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序
蓋聞醫經、經方,性命所繫,固已為至巨至急,擇於醫經、經方之書,拔其精且善者,槧版以被之宇內,貽諸後世,其為深仁廣澤更何如哉!我列祖好生之德,根之天性,既圖治於聖經,而尤深拳拳乎疾醫一職。是以慶元鞬櫜以還,乃遍搜羅醫籍,充諸書府,爾來世德作求,迨享保中,屢刊佈方書以貽後世,天下沐其深仁廣澤,蓋不唯如膏雨也。
寬正初載,乃一新醫學。比年以來,百度畢張,凡其所以教養勸勉之具,靡不至焉。但刊印醫書費,皆出醫官私貲,無有官刻也。臣等濫竽醫僚,大懼經方至急,而不能擇其書之精且善者,廣布諸天下後世,無以稱我大府列代好生至意也。嘗竊考之,晉唐以降,醫籍浩繁,其存而傳於今者,亦復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長沙、繩尺百世者,蓋莫若孫思邈《千金方》者焉。是書皇國向傳唐代真本,惜僅存第一卷,其餘寂無聞焉。若今世所傳,係明人傳刻道藏本,率意劖改,疑誤宏多,強分卷帙,極失本真。世亦往往傳元版,文字頗正,稍如可觀,而仍不免時有疑誤,則均未為精善也。獨米澤大守上杉氏所藏宋槧一部,較諸元版,筆劃端楷,更為清朗。檢其缺諱,其為北宋刊本不疑。間有乾、淳間補刻,亦唯寥寥數紙,則仍是為林億等校正之舊,厘然可覆按也。
蓋是本元明以後,久既屬絕響,是以康熙中張璐撰《千金方衍義》,稱照宋刻本,校其文字,卻同明代坊刻。乾隆《四庫全書目》亦特載道藏本,則知其既佚也。是本每卷有金澤文庫印記,實係北條顯時舊藏原本,距今五百餘年。而此一部巋然獨存,真為天壤間絕無僅有之秘笈矣。臣等竊以為孫氏書之傳於今者,未有若是本精且善者,而及今不傳,恐日後遂歸晦昧湮滅,不可復問,寧不大曠厥職,上負大府列代好生至意乎?將同人共商,各捐私貲以付梓也。曾聞之朝,而不圖朝旨為發帑金,俾刊之醫學,臣等逢此盛舉,尤屬曠典,亟請好手影寫,選子弟才俊者,讎對點勘,靡日或輟,於是僅半歲,剞劂告竣。其第四卷止存二頁,今從元版補完。其指義參繕,疑尚有別風淮雨,宜從他本校治者,詳加甄錄,別為「考異」,以附其後。庶乎得失兼明,來者有所考信焉。蓋病情萬變,唯賴文字以見之,則一字或失,貽誤不細,此錄之所以不得已也。
顧念臣等向校刊元版《千金翼方》,置之醫學,嘗歎為希覯,此刻之成也,孫氏之書雙璧相合,再顯我日域,不其偉歟!抑知物之顯晦,雖有數存焉,固未必不應昌期,以煥發幽光,非偶然也。臣等不堪躍喜,敢忘駑鈍,勉竭涓埃,竊幸醫學之日以益盛,人材之日以益長,人人循真人之津梁,究長沙之奧穾,則凡在醫官莫不欽賴。而在海內為醫者,得由以各明其術,尊其道焉,則大府列代之深仁廣澤,天下莫不霑濡。當代紹述之功,衣被於宇內者,尤將永世而無窮矣。
嘉永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侍醫尚藥醫學教諭法印 臣多紀元堅
西城侍醫醫學教諭兼督務法眼 臣多紀元昕
內直醫官醫學教諭法眼 臣小島尚質
等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雖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待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裏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蘊者,其名醫之良乎。
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乃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採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垣、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疴,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
厚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賢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孫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寖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以異端見黜,好之者以闕疑輟功。恭惟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分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訛謬,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之不倫者輯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如《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謝士泰《刪繁方》、劉涓子《鬼遺方論》之類,事關所出,無不研核;尚有所闕,而又溯流以討源,如《五鑒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正元廣利》、《外台秘要》、《兵部手集》、《夢得傳信》之類,凡所派別,無不考理,互相質正,反覆稽參,然後遺文疑義,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之惟新,可以濟函靈,裨乃聖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上主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實可佐皇極之錫福。校讎既成,繕寫伊始,恭以上進,庶備親覽。
太子右贊善大夫 臣高保衡
尚書都官員外郎 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 臣林億
等謹上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
《千金方》舊有例數十條,散在諸篇。凡用一法,皆宜遍知之,雖素熟其書者,臨事尚慮有所遺失,況倉卒遘疾,按證為治,不能無未達之惑。及新加撰次,不可無法。今撮集舊凡,並新校之意,為例一篇,次於今序之末,庶後之施用者無疑滯焉。
⊙凡和劑之法,有斤、兩、升、合、尺、寸之數,合湯藥者不可不知。按吳有複秤、單秤,隋有大升、小升,此制雖複紛紜,正惟求之太深,不知其要耳。陶隱居撰《本草序錄》,一用累黍之法,神農舊秤為定,孫思邈從而用之。孫氏生於隋末,終於唐永淳中,蓋見隋志唐令之法矣。則今之此書,當用三兩為一兩、三升為一升之制。世之妄者,乃謂古今之人大小有異,所以古人服藥劑多,無稽之言,莫此為甚。今之用藥,定以三兩為今一兩、三升為今一升。方中雖皆復有用尺寸處,舊例已有準折斤兩法,今則不復重述也。
⊙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今世醫工,湯散未辨,宜其多說異端,承疑傳謬。按湯法咀為各切如麻豆,散法治篩為治擇搗篩。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長病痼疾,須散以漸漬。此古人用湯液、煮散之意也。後世醫工,惟務力省,一切為散,遂忘湯法,傳用既久,不知其非。一旦用湯,妄生疑訝,殊不知前世用湯藥劑雖大,而日飲不過三數服,而且方用專一。今人治病,劑料雖薄而數藥競進,每藥數服。以古較今,豈不今反多乎?又昔人長將藥者,多作煮散法,蓋取其積日之功。故每用一方寸匕為一服,多不過三方寸匕,然而須以帛裹,煮時微微振動。是古人之意,豈須欲多服藥哉。又服丸之法,大率如梧子者二十丸,多不過三十、四十丸。及服散者,少則刀圭錢五匕,多則方寸而已。豈服湯特多,煮散、丸散則少乎?是知世人既不知斤、兩、升、合之制,又不知湯液、煮散之法。今從舊例,率定以藥二十古兩,水一小斗,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鞬,分三服。自餘利湯欲少水而多取數,補湯欲多水而少取數,各依方下別法。
⊙凡古經方用藥,所有熬煉節度皆腳註之。今方則不然,撮合諸家之法而為合和一篇,更不於方下各註。各註則徒煩而不備,集出則詳審而不煩。凡合和者,於第一卷檢之。常用烏頭,止言炮裂,此物大毒,難循舊制,當依治歷節防己湯云: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特宜慎之。又桂本畏火,所不可近,若婦人妊娠,又慮動胎,當依惡阻篇茯苓丸方云:妊娠忌桂,故熬而用之。又方中用大黃者,當依治癰疽地黃丸云: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乾用之。
⊙凡諸方用藥,多出《神農本經》。但古今不同,詳略或異,施於達者,不假縷陳,與眾共之,事須詮詔。古文從簡,則茱萸渾於山、吳,門冬隱於天、麥,椒不判於秦、蜀,荊罔分於牡、蔓。今則檢從本草,各以一二而詳之。又近世用藥,相承其謬,若不辨正,為損滋多。求真朱者,罕知朱砂之為末,多以水銀朱充用;擇通草者,鮮知木通之別號,皆以通脫木為名;以杜蘅而當細辛,用黃蓍而得苜蓿;白蒺藜、蒺藜之偽,以刺者為良;青木香、木香之佳,以土者為惡;桂心蓋取其枝中之肉,狗脊何尚乎金色之毛;山梔子、梔子本為一物,訶黎勒、訶子原無二條;檳榔、大腹,古昔用之無別;枳實、枳殼,後世曲生異端;蚱蟬以聲而命名,用啞者則顯知其謬;胡麻以國而為號,以烏者正得其真;天南星、虎掌名異而實同,茵陳蒿、茵陳名同而實異。斯實藥家之消息,為醫者可不留心?又如白朮一物,古書惟只言朮,近代醫家咸以朮為蒼朮,今則加以「白」字,庶乎臨用無惑矣。
⊙凡諸方中用藥,間復有不出本草舊經者,咸名醫垂記,或累世傳良,或博聞有驗,或自用得力,故孫氏不得而棄之,傳之方來,豈小補哉。
⊙凡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災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今之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物為藥也。其虻蟲、水蛭輩,市有先死者,可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又云用雞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無力。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別,何以示眾?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為劇病,嘗深跡其由。然口稱陰毒之名,意指少陰之證,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遠而,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證,其說甚明,今而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痢為滯下,以蹶為腳氣,以淋為癃,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以喘嗽為咳逆,以強直為痙,以不語為.,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以黃為癉,諸如此類,可不討論,而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溫疫,通曰傷寒;腹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為水氣。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帶下或以為勞疾,伏梁不辨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別白而言之。
⊙凡方後舊有禁忌法,或有或無,或詳或略,全無類例,今則集諸藥反、惡、畏、忌及諸雜忌為一篇,凡服餌者,於第一卷檢之。
⊙凡下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飲,則是可通用三物服也。
⊙凡諸方論,咸出前古諸家及唐代名醫,加減為用而各有效。今則遍尋諸家,有增損不同者,各顯注於方下,庶後人用之,左右逢其源也。
⊙凡諸卷有一篇治數病者,今則各以類次,仍於卷首目下,注云「某病附」焉。
⊙凡諸方與篇題各不相符者,卒急之際,難於尋檢,今則改其詮次,庶幾歷然易曉。
⊙凡諸方有一方數篇重出,主治不殊者,則去之;各有治療者,則云方見某卷某篇。
⊙凡諸篇類例之體,則論居首,脈次之,大方在前,單方次之,針灸法處末焉。緩急檢之,繁而不雜也。
⊙婦人卷中有虛損一篇、補益一篇,事涉相類,詳而察之,亦自有條。諸丸大方,皆在補益;諸湯與煎,盡屬虛損。又頭面篇中,備載風眩之治;小腸腑卷,重出風眩一門,求之類例,不當復出,蓋前篇雜疏諸家之法,廣記而備言之;後篇特記徐嗣伯十方,欲後人知所適從耳。
⊙凡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治,所以別立方也。若是四時節氣為病,虛實冷熱為患者,故與丈夫同也。其雜病與丈夫同者,散在諸卷。
⊙凡小兒之病,與大人不殊,惟用藥有多少為異。其驚癇、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為一卷,自餘下利等方,並散在諸篇中,可披而得也。
⊙凡針灸孔穴,已具明堂篇中,其逐篇諸穴,多有不與明堂同者,及明堂中所無者,亦廣記當時所傳得效者耳,故不必盡同舊經也。
⊙凡諸卷中用字,文多假借,如乾字作于、屎字作矢、銳字作兌,其類非一,今則各仍舊文,更不普加改定,亦從古之意也。
⊙凡諸方論,今各檢見所從來及所流派,比欲各加題別,竊為非醫家之急,今但按文校定,其諸書之名,則隱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
《備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湣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製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
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冷癒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癒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
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傍聖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
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棄若是,夫何榮勢之云哉?此之謂也。
目錄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判登聞
檢院上護軍賜緋魚袋臣林億等校正
《備急千金要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
《備急千金要方》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 序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 婦人方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三 婦人方中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四 婦人方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 少小嬰孺方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 七竅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七 風毒腳氣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 諸風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一 肝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 膽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 心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 小腸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 脾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 胃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腸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 腎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 膀胱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 消渴 淋閉 尿血 水腫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疔腫癰疽
《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三 痔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四 解毒並雜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五 備急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六 食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 養性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八 平脈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 針灸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三十 針灸下
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後序
附錄
蓋聞醫經、經方,性命所繫,固已為至巨至急,擇於醫經、經方之書,拔其精且善者,槧版以被之宇內,貽諸後世,其為深仁廣澤更何如哉!我列祖好生之德,根之天性,既圖治於聖經,而尤深拳拳乎疾醫一職。是以慶元鞬櫜以還,乃遍搜羅醫籍,充諸書府,爾來世德作求,迨享保中,屢刊佈方書以貽後世,天下沐其深仁廣澤,蓋不唯如膏雨也。
寬正初載,乃一新醫學。比年以來,百度畢張,凡其所以教養勸勉之具,靡不至焉。但刊印醫書費,皆出醫官私貲,無有官刻也。臣等濫竽醫僚,大懼經方至急,而不能擇其書之精且善者,廣布諸天下後世,無以稱我大府列代好生至意也。嘗竊考之,晉唐以降,醫籍浩繁,其存而傳於今者,亦復何限,求其可以扶翊長沙、繩尺百世者,蓋莫若孫思邈《千金方》者焉。是書皇國向傳唐代真本,惜僅存第一卷,其餘寂無聞焉。若今世所傳,係明人傳刻道藏本,率意劖改,疑誤宏多,強分卷帙,極失本真。世亦往往傳元版,文字頗正,稍如可觀,而仍不免時有疑誤,則均未為精善也。獨米澤大守上杉氏所藏宋槧一部,較諸元版,筆劃端楷,更為清朗。檢其缺諱,其為北宋刊本不疑。間有乾、淳間補刻,亦唯寥寥數紙,則仍是為林億等校正之舊,厘然可覆按也。
蓋是本元明以後,久既屬絕響,是以康熙中張璐撰《千金方衍義》,稱照宋刻本,校其文字,卻同明代坊刻。乾隆《四庫全書目》亦特載道藏本,則知其既佚也。是本每卷有金澤文庫印記,實係北條顯時舊藏原本,距今五百餘年。而此一部巋然獨存,真為天壤間絕無僅有之秘笈矣。臣等竊以為孫氏書之傳於今者,未有若是本精且善者,而及今不傳,恐日後遂歸晦昧湮滅,不可復問,寧不大曠厥職,上負大府列代好生至意乎?將同人共商,各捐私貲以付梓也。曾聞之朝,而不圖朝旨為發帑金,俾刊之醫學,臣等逢此盛舉,尤屬曠典,亟請好手影寫,選子弟才俊者,讎對點勘,靡日或輟,於是僅半歲,剞劂告竣。其第四卷止存二頁,今從元版補完。其指義參繕,疑尚有別風淮雨,宜從他本校治者,詳加甄錄,別為「考異」,以附其後。庶乎得失兼明,來者有所考信焉。蓋病情萬變,唯賴文字以見之,則一字或失,貽誤不細,此錄之所以不得已也。
顧念臣等向校刊元版《千金翼方》,置之醫學,嘗歎為希覯,此刻之成也,孫氏之書雙璧相合,再顯我日域,不其偉歟!抑知物之顯晦,雖有數存焉,固未必不應昌期,以煥發幽光,非偶然也。臣等不堪躍喜,敢忘駑鈍,勉竭涓埃,竊幸醫學之日以益盛,人材之日以益長,人人循真人之津梁,究長沙之奧穾,則凡在醫官莫不欽賴。而在海內為醫者,得由以各明其術,尊其道焉,則大府列代之深仁廣澤,天下莫不霑濡。當代紹述之功,衣被於宇內者,尤將永世而無窮矣。
嘉永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侍醫尚藥醫學教諭法印 臣多紀元堅
西城侍醫醫學教諭兼督務法眼 臣多紀元昕
內直醫官醫學教諭法眼 臣小島尚質
等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雖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待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裏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蘊者,其名醫之良乎。
有唐真人孫思邈者,乃其人也,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乃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採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垣、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採摭。集諸家之所秘要,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疴,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
厚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賢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孫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寖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以異端見黜,好之者以闕疑輟功。恭惟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分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訛謬,補其遺佚,文之重複者削之,事之不倫者輯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如《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謝士泰《刪繁方》、劉涓子《鬼遺方論》之類,事關所出,無不研核;尚有所闕,而又溯流以討源,如《五鑒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正元廣利》、《外台秘要》、《兵部手集》、《夢得傳信》之類,凡所派別,無不考理,互相質正,反覆稽參,然後遺文疑義,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之惟新,可以濟函靈,裨乃聖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上主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實可佐皇極之錫福。校讎既成,繕寫伊始,恭以上進,庶備親覽。
太子右贊善大夫 臣高保衡
尚書都官員外郎 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 臣林億
等謹上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
《千金方》舊有例數十條,散在諸篇。凡用一法,皆宜遍知之,雖素熟其書者,臨事尚慮有所遺失,況倉卒遘疾,按證為治,不能無未達之惑。及新加撰次,不可無法。今撮集舊凡,並新校之意,為例一篇,次於今序之末,庶後之施用者無疑滯焉。
⊙凡和劑之法,有斤、兩、升、合、尺、寸之數,合湯藥者不可不知。按吳有複秤、單秤,隋有大升、小升,此制雖複紛紜,正惟求之太深,不知其要耳。陶隱居撰《本草序錄》,一用累黍之法,神農舊秤為定,孫思邈從而用之。孫氏生於隋末,終於唐永淳中,蓋見隋志唐令之法矣。則今之此書,當用三兩為一兩、三升為一升之制。世之妄者,乃謂古今之人大小有異,所以古人服藥劑多,無稽之言,莫此為甚。今之用藥,定以三兩為今一兩、三升為今一升。方中雖皆復有用尺寸處,舊例已有準折斤兩法,今則不復重述也。
⊙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今世醫工,湯散未辨,宜其多說異端,承疑傳謬。按湯法咀為各切如麻豆,散法治篩為治擇搗篩。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長病痼疾,須散以漸漬。此古人用湯液、煮散之意也。後世醫工,惟務力省,一切為散,遂忘湯法,傳用既久,不知其非。一旦用湯,妄生疑訝,殊不知前世用湯藥劑雖大,而日飲不過三數服,而且方用專一。今人治病,劑料雖薄而數藥競進,每藥數服。以古較今,豈不今反多乎?又昔人長將藥者,多作煮散法,蓋取其積日之功。故每用一方寸匕為一服,多不過三方寸匕,然而須以帛裹,煮時微微振動。是古人之意,豈須欲多服藥哉。又服丸之法,大率如梧子者二十丸,多不過三十、四十丸。及服散者,少則刀圭錢五匕,多則方寸而已。豈服湯特多,煮散、丸散則少乎?是知世人既不知斤、兩、升、合之制,又不知湯液、煮散之法。今從舊例,率定以藥二十古兩,水一小斗,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鞬,分三服。自餘利湯欲少水而多取數,補湯欲多水而少取數,各依方下別法。
⊙凡古經方用藥,所有熬煉節度皆腳註之。今方則不然,撮合諸家之法而為合和一篇,更不於方下各註。各註則徒煩而不備,集出則詳審而不煩。凡合和者,於第一卷檢之。常用烏頭,止言炮裂,此物大毒,難循舊制,當依治歷節防己湯云: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特宜慎之。又桂本畏火,所不可近,若婦人妊娠,又慮動胎,當依惡阻篇茯苓丸方云:妊娠忌桂,故熬而用之。又方中用大黃者,當依治癰疽地黃丸云: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乾用之。
⊙凡諸方用藥,多出《神農本經》。但古今不同,詳略或異,施於達者,不假縷陳,與眾共之,事須詮詔。古文從簡,則茱萸渾於山、吳,門冬隱於天、麥,椒不判於秦、蜀,荊罔分於牡、蔓。今則檢從本草,各以一二而詳之。又近世用藥,相承其謬,若不辨正,為損滋多。求真朱者,罕知朱砂之為末,多以水銀朱充用;擇通草者,鮮知木通之別號,皆以通脫木為名;以杜蘅而當細辛,用黃蓍而得苜蓿;白蒺藜、蒺藜之偽,以刺者為良;青木香、木香之佳,以土者為惡;桂心蓋取其枝中之肉,狗脊何尚乎金色之毛;山梔子、梔子本為一物,訶黎勒、訶子原無二條;檳榔、大腹,古昔用之無別;枳實、枳殼,後世曲生異端;蚱蟬以聲而命名,用啞者則顯知其謬;胡麻以國而為號,以烏者正得其真;天南星、虎掌名異而實同,茵陳蒿、茵陳名同而實異。斯實藥家之消息,為醫者可不留心?又如白朮一物,古書惟只言朮,近代醫家咸以朮為蒼朮,今則加以「白」字,庶乎臨用無惑矣。
⊙凡諸方中用藥,間復有不出本草舊經者,咸名醫垂記,或累世傳良,或博聞有驗,或自用得力,故孫氏不得而棄之,傳之方來,豈小補哉。
⊙凡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災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今之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物為藥也。其虻蟲、水蛭輩,市有先死者,可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又云用雞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無力。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別,何以示眾?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為劇病,嘗深跡其由。然口稱陰毒之名,意指少陰之證,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為治,豈不遠而,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自是三候,為治全別。古有方證,其說甚明,今而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咳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下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為人司命。加以古之經方言多雅奧,以痢為滯下,以蹶為腳氣,以淋為癃,以實為秘,以天行為傷寒,以白虎為歷節,以膈氣為膏肓,以喘嗽為咳逆,以強直為痙,以不語為.,以緩縱為痱,以怔忪為悸,以痰為飲,以黃為癉,諸如此類,可不討論,而況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溫疫,通曰傷寒;腹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為水氣。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帶下或以為勞疾,伏梁不辨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別白而言之。
⊙凡方後舊有禁忌法,或有或無,或詳或略,全無類例,今則集諸藥反、惡、畏、忌及諸雜忌為一篇,凡服餌者,於第一卷檢之。
⊙凡下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別說用酒、水、飲,則是可通用三物服也。
⊙凡諸方論,咸出前古諸家及唐代名醫,加減為用而各有效。今則遍尋諸家,有增損不同者,各顯注於方下,庶後人用之,左右逢其源也。
⊙凡諸卷有一篇治數病者,今則各以類次,仍於卷首目下,注云「某病附」焉。
⊙凡諸方與篇題各不相符者,卒急之際,難於尋檢,今則改其詮次,庶幾歷然易曉。
⊙凡諸方有一方數篇重出,主治不殊者,則去之;各有治療者,則云方見某卷某篇。
⊙凡諸篇類例之體,則論居首,脈次之,大方在前,單方次之,針灸法處末焉。緩急檢之,繁而不雜也。
⊙婦人卷中有虛損一篇、補益一篇,事涉相類,詳而察之,亦自有條。諸丸大方,皆在補益;諸湯與煎,盡屬虛損。又頭面篇中,備載風眩之治;小腸腑卷,重出風眩一門,求之類例,不當復出,蓋前篇雜疏諸家之法,廣記而備言之;後篇特記徐嗣伯十方,欲後人知所適從耳。
⊙凡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治,所以別立方也。若是四時節氣為病,虛實冷熱為患者,故與丈夫同也。其雜病與丈夫同者,散在諸卷。
⊙凡小兒之病,與大人不殊,惟用藥有多少為異。其驚癇、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為一卷,自餘下利等方,並散在諸篇中,可披而得也。
⊙凡針灸孔穴,已具明堂篇中,其逐篇諸穴,多有不與明堂同者,及明堂中所無者,亦廣記當時所傳得效者耳,故不必盡同舊經也。
⊙凡諸卷中用字,文多假借,如乾字作于、屎字作矢、銳字作兌,其類非一,今則各仍舊文,更不普加改定,亦從古之意也。
⊙凡諸方論,今各檢見所從來及所流派,比欲各加題別,竊為非醫家之急,今但按文校定,其諸書之名,則隱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
《備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萬物淳樸,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湣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製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
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冷癒者。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癒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
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詭詐,倚傍聖教而為欺紿,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策,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深乖聖賢之本意。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採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
嗚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然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戇若遊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棄若是,夫何榮勢之云哉?此之謂也。
目錄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判登聞
檢院上護軍賜緋魚袋臣林億等校正
《備急千金要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序
新校《備急千金要方》例
《備急千金要方》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 序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 婦人方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三 婦人方中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四 婦人方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五 少小嬰孺方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六 七竅病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七 風毒腳氣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 諸風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九 傷寒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 傷寒下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一 肝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 膽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 心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四 小腸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五 脾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六 胃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七 肺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腸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 腎臟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 膀胱腑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 消渴 淋閉 尿血 水腫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二 疔腫癰疽
《備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三 痔漏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四 解毒並雜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五 備急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六 食治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 養性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八 平脈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 針灸上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三十 針灸下
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後序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