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點
現在是個大背債時代!
美國次貸危機、雷曼倒閉、希臘債務到歐債風暴,世界金融局勢如何變化?
直擊世界財經政策與中美貨幣交戰的重要著作!
你不能不讀!
本書內容
世界經濟金融危機連續爆發,已不是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撲來,
而是不斷跌入更深的懸崖中!
如何提早掌握各國緊急因應的財經政策?怎麼度過歷次金融危機的浩劫?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經濟學部主任 李揚 誠摯推薦
早日擺脫衰退的困境、負債的年代,恢復經濟穩定成長。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經濟、金融市場呈現版圖重整,引發眾多的新政策與挑戰。最突出的現象,以美國為首的經濟體深陷債務泥沼,持續受到財務危機衝擊而難以自拔;與之對應的,是美、歐、英、日相繼推出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何從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有序退出,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本書描述和討論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熱門問題,深入分析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和流動性擴張、財政懸崖、安倍經濟學、資本流動與系統性風險。與此同時,結合對國際金融問題的理解,也深入討論若干中國金融的重要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看法,表達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作者認為關於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和全球流動性擴大,是身陷債務危機的主要準備貨幣發行國的自救之舉。流動性擴大的主要效果不是防通貨緊縮,而是稀釋債務。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資格和能力在危機期間以增加貨幣方式為其財政赤字融資。只有一國的金融資產規模足夠大、貨幣的國際準備性質足夠強、該國貨幣政策在國際上的「勢」足夠大,其在危機期間以增加貨幣為其財政赤字融資的可能性才越大。
任何一國政府都有誘使央行使其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內在要求,更有通過發行本國貨幣
來稀釋本國債務的不可抑制之內在衝動。問題是,該國的央行是否擁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擁有國際準備貨幣發行權?因此,爭取準備貨幣發行權,是任何大國都必然爭取和保有的「制高點」。
所以,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勝者,屬於那些在經濟繁榮時期(或危機未爆發前)敢於自我改革的國家。在當前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全球競爭格局重塑,誰能在今後佔據有利競爭態勢,取決於誰最能居安思危並主動改革。相信本書一定能夠對財經金融、貨幣投資具興趣的讀者有所幫助。
目錄
上篇 危機中的世界
第1 章 後危機時代應加強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
第2 章 惱人的資本流動和定量寬鬆
第3 章 全球通貨膨脹與美國債違約
第4 章 全球央行大博弈
第5 章 美歐復甦吃力,恐難逆風高飛
第6 章 系統性風險及其監管
第7 章 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第8 章 透視美國經濟復甦困局
第9 章 麻雀與危機
第10 章 財政懸崖猜想
第11 章 安倍經濟學和黑田通貨膨脹
下篇 改革中的中國
第12 章 蕭規曹隨還是另闢蹊徑?──評中國經濟超日趕美
第13 章 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第14 章 宜利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處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
第15 章 尋求金融穩定的支點──解讀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第16 章 世界經濟主要風險及中國因應策略
第17 章 診斷中國金融穩定
第18 章 中國經常帳盈餘占比下降的喜與憂
第19 章 全球流動性擴大和中國資本帳開放
第20 章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誰之憂,誰之幸?
第21 章 國家資產負債表:國際經驗
第22 章 中國資本帳開放的可能影響
第23 章 在IMF 作研究的一點體會
後記
前言
本書收錄了近幾年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期間撰寫的25篇中文文章。
2007年5月,我從中國人民銀行來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同年8月,次貸危機開始席捲美國。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2009年10月,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0年5月,債務危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到2012年年底,歐元區經濟仍陷經濟緊縮和債務高築的困境。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歷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這段經歷為我觀察、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演進、政策應對和各國博弈提供了一個較好視角。
作為防範和化解危機的全球平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此期間也經歷許多艱困的事情。既有多年全球經濟繁榮導致的2007年11月的裁員,又有危機驟臨時的招兵買馬和內部重組;既有就防止危機蔓延提出政策建議,又有大規模向危機國家提供資金救助;既有對新興市場國家政策的調整(如緩和對資本管制的反對),又有開始對發達國家提出警告(如預警債務危機和政策外溢效應)。
相對的,我很自然地經歷了基金組織分析危機、應對危機和防範未來危機的過程。例如,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壓力不斷成長期間,我目睹和參與了基金同事就雷曼兄弟公司是否應該倒閉、如何倒閉以及倒閉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而討論。其討論之激烈和思想交流是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再如,我有幸在參與撰寫基金組織的旗艦刊物之一《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部門工作了五年,參與撰寫了多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還有,過去5年間,以美歐英日為代表的主要國家當局,執行了大量危機救助和防範政策,以及美歐英日貨幣極度寬鬆,多國財政赤字猛增,債務高漲等等,各種不同意見紛至遝來。風起雲湧的危機和內部的爭論,讓我領略了基金的內部政策討論之激烈和外部協調之艱難。本書上篇收錄的一些文章就是我在從事上述工作時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在從事有關全球經濟和金融事務分析的同時,我還有幸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展開的「中國金融穩定評估」,與評估團成員一道,我在2009—2011 年期間參加了與各相關部委、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進行的多場會談,對中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相應的,結合國際經驗和教訓,我對中國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對防控金融風險、推動改革開放提出了一些建議。
本書下篇收錄的文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出的。當然,本書所有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任何機構無關。
概言之,本書收錄文章所反映的基本想法有三。一是危機是永恆的,這是由人性決定的(參見第九章「危機與麻雀」)。二是國家利益是永恆的,這是由資源稀缺性決定的(參見第十章「財政懸崖猜想」)。三是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勝者屬於那些在經濟繁榮時期(或
危機未爆發前)敢於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國家,這是「優勝劣汰」規律決定的(參見第七章「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總之,世界經濟仍將不太平,金融市場仍將波動。經濟金融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世界的大同,而是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和危機壓力的時隱時現。對於各國而言,只有適時果斷推進實質改革,才能在這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真正取勝,才能避免大的金融危機衝擊。
現在是個大背債時代!
美國次貸危機、雷曼倒閉、希臘債務到歐債風暴,世界金融局勢如何變化?
直擊世界財經政策與中美貨幣交戰的重要著作!
你不能不讀!
本書內容
世界經濟金融危機連續爆發,已不是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撲來,
而是不斷跌入更深的懸崖中!
如何提早掌握各國緊急因應的財經政策?怎麼度過歷次金融危機的浩劫?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經濟學部主任 李揚 誠摯推薦
早日擺脫衰退的困境、負債的年代,恢復經濟穩定成長。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經濟、金融市場呈現版圖重整,引發眾多的新政策與挑戰。最突出的現象,以美國為首的經濟體深陷債務泥沼,持續受到財務危機衝擊而難以自拔;與之對應的,是美、歐、英、日相繼推出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何從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有序退出,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本書描述和討論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熱門問題,深入分析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和流動性擴張、財政懸崖、安倍經濟學、資本流動與系統性風險。與此同時,結合對國際金融問題的理解,也深入討論若干中國金融的重要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看法,表達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作者認為關於非常態的貨幣政策和全球流動性擴大,是身陷債務危機的主要準備貨幣發行國的自救之舉。流動性擴大的主要效果不是防通貨緊縮,而是稀釋債務。然而,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資格和能力在危機期間以增加貨幣方式為其財政赤字融資。只有一國的金融資產規模足夠大、貨幣的國際準備性質足夠強、該國貨幣政策在國際上的「勢」足夠大,其在危機期間以增加貨幣為其財政赤字融資的可能性才越大。
任何一國政府都有誘使央行使其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內在要求,更有通過發行本國貨幣
來稀釋本國債務的不可抑制之內在衝動。問題是,該國的央行是否擁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擁有國際準備貨幣發行權?因此,爭取準備貨幣發行權,是任何大國都必然爭取和保有的「制高點」。
所以,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勝者,屬於那些在經濟繁榮時期(或危機未爆發前)敢於自我改革的國家。在當前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不振的大背景下,全球競爭格局重塑,誰能在今後佔據有利競爭態勢,取決於誰最能居安思危並主動改革。相信本書一定能夠對財經金融、貨幣投資具興趣的讀者有所幫助。
目錄
上篇 危機中的世界
第1 章 後危機時代應加強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
第2 章 惱人的資本流動和定量寬鬆
第3 章 全球通貨膨脹與美國債違約
第4 章 全球央行大博弈
第5 章 美歐復甦吃力,恐難逆風高飛
第6 章 系統性風險及其監管
第7 章 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第8 章 透視美國經濟復甦困局
第9 章 麻雀與危機
第10 章 財政懸崖猜想
第11 章 安倍經濟學和黑田通貨膨脹
下篇 改革中的中國
第12 章 蕭規曹隨還是另闢蹊徑?──評中國經濟超日趕美
第13 章 如何應對房地產風險
第14 章 宜利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處理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風險
第15 章 尋求金融穩定的支點──解讀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
第16 章 世界經濟主要風險及中國因應策略
第17 章 診斷中國金融穩定
第18 章 中國經常帳盈餘占比下降的喜與憂
第19 章 全球流動性擴大和中國資本帳開放
第20 章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誰之憂,誰之幸?
第21 章 國家資產負債表:國際經驗
第22 章 中國資本帳開放的可能影響
第23 章 在IMF 作研究的一點體會
後記
前言
本書收錄了近幾年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期間撰寫的25篇中文文章。
2007年5月,我從中國人民銀行來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同年8月,次貸危機開始席捲美國。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2009年10月,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0年5月,債務危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到2012年年底,歐元區經濟仍陷經濟緊縮和債務高築的困境。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歷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這段經歷為我觀察、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演進、政策應對和各國博弈提供了一個較好視角。
作為防範和化解危機的全球平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此期間也經歷許多艱困的事情。既有多年全球經濟繁榮導致的2007年11月的裁員,又有危機驟臨時的招兵買馬和內部重組;既有就防止危機蔓延提出政策建議,又有大規模向危機國家提供資金救助;既有對新興市場國家政策的調整(如緩和對資本管制的反對),又有開始對發達國家提出警告(如預警債務危機和政策外溢效應)。
相對的,我很自然地經歷了基金組織分析危機、應對危機和防範未來危機的過程。例如,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壓力不斷成長期間,我目睹和參與了基金同事就雷曼兄弟公司是否應該倒閉、如何倒閉以及倒閉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而討論。其討論之激烈和思想交流是局外人難以想像的。再如,我有幸在參與撰寫基金組織的旗艦刊物之一《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部門工作了五年,參與撰寫了多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還有,過去5年間,以美歐英日為代表的主要國家當局,執行了大量危機救助和防範政策,以及美歐英日貨幣極度寬鬆,多國財政赤字猛增,債務高漲等等,各種不同意見紛至遝來。風起雲湧的危機和內部的爭論,讓我領略了基金的內部政策討論之激烈和外部協調之艱難。本書上篇收錄的一些文章就是我在從事上述工作時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在從事有關全球經濟和金融事務分析的同時,我還有幸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展開的「中國金融穩定評估」,與評估團成員一道,我在2009—2011 年期間參加了與各相關部委、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進行的多場會談,對中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相應的,結合國際經驗和教訓,我對中國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對防控金融風險、推動改革開放提出了一些建議。
本書下篇收錄的文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出的。當然,本書所有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任何機構無關。
概言之,本書收錄文章所反映的基本想法有三。一是危機是永恆的,這是由人性決定的(參見第九章「危機與麻雀」)。二是國家利益是永恆的,這是由資源稀缺性決定的(參見第十章「財政懸崖猜想」)。三是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勝者屬於那些在經濟繁榮時期(或
危機未爆發前)敢於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國家,這是「優勝劣汰」規律決定的(參見第七章「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總之,世界經濟仍將不太平,金融市場仍將波動。經濟金融全球化並不意味著世界的大同,而是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和危機壓力的時隱時現。對於各國而言,只有適時果斷推進實質改革,才能在這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真正取勝,才能避免大的金融危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