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美味叫志氣:八個手做者與小農的真食革命 | 拾書所

有種美味叫志氣:八個手做者與小農的真食革命

$ 297 元 原價 330
每一種令人感動的滋味背後,都有一段精采人生的無悔堅持
一塊豆腐、一粒饅頭、一罐果醬、一盒優格、一杯豆漿、一片餅乾……
都是手做者經過一路奮鬥與起落,開拓與挫折,
在不友善政策底下掙扎、還堅持不退;在商業陷阱裡失足、還爬起再戰;
以無比的熱情和決心所成就的真誠加工品。
所要努力保存與呈現的,就是最自然的美好滋味,
以及愛護土地、友善農作的心意。

淑慧為了圓自小的農夫夢,從城市走入鄉間,投入有機紅棗的栽種,並製作手工鹽滷豆腐,因而牽起一段台灣黃豆復育的姻緣。

逸萍和思廣因為一片被蟲咬玫瑰葉,得知得用上十幾種農藥,驚嚇之餘,誓言「絕不施藥」,全心鑽研無毒的可食用玫瑰。

老五用柴火蒸燒饅頭,陣陣炊煙裡,有機社區改造的夢想也悄悄燃燒著。

馬修的優格,讓梅樹、草莓園、百香果的小農們有了堅實後盾,帶動另一種友善農耕的「螢火蟲效應」。

千慧因為女兒罹癌,柯亞因為自己的病,深刻體會「吃真正的食物才能回應身體真正的需求」,寄情於青醬、果醬的開發。

碧鶴有獨到的美學品味和創意,把食物和料理當成精品設計,但保留台灣的草根性,期許能為飲食文化尋根。

靖楦透過小小的手做餅乾,串連起國際公平交易的平台。

他們不約而同在這塊土地許下的一個心願,也是對生活的反思──希望在人與土地間,圓滿一條良心繫成的食物鏈。

如果,你曾從空中看過台灣,了解山川地貌的美麗與哀愁。或許,你也可以從土地看看台灣,體驗台灣強韌的生命力與鮮活的創作力。

名人推薦
食物,是由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是上天賜給人們孕育生命的禮物,只有崇敬土地、良心耕種底下結出的果實,才能製作出真正讓人安心、放心的食物。尊重秉持著這樣理念及實作的耕作者或手造者、提供他們友善的條件和空間,才能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們,確保享受潔淨而安全的食物。
       ──林口長庚醫院已故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夫人、護理師 譚敦慈

書中主角們都不是耳熟能詳的大人物,再平凡不過。是一股使命感、一股熱情,以及一股堅定不移的決心,成就了不平凡的志業,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之際,這股清流更彰顯出人性的價值。
──棉花田生機園地董事長 路孔明

本書介紹許多堅持在地原味精神的手做料理人,以及從土地上提供最佳原料的硬頸農夫與生產者,讓我們重拾信心,知道這片土地上依舊有人懷抱夢想,相信食物真正的力量。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我在台北做農學市集後,常被打槍,以前都用似是而非的觀念,也因次受過幾次震撼教育。由此可見,觀念的開闊,是農業走下去的另外一條路徑。畢竟,理想與熱情,需要靠能力去實踐。        ──248農學市集發起人 楊儒門

【自序】
繁華,開在手做吃食裡

近年掀起一股青年或知識份子下鄉務農、開展美食手做的風氣,財經雜誌解讀是在經濟崩解的環境裡找出口;生活雜誌則喻為一波復古懷舊的浪潮。其實,更是一種懸崖勒馬的覺醒,向被傷害得千瘡百孔的土地、向被拆解得支離破碎的身體與靈魂懺悔,巔覆以收入、職務評比成就的量尺。
  是的,這是一場革命。由自身而至環境、由生存至生活、由小確幸至大信仰。
這本書源起一趟意外的旅程,旅程中遇見的食品手做者,一層又一層打開我對人、對食物、對土地互動的視野與思想。
  二○一一年秋天,離開工作近二十年的媒體職場,走出安穩的舒適圈,關掉電腦,踏上許多過去未曾到達的角落,中年女子的火車環島,沒有瘋狂的念頭、沒有沸騰的熱血,只想靜心看看在自己生活圈和新聞事件以外的世界。
  落腳台中時,遇見本書裡〈以黑暗之光寫就的甜點詩〉主角柯亞,同為轉業人,有種天涯相逢的微妙呼應。長年職業訓練,「披露」所見所聞已內化成一種反射行為,隨即在雜誌撰寫手做業者的故事。
  經過近兩年的反芻,滋味愈嚼愈複雜,先在舌尖裡舔到甘甜,是書裡八個故事主角們手做美食的心意,那些對耕種者致敬、對消費者的誠意、對食物製作的創意。
  像是苗栗公館的穿龍豆腐坊,帶動本土黃豆的復育;像是台南馬修優格,擴大無毒草莓、梅樹栽種空間;像是南投冒煙饅頭讓一片有機菜園生氣盎然。也像是企圖記錄與留存在地飲食生活史的碧鶴;像是懷著母親守護孩子使命而製作素樸純美醬料與餅乾的Vicky和Anita。
  兩年多來,觀看著故事主角一路奮鬥與起落,開拓與挫折,在不友善政策底下掙扎、還堅持不退;在商業陷阱裡失足、還爬起再戰;在同伴離去後、還死守理念,舌根裡,開始湧起了點苦味。
  今年開春,便傳來讓人揪心的訊息,為了種植無毒的食用玫瑰刷卡借款投資、成就吳寶春世界冠軍麵包裡一味芬芳的逸萍與思廣,去年才暫時度過縣府爭地供工廠開發的危機,這回還是沒躲掉遭地主賣地、「拆遷」玫瑰園的命運,「我們不會放棄的,算他們倒楣,遇到了我們這樣的瘋子!」逸萍的剽悍更引人心疼。
四季耕讀的慧芸和慶豪由城巿移居鄉間,到處找耕地時,某地方政府農業局人員,獲悉這對天真男女跟隨政府「漂鳥計畫」下鄉務農,冷冷丟下一句:「又有兩隻傻鳥來了!」讓他們啼笑皆非。務農近四年,心得是:「種田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事。」說得心酸。
  是的,這是一場革命。是與自身毅力、耐力作戰,與經濟分配、公平正義的抗爭。沒有苦中作樂的能量,無以支撐。
這才驚覺,二○一一年那回的遇見,不是與另一個世界的交會,而是和一個時代的碰撞。
  這個時代千風在世界各處吹動著。聯合國將二○一四年訂為「國際家庭農業年」,不僅希望各國在政策中關照長期受到忽略的家庭式生產的小農,更彰顯這些小農保存在地化的產品、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保障微小家庭農業的空間,透過小型手做業者的加工創作,開發各種可能性、讓吃食除了提供基本的熱能、更成為生活的光源,如此遍地開花,而能成就繁華的世界。
  這本書若有什麼企圖傳達的意念,便是透過書裡八個故事鏈,傳遞一味食物背後反映的時代價值:我們憑什麼吃好的?除了實際以消費力支持經由良好的種植與製作而成的食品,在相關政策面的關注、參與及選擇,才真能確保這片土地,一直結出美味的果實。
  風起了,感謝所有已在路上的革命份子。

楊惠君
寫於2014暴雨傾洩的小滿之日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