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將中國百年的近代史用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包括三分之一第一次披露的照片,編輯成冊,期望能幫助歷史學家、讀者直觀地認識、思考從鴉片戰爭到軍閥混戰動盪巨變的這段歷史,認識其間的辛亥革命這一開創性事件。
1911 年的武昌起義是加速清王朝覆滅的關鍵,促成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建立,這一歷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是必然,還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為等
保皇派,梁啓超等立憲派,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凱這類軍閥,嚴復、蔡元培之類的教育家等,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功過如何認識?這些問題不斷在海內外學者中引發睿智而激烈的辯論。各地學者對辛亥革命遺產也有不盡相同的解釋。拋開派別的分歧,所有中國人都將那段動盪歲月視為「百年憂慮」或「百年屈辱」, 其中蘊含的情感至今縈繞在人們心頭。
作者通過歷時一年對全球範圍內公共展館和私人藏品的梳理匯編,用真實的影像重現近一個世紀的「集體記憶」,這些歷史的印記可以幫助認識現代的中國。
曾協助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為中美關係鋪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寫道:即使最具開放思想的中國國際主義者都認為,中國過去遭受的不公正對待決定了中國如何參與世界事務、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本書通過所蒐集的影像,為今天與未來的讀者塑造1850—1928 年間中國日常生活、歷史事件與社會巨變的視覺敘事。它提供了一個歷史背景,在這裏,人們可以反思過去,展望未來。
1911 年的武昌起義是加速清王朝覆滅的關鍵,促成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建立,這一歷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是必然,還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為等
保皇派,梁啓超等立憲派,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凱這類軍閥,嚴復、蔡元培之類的教育家等,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功過如何認識?這些問題不斷在海內外學者中引發睿智而激烈的辯論。各地學者對辛亥革命遺產也有不盡相同的解釋。拋開派別的分歧,所有中國人都將那段動盪歲月視為「百年憂慮」或「百年屈辱」, 其中蘊含的情感至今縈繞在人們心頭。
作者通過歷時一年對全球範圍內公共展館和私人藏品的梳理匯編,用真實的影像重現近一個世紀的「集體記憶」,這些歷史的印記可以幫助認識現代的中國。
曾協助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為中美關係鋪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寫道:即使最具開放思想的中國國際主義者都認為,中國過去遭受的不公正對待決定了中國如何參與世界事務、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本書通過所蒐集的影像,為今天與未來的讀者塑造1850—1928 年間中國日常生活、歷史事件與社會巨變的視覺敘事。它提供了一個歷史背景,在這裏,人們可以反思過去,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