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名為《二十世紀前世界茶葉的沿革與演遞》(The TeaDevelopment before 20th Century),旨在探討世界茶葉之緣起及其實質演遞內涵,計分為十六篇,謹就其內容及要義,摘述如
次:
(1)、 簡述茶樹在植物分類學上之歸屬,茶葉之緣起及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節之內容
要義,令吾人明瞭早在西曆780年代(唐朝、德宗,780∼804年間),便有一位茶葉學
者,彙整一部茶葉經典,供後人傳閱,其貢獻至偉。
(2)、 針對世界茶葉栽培、產製、品質歸類、評審準則等,妥予介紹,用以瞭解世界主要產
茶國家之生產狀況;同時,探討各國茶葉貿易之實質銷售、消費等產銷情形,有一較
為完整之體認。
(3)、 闡釋日本千年來之「茶道」哲理,及其對日本社會之影響;進而簡介茶葉化學檢測之
重要性,並明示適度飲茶對人類身心健康之益處,它成為現代社會良好飲料之要義及
價值。
本書於現地查訪、拜訪茶葉界仕紳暨文獻資料蒐集過程,先後承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茶作課研究員兼課長邱垂豐;魚池分場茶作股長蕭建興、梁煌義、簡靖華;臺東分場長吳聲舜、南投縣鹿谷鄉農會推廣股長林献堂、前土地銀行鶴岡茶場楊場長鈴聲、副場長王紹章;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課長韓紹華、阿里山風管處課長馬紀維、達邦管理站主任黃忠誠,花蓮森田造景社藝術館陳董事長森田耆宿暨族親、晚輩俊秀李耀騰、劉献德、林茂擇、黃平泰、陳平英等提供高級茶旗、茶茱、茶葉相關書冊、茶園照片電子檔等相關資訊,謹依序羅列如次:
(1)、 臺灣紅茶發展史,邱垂豐、楊盛勳合撰,2011年。
(2)、 茶鄉紀行—南投縣魚池鄉公所發行,2011年。
(3)、 魚池紅茶紀行—南投縣魚池鄉公所發行,2012年。
(4)、 鶴岡紅茶風華再現史記—聖輪法師撰(俗名楊贊儒),2008年。
(5)、 茶禪生活—聖輪法師撰,2008年。
(6)、 新世紀的佛茶文化—心靈茶禪道,聖輪法師撰,2007年。
(7)、 鹿谷鄉志—茶葉志,鹿谷鄉農會發行,林献堂主纂,2010年7月修訂版。
(8)、 從臺茶發展史看烏龍茶未來的展望,吳聲舜撰,2014年。
(9)、 臺灣新興特色茶—紅烏龍介紹,吳聲舜撰,2014年。
(10)、用心定位臺灣茶,為千萬茶人謀幸福,吳聲舜撰,2013年。
(11)、從茶葉發展史看臺茶發展的背景與軌跡,吳聲舜撰,2013年。
(12)、嘉義縣梅山鄉瑞峰村、太平村、竹崎鄉隙頂山,臺東縣鹿野鄉鹿野高臺等茶園優美景
觀照片電子檔,由馬紀維、黃忠誠、吳聲舜、黃平泰、陳平英等五位仁君提供,
2014年5月吉日。
(13)、南投縣鹿谷鄉凍頂烏龍茶區景觀照片電子檔,由林献堂、劉献德、林茂擇提供,2014
年5月吉日。
2014年元月6日(星期日),筆者偕同觀光局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韓課長紹華,從瑞穗驅車直駛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北二路「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辦公處,拜訪分場長吳聲舜先
生。雖為初次見面,卻見其相貌堂堂,言談之間展現誠懇待人之氣質,令人心喜。猶如王維(唐朝、河北祁縣人,701∼761年)所撰《早朝詩》云:「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梁武帝,502∼549年,建五鳳樓,去地百丈,高入天空,有五鳳翹翼,因以紀瑞;五鳳—赤者為鳳、黃者為鵷雛、青者為鸞、紫者為鸞鷟、白者為鵠),旋即應允鼎力相助,令筆者銘肌鏤骨,謹列舉數則如次:
(1)、 極力推薦美國威廉‧烏克斯(William H. Ukers )所著《茶葉全書》(All About Tea )譯本,經筆者深識長慮研閱,然因文詞,深微奧妙,難以盡曉,不易解疑,復多次查考相關大辭典、辭海、網路資訊等彌縫其闕(有疑則闕之,以待知者解之,不敢穿鑿),方能暢明其論述之要旨。
(2)、本書名《二十世紀前世界茶葉的沿革與演遞》,亦是吳分場長聲舜之智慧結晶而定名,
符合《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令人感激。
(3)、 協助尋覓「獻身茶葉發展之傑出仕紳」相關參考文獻,諸如劉銘傳、李春生、羅勃特‧史文浩(RobertSwinhoe )、約翰‧杜德(John Dodd )等,四位仕紳資料,以利整合。
本書於撰述文章中,如有引用《茶葉全書》(All About Tea )之內涵者,均於各章節結尾處,註明參考頁碼,以利查考,並謹申對原作者、譯者及出版社,敬表謝忱。又於撰述、電腦排版及謄打作業過程中,獲得東豪印刷事業有限公司陳董事長運堯、李經理偲豪、臺北市內湖區宋慧珍女士及神鷹實業有限公司羅玉英女士等鼎力協助。復於付梓之際,第三度蒙旺文社李董事長鍚敏先生,惠允書中第359至382頁,計二十四張,得以運用《牛津當代大辭典》彩色圖檔,賦具德厚流光之功;復蒙隱居南投縣埔里小城的摯友徐清河君斧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陳場長右人博士(臺大園藝學系專任教授)訂正、惠賜序文,暨澎湖傑出書法家莊素貞女士,本諸殫誠竭慮之毅力,惠賜序文及封面書名題字,由於前述諸君之誠摯,肯作一臂之助,是真古道而兼謙德者,始得順利成書,厚德載福,謹申謝銘誌。筆者浮生七十有八,年老衰,自愧才疏學淺,然本於生命不虛擲之哲理,愛護臺灣本土之情懷,以野人獻芹(野人食山芹菜,深覺其味香美,欲獻贈於至尊,聊表區區心意,未必令笑逐顏開),編撰此書,倘書中有遺漏、措辭欠妥,懇請海內外方家及讀書諸君,能海涵並斧正,是所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