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預防除濕熱 | 拾書所

百病預防除濕熱

$ 288 元 原價 320

京城四大名醫傳人,從醫30多年的臨床驗證,
從自我辨症開始,不針不藥,由飲食作息根除體內濕熱。
5招自我檢測+46道神效食療+20個簡易功法
全面排除體內濕熱,拆除健康的未爆彈

濕熱是百病之源,更是台灣人的通病。台灣氣候高溫多濕,中醫臨床上見到的病,幾乎都與濕熱有關:濕熱鬱結成瘀,結於腦竅則為腦中風、阻於心竅則為冠心病、凝在氣血則為癌腫;積在關節為痠痛,積在皮下則為肥胖水腫。許多人舊疾反覆、新病驟起難治,都與體內濕熱有關。

■醫經說:濕熱相火為病最多、害人最廣。因此,中醫治病以除濕熱為第一要務。
濕熱是百病之源,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小病不斷,大病伺機而起。擒賊擒王,除濕熱,就是斷根源,不只治百病,也是預防大病的基礎功。位處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加上四周環海的地理環境,長年天氣潮濕悶熱,濕熱外邪不僅容易入侵,也容易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等秋冬一來,寒涼的天氣就像圍堵在身體外面的一道牆,體內濕熱更難發散出去,濕熱悶在體內,久了就會引發大病。
中醫把人體的濕熱視為一切重病之源,也看成是身體保健防毒害的「顯影劑」,透過一些小病症提醒你防微杜漸,徹底去除濕熱源頭,不管是健養脾胃、援助三焦,或是調養心肺肝膽、大小腸、腎臟、膀胱,只要能顧好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抑制濕熱侵襲,就能主動做好防治大病的養護工作。否則一旦濕熱濁重就會妨礙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體內的「氣無法運行」就會演變成病氣,竄流到身體的虛弱部位而發病。因此,只要身體一出現濕熱的外顯症狀,就要立即排除濕熱,以防小病變大病。
祛除濕熱一向是中醫的重頭戲,很多久治不癒的箇疾頑疾幾乎都與濕熱糾纏不清,小至口乾口苦、口臭、掉髮、肥胖、問題皮膚,大至肝膽功能失常、高血脂高血壓,出毛病的根源都跟濕熱有關。本書針對每一種濕熱外顯症狀,首先讓你能自我初步診斷,再針對每一種不同的濕熱源頭,提供一個最簡單、有效且貼合實際的養生防治方法,從飲食、經絡、功法下手,內外兼治,輕鬆抵制濕熱,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你有這些困擾嗎?小心濕熱正在你的體內鬼崇蠢動,趁虛而入
□臉部或鼻子有油膩感或油亮發光?□臉上容易長粉刺、青春痘?
□身上時常發癢難耐?□皮膚有長小肉疣?
□舌色鮮紅或絳紅色?□舌苔黃或舌苔厚膩
□呼氣濕熱且有口臭?□感到口苦或嘴裡有異味?
□食欲下降,經常口渴噁心?□眼白發黃,上下眼皮浮腫且眼屎多?
□大便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大便黏滯、有解不乾淨的感覺?
□小便時尿道有灼熱感?□頻尿、尿少且顏色深?
□性格急躁易怒?□心煩懈怠、身重困倦?
□男性陰囊潮濕,女性白帶增多?□喜歡吃高熱量食物?
□嗜吃煎炸燒烤食物?□有菸酒習慣?□作息不正常,經常熬夜?

■順應四季養生,除濕熱也要看季節
《黃帝內經》提到養生之道,必須師法自然、順應四時。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養身體就要跟隨大自然與時俱進,針對四季不同的節候特性來調整除濕熱的方法,春天要養肝防風、夏天要養脾除濕、秋天要養肺防燥、冬天要養胃藏經。比如說,夏天悶熱多雨,飲食要清淡,養生側重於健脾、消暑及化濕降溫;秋天燥氣主令,所以養生側重在養肺、清補、化熱潤燥。
■46個食療法+20種健身操,治病防病一次到位
尋常食物也能立大功,健脾除濕熱的紅豆薏仁粥、專治水腫肥胖型的荷葉除濕茶、提振精氣神的加味薄荷茶、治濕熱哮喘的加味百合湯、補血養肝的韭菜炒豬肝,還有除邪排腸毒的五穀豆漿等等,應用日常生活唾手可得的食材,就能變身成養身絕妙大補帖。此外,每天花個幾分鐘,依個人需要分區調理身體機能,透過外功及經絡按摩來調整五臟六腑,包括嘻字功、呵字功、噓字功、胸腹按摩操等,都能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防止濕熱上身帶來健康危害。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