今日,隨著研究證實、醫學觀念更新,反式脂肪證明為對人體健康有害,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
戴維斯博士所提出的觀點,牽涉到龐大利益關係而其學理根據仍未完全證實,但誠如他在書中所說的,不吃小麥、不以便利來交換健康,除了有助於讓你的大肚腩消失,你還會失去什麼?
(本文作者為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
【推薦序】喜歡小麥製品的人非讀不可
最近幾年,受邀推薦了將近三十本書,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大家喜歡的麵包、麵條、餅乾等等小麥製品,居然是壞食物,怎麼可能? 我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這本書,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書中提到的小麥肚、糖尿病,雖然不一定只由小麥引起,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會,但小麥的確是所有澱粉食物當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這一點,我親身有體會,臨床驗證也是如此。作者一開始就點出現代小麥和古老小麥的基因差異,並從支鏈澱粉、外啡肽效應、解連蛋白,深度闡明現代小麥的問題所在,看了實在過癮,真希望每位醫師和營養師也要看看。
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疾病,並非只能由小麥引起,但兩者之間,的確有很高的關聯性。作者也提到,大家如果為了要避開小麥,而大量轉吃玉米澱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甚至無麩質食物,那也是同樣糟糕。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當今美國政府和生機產業大量鼓吹的高澱粉飲食,其實是許多現代疾病的禍源,即使你吃的是「健康的全榖類澱粉」也是一樣。作者說得好,農業專家在育種時,考慮的是產量、可口,但並未深究對健康的影響,彷彿壓根兒認為五穀一定對人體有益,不管是否與雜草雜交、或動用基因改造技術。
我從2003年開始就提出食物四分法、並強調代謝型態的個體差異、以及一直呼籲澱粉過多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多吃好油不但可以控制體重與血糖,還可以抗發炎。但可惜,90%的現代人還在吃壞油,而且從政府、營養專家、到生機產業都在鼓勵大眾要多吃全榖類食物,更何況,小麥製品天生會讓人有愉悅感,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的很多理念,和作者非常類似,好像就是「同門師兄弟」一般,但事實上我們倆念的是不同的醫學院、在美國不同的州行醫,而且一個是自然醫學醫師,一個是西醫師;不過,我們卻從病人身上,看到問題的癥結,不約而同對於當今主流醫學大力鼓吹的高澱粉飲食、謬誤的糖尿病衛教,提出批判與真正解決之道。當我看到書中糖尿病的章節時,我是既興奮又感動,有「他鄉遇故知」的強烈感覺。我行醫十年,已成功根治許多糖尿病患,看到作者用同樣的飲食概念,治好更多的患者,我心中燃起無比希望,原來在奮鬥的路上並不孤獨,有夥伴同行。
到底澱粉食物應該佔人類飲食比例多少,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議題。在澱粉食物當中,哪些是優質、哪些是劣質,也是未來數十年,主流醫學才會逐漸認清的議題。
人類的腸胃設計,其實不適合全穀類,小麥、稻米這些小種子,根據大自然的設計,其實是給鳥類吃的,因為牠們有砂囊,人類沒有。人類要把全穀類納為日常飲食,那就要煮熟軟化,以及注意有沒有身體適應上的問題,畢竟在人類考古學上,吃稻米和小麥是最近的事情,更何況一日千里的現代農業科技,早已把農作物「改良」到和古老原生種截然不同,人類能完全適應嗎?
很多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但我不是每一本都答應的。事實上,本書之前,我才剛婉拒兩本。這本書,我實在非常喜歡,很少看到這麼引人入勝的書,一頁又一頁,真是欲罷不能。行文中,看得出作者聰明、用功、幽默,而且有先見之明,所以能洞察當今主流觀念的許多謬思,並深入分析,提出實用對策。
推薦這本好書,真是我的榮幸,義不容辭,希望讀者能重視書中的觀念,從中獲益,保持健康。
(本文作者為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推薦序】回歸老祖母時代的飲食
看完這本『小麥完全真相』,感覺有些震撼,因為,此書不斷的強調『多吃健康的全榖根莖類食物』,對身體將是一場災難!這和我們傳統的營養知識 --- 鼓勵大家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應來自『全榖根莖類』有些衝突!這矛盾點到底在哪?
我反覆的思考後,發現是因為『西方』和『東方』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非常不同。在西方的飲食中,絕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小麥的加工食品』,例如,麵包、披薩、貝果、義大利麵、鬆餅、餅乾….等;而東方的飲食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米飯』,相對於『小麥的加工食品』而言,米飯的加工程度相對來得低。所以,作者以西方世界的觀點來看,幾乎是把『全榖類』視同於『小麥』的所有相關製品,其實這無法直接套用在我們的飲食上。
此外,在我們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中,我們除了『全榖類』之外,也建議『根莖類』是我們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馬鈴薯、蕃薯、南瓜、芋頭、山藥等。但是,這本書啟發了我,我們應該要把飲食指南的『全榖根莖類』這個類別正名為『原態』的全榖根莖類,也就是我們盡量不要食用『加工』的全榖根莖類,而且,在正常的飲食中,幾乎沒人直接吃小麥,所有的小麥幾乎都是用來做成『加工食品』。所以,以『少吃加工食物』這件事,我們傳統的營養理念和作者所提倡的--- 『遠離小麥』這觀念,並沒有不相符的地方。
在這本書裡面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我們要全力的控制『葡萄糖—胰島素』反應,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吃下去太多會引起我們血糖竄升的食物,因為,血糖竄升會引發胰島素過度分泌,而過度分泌的胰島素則是促使脂肪堆積的最佳幫凶,造成肥胖的主謀。此外,由飲食帶來的血糖值過高,會造成糖化現象、發炎反應,都是造成許多疾病、老化現象的主因。因此,如何思考『平穩血糖』這件事,是我們調整飲食的重要方向。
雖然我們國內對小麥麩質過敏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小麥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蛋糕、鬆餅、貝果、披薩等,是讓我們血糖波動的重要飲食來源。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則應回到我們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蒸南瓜等。此外,為了維持血糖的穩定,每餐要吃到豐富的蔬菜,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習慣,當然,含糖飲料也是我們應該要從飲食中盡量移除的食品之一。
在我們飲食習慣日漸西化的年代中,小麥的加工食品的確大舉入侵的我們的飲食,從早餐的三明治,午餐的貝果,下午茶的鬆餅,晚餐的義大利麵,真的是餐餐都與小麥為伍,因此,的確有必要好好的來了解一下這種西方的主食是否應該有往下調整的必要性。此書,讓我們可以好好的省思,我們實在不應該一味的追隨西化的飲食習慣,是否讓我再次回到老祖母年代,一切的食物都應保有它原態、原味、純真的味道!
(本文作者為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Amazon.com身心健康排行榜 TOP 1
Amazon超過2,500位讀者書評、★★★★★ 好評推薦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CBS、福斯新聞頻道、《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各大媒體專題報導
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健康推薦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常常吃完飯後昏昏沈沈,難道只是吃太飽?
為什麼吃全麥麵包、努力運動,體重還是步步高升?
莫名的皮膚起疹、胃食道逆流問題,為什麼三不五時無預警的出現?
這一切都極有可能跟小麥有關!
美國預防性心血管醫師威廉‧戴維斯(William Davis, MD)彙整幾十年的研究發現,原來全球最受歡迎的穀物小麥,竟然也是最具破壞力的膳食成分!詳盡剖析現代小麥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
飲食西化,除了乳製品,小麥也是台灣人主要的過敏來源!
經過幾十年的雜交、配種、基因改造,食品加工業者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更大量、更不怕乾旱的小麥,方便做成各種食品。但是現代小麥的結構卻因此被完全改變, 包含更多麩質蛋白質、營養價值幾乎蕩然無存。
全麥麵包的GI值(升糖指數)甚至比白麵包跟蔗糖都高!
除了讓我們在腹部、臀部累積出難看的小麥肚、大象腿,累積的脂肪也是體內發炎的溫床,更是跟快速老化、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神經失調的成因都有關。
戴維斯博士深入剖析食用現代小麥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分享30則戒斷小麥、改善健康的真實案例,他們採行去小麥的無麩質飲食後,也甩開:
• 5到20公斤的多餘脂肪
• 糖尿病、心臟病
• 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破壞腸道的乳糜瀉。
• 氣喘、不明原因皮疹。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多種神經失調症,甚至精神分裂症。
戴維斯博士推動的去小麥飲食在歐美爆紅,根據報導,光是崇尚健康自然的加拿大就有超過九百萬人加入「去小麥飲食」的行列。
無麩質飲食正流行!
知名主持人歐普拉、大明星葛妮絲派特羅,
從歐美開始,超過千萬人身體力行的健康新選擇!
本書除了破解現代小麥對於身體各部分的影響,更幫助讀者積極改變,列舉生活中含小麥的各項食品,建議去小麥的健康飲食攻略,包括:
• 8個享受美味真食物的原則
• 7天健康飲食示範
• 28種美味健康食譜
這不是減肥祕方,也不是醫療指南。但是根據數千人的親身實證,我們都還可以有更健康的飲食選擇,去除小麥,過更亮麗、更敏捷、思考更清晰的生活!
真實推薦
「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這本書啟發了我,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應回到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等。」,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停止吃小麥製品之後,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
全部消失。」
─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
【推薦序】不吃小麥,我一試成主顧
讀完威廉‧戴維斯博士寫的這本書,個人認為堪稱是觀點相當大膽、獨特的一本書。書中有許多觀點與現代主流醫學意見相左,如果沒有相當的自信與道德勇氣,是無法提出這樣的看法。
由於社會文明改變、氣候環境變遷,現代有許多疾病,其實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在某種程度上,現代醫學其實可謂是揚湯止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書也指出這樣的醫學盲點,呼籲社會大眾與醫學專業釜底抽薪,從根本源頭改善起,力求照護健康的基本需求,及減少疾病的發生。
我本身也是個過敏症患者,主要的症狀出現在鼻部與皮膚,但不知道過敏原為何?以前在當學生時,冬天晚上熬夜念書,鼻涕直流個不停。我沒有體質性的過敏,吃海鮮不會過敏,對塵蟎也不會過敏──這兩項是台灣大多數民眾的過敏原。約莫在二○○五年,經過檢驗之後,發現我的過敏原主要是來自食物,尤其是小麥。然而,因為醫師的職業本能,在缺乏實證的支持下,也就不了了之。
二○○九年,小犬到德國當交換學生一年。我們都知道,德國的麵包非常好吃、口感很紮實;德國啤酒舉世聞名、非常好喝,於是我就這樣拚命吃喝小麥製品三天。結果,某天晚上過敏嚴重發作,難過到睡不著。那時的症狀,其實跟感冒很像,只差沒有發燒,頭痛、喉嚨腫痛、打噴嚏樣樣來,那種打噴嚏是典型的過敏症狀,一次連打十個以上。
起初,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感冒了?但感冒會有傳染源,而我的太太及小姨子都沒有感冒。後來我想了一想,認為應該是小麥過敏症發作了,於是便停止吃小麥製品,改吃馬鈴薯泥等食物。這樣做之後,成效其實很快就出現,大約在兩、三天之內,所有不舒服的過敏症狀便全部消失。
我沒有吃藥,而感冒也不會這麼快就好,所以證實這是一次嚴重的過敏發作。一般民眾可能會認為,寒冷是鼻子過敏的原因,但後來我繼續在德國等地旅遊,天氣冷得不得了,卻再也沒有發生打噴嚏、流鼻涕等不適症狀。這代表了寒冬只是誘發過敏症狀的因素,而不是真正的過敏原。
台灣的過敏人口比例逐年提高,聯安診所曾在民國九十四、五年,連續兩年針對一一八○人做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調查,這群人男女皆有,年齡分布從五到七十歲。結果發現,在十大慢性食物過敏原當中,排行第一的為牛奶,隱藏來源及衍生食物包含了麵包、蛋糕、濃湯、優格、煉乳、布丁、冰淇淋等。過敏症狀最常表現在身體系統的皮膚系統與呼吸系統,症狀包含了蕁麻疹、青春痘、異位性皮膚炎、皮疹、鼻塞、流鼻水、喉嚨發炎等。
時代在進步,醫學發展也日益進步。早在一九五○年代,當時美國心臟協會曾提倡攝取反式脂肪所製造的植物奶油,但時至今日,隨著研究證實、醫學觀念更新,反式脂肪證明為對人體健康有害,會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
戴維斯博士所提出的觀點,牽涉到龐大利益關係而其學理根據仍未完全證實,但誠如他在書中所說的,不吃小麥、不以便利來交換健康,除了有助於讓你的大肚腩消失,你還會失去什麼?
(本文作者為聯安診所院長 鄭乃源)
【推薦序】喜歡小麥製品的人非讀不可
最近幾年,受邀推薦了將近三十本書,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大家喜歡的麵包、麵條、餅乾等等小麥製品,居然是壞食物,怎麼可能? 我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這本書,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書中提到的小麥肚、糖尿病,雖然不一定只由小麥引起,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會,但小麥的確是所有澱粉食物當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這一點,我親身有體會,臨床驗證也是如此。作者一開始就點出現代小麥和古老小麥的基因差異,並從支鏈澱粉、外啡肽效應、解連蛋白,深度闡明現代小麥的問題所在,看了實在過癮,真希望每位醫師和營養師也要看看。
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疾病,並非只能由小麥引起,但兩者之間,的確有很高的關聯性。作者也提到,大家如果為了要避開小麥,而大量轉吃玉米澱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甚至無麩質食物,那也是同樣糟糕。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當今美國政府和生機產業大量鼓吹的高澱粉飲食,其實是許多現代疾病的禍源,即使你吃的是「健康的全榖類澱粉」也是一樣。作者說得好,農業專家在育種時,考慮的是產量、可口,但並未深究對健康的影響,彷彿壓根兒認為五穀一定對人體有益,不管是否與雜草雜交、或動用基因改造技術。
我從2003年開始就提出食物四分法、並強調代謝型態的個體差異、以及一直呼籲澱粉過多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多吃好油不但可以控制體重與血糖,還可以抗發炎。但可惜,90%的現代人還在吃壞油,而且從政府、營養專家、到生機產業都在鼓勵大眾要多吃全榖類食物,更何況,小麥製品天生會讓人有愉悅感,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的很多理念,和作者非常類似,好像就是「同門師兄弟」一般,但事實上我們倆念的是不同的醫學院、在美國不同的州行醫,而且一個是自然醫學醫師,一個是西醫師;不過,我們卻從病人身上,看到問題的癥結,不約而同對於當今主流醫學大力鼓吹的高澱粉飲食、謬誤的糖尿病衛教,提出批判與真正解決之道。當我看到書中糖尿病的章節時,我是既興奮又感動,有「他鄉遇故知」的強烈感覺。我行醫十年,已成功根治許多糖尿病患,看到作者用同樣的飲食概念,治好更多的患者,我心中燃起無比希望,原來在奮鬥的路上並不孤獨,有夥伴同行。
到底澱粉食物應該佔人類飲食比例多少,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議題。在澱粉食物當中,哪些是優質、哪些是劣質,也是未來數十年,主流醫學才會逐漸認清的議題。
人類的腸胃設計,其實不適合全穀類,小麥、稻米這些小種子,根據大自然的設計,其實是給鳥類吃的,因為牠們有砂囊,人類沒有。人類要把全穀類納為日常飲食,那就要煮熟軟化,以及注意有沒有身體適應上的問題,畢竟在人類考古學上,吃稻米和小麥是最近的事情,更何況一日千里的現代農業科技,早已把農作物「改良」到和古老原生種截然不同,人類能完全適應嗎?
很多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但我不是每一本都答應的。事實上,本書之前,我才剛婉拒兩本。這本書,我實在非常喜歡,很少看到這麼引人入勝的書,一頁又一頁,真是欲罷不能。行文中,看得出作者聰明、用功、幽默,而且有先見之明,所以能洞察當今主流觀念的許多謬思,並深入分析,提出實用對策。
推薦這本好書,真是我的榮幸,義不容辭,希望讀者能重視書中的觀念,從中獲益,保持健康。
(本文作者為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推薦序】回歸老祖母時代的飲食
看完這本『小麥完全真相』,感覺有些震撼,因為,此書不斷的強調『多吃健康的全榖根莖類食物』,對身體將是一場災難!這和我們傳統的營養知識 --- 鼓勵大家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應來自『全榖根莖類』有些衝突!這矛盾點到底在哪?
我反覆的思考後,發現是因為『西方』和『東方』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非常不同。在西方的飲食中,絕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小麥的加工食品』,例如,麵包、披薩、貝果、義大利麵、鬆餅、餅乾….等;而東方的飲食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來自於『米飯』,相對於『小麥的加工食品』而言,米飯的加工程度相對來得低。所以,作者以西方世界的觀點來看,幾乎是把『全榖類』視同於『小麥』的所有相關製品,其實這無法直接套用在我們的飲食上。
此外,在我們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中,我們除了『全榖類』之外,也建議『根莖類』是我們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馬鈴薯、蕃薯、南瓜、芋頭、山藥等。但是,這本書啟發了我,我們應該要把飲食指南的『全榖根莖類』這個類別正名為『原態』的全榖根莖類,也就是我們盡量不要食用『加工』的全榖根莖類,而且,在正常的飲食中,幾乎沒人直接吃小麥,所有的小麥幾乎都是用來做成『加工食品』。所以,以『少吃加工食物』這件事,我們傳統的營養理念和作者所提倡的--- 『遠離小麥』這觀念,並沒有不相符的地方。
在這本書裡面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我們要全力的控制『葡萄糖—胰島素』反應,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吃下去太多會引起我們血糖竄升的食物,因為,血糖竄升會引發胰島素過度分泌,而過度分泌的胰島素則是促使脂肪堆積的最佳幫凶,造成肥胖的主謀。此外,由飲食帶來的血糖值過高,會造成糖化現象、發炎反應,都是造成許多疾病、老化現象的主因。因此,如何思考『平穩血糖』這件事,是我們調整飲食的重要方向。
雖然我們國內對小麥麩質過敏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小麥的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蛋糕、鬆餅、貝果、披薩等,是讓我們血糖波動的重要飲食來源。在此呼籲大家,應該把『小麥的加工食品』盡量從正常的飲食中降低比例,主食的來源則應回到我們老祖母時代的飲食型態,多以『原態』的食物為主,如糙米飯、烤地瓜、水煮玉米、蒸南瓜等。此外,為了維持血糖的穩定,每餐要吃到豐富的蔬菜,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習慣,當然,含糖飲料也是我們應該要從飲食中盡量移除的食品之一。
在我們飲食習慣日漸西化的年代中,小麥的加工食品的確大舉入侵的我們的飲食,從早餐的三明治,午餐的貝果,下午茶的鬆餅,晚餐的義大利麵,真的是餐餐都與小麥為伍,因此,的確有必要好好的來了解一下這種西方的主食是否應該有往下調整的必要性。此書,讓我們可以好好的省思,我們實在不應該一味的追隨西化的飲食習慣,是否讓我再次回到老祖母年代,一切的食物都應保有它原態、原味、純真的味道!
(本文作者為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