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 拾書所

把化學吃下肚: 造假的美味,揭開食品添加物的祕密成分:有哪些東西?以及它們為何有害健康?

$ 288 元 原價 320

魔鬼藏在複方裡!
你或許不在意自己把什麼吃下肚,
但對孩子的影響?──保證令人頭皮發麻!

「誰若是參考本書、還不斷地購買碳酸飲料和小熊軟糖給自己的孩子,那他真是無可救藥了。」

◎十一歲的孩童因跌倒而發現骨質疏鬆嚴重,肇因是一天三瓶可樂?
◎食用色素會導致兒童注意力缺失,甚至影響智商?◎木糖醇會造成血脂肪過高?
◎製造檸檬酸的原料竟是來自廁所常見的黑黴菌?◎草莓口味的香料是從木屑提煉的?
◎飲料、醬料及酒類中常見的焦糖色素,其實是由糖、阿摩尼亞和亞硫酸鹽混合而成?

「磷酸鹽、磷酸鈣、檸檬酸、二甲氨基偶氮苯、硫酸錳、高果糖漿、苯甲酸鈉、麥芽糊精、酵母萃、蘋果酸鈣、乳酸、己二烯酸……你知道這些食品添加物是什麼、其危險性,以及跟你有關嗎?」
事實上,這一段落落長、讀起來像是實驗室裡的化學物品清單的物質,頻繁出現在嬰幼兒奶粉、兒童愛吃的零食、可樂、調理湯包、奶油、洋芋片、調味料等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食品中。
藍色一號加上味精,會抑制細胞生長;沒有甜味的麥芽糊精除了會造成齲齒,還會使血糖升高;苯甲酸鈉有導致糖尿病的危險外,還可能造成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或是兒童發展障礙;磷酸鹽類會造成血管堵塞、導致心臟疾病……這些都比一般人認為的食品添加物對身體無害,業者才能合法使用,甚至是「歐盟准許添加」或「食品大廠出品等於沒問題」的認知,大相逕庭。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避開加工食品,但可藉由可靠的依據,來決定自己(或孩子)要不要吃,以及相對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為此,長年對加工食品有深入研究的漢斯烏里希博士在書中援引醫學研究及實際案例,精闢地解析多數化學物質是如何經過認可、得以「隱藏」在成分表中,以及進入人體後在交互作用下,對健康所帶來的加乘影響。
此外,作者亦詳列出323種食品添加物所扮演的角色,除了以圖示做重點提醒,並說明它們是否會危害人體健康、釀成疾病,以及我們多常在哪些食品、飲料中與之接觸,可做為消費者購買食品時的參考指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