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 拾書所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

$ 269 元 原價 340
既然說螞蟻是忙碌的工人,為什麼還能每逢野餐必不缺席?
--瑪麗.杜絲勒,奧斯卡金獎影后

我們寫作此書,因為我們忙到非寫不可。
森迪爾對著埃爾達發牢騷。他的待做事項已經塞爆了時間表。進度距離完成的期限
已經從「落後」階段發展到「極端嚴重落後」。會議不得不順勢重擬時程。電子郵箱裡該注意的訊息已多到滿出來。他可以想像媽媽老是接不到他電話的受傷表情。他的汽車行照已經過期。而且情況越變越糟。半年前擬定的國外研討會在當時似乎是個好主意,但如今看來卻未必。進度落後已經成了惡性循環。補登記汽車行照讓待做事項又多了一件。一個計劃案因為電子郵件延遲回覆而多走冤枉路;讓它重回正軌意味著更多的工作。生命中延遲未完成的事件堆積如山,已陷入崩塌的危機。
花時間哀嘆時間不夠,埃爾達已看出這其中的諷刺意味。但森迪爾似未完全領會,不為所動地描述他的脫身計劃。首先他決心力挽狂瀾。舊的承諾必須要履行,新承諾則可設法避免。他要對每個新的提案說不。對於舊的方案,他要確實進行以避免更進一步的延誤。到頭來,這個緊縮措施必將顯現成效。待做事項會縮小到可控管的程度。唯有到那個時候他才會再考慮新的案子。而且他的再出發也必然會更加謹慎。說「好」的情況會變少,而且事先會經過深思熟慮。這件事做起來不容易,卻是非做不可。
擬定計劃讓人感覺愉快。這是必然的。伏爾泰老早就說過:「幻覺乃至高之歡樂也。」
一個星期之後,森迪爾又打電話過來:兩個同事正準備出一本書討論低收入美國人的生活情況。他說:「這實在是個好機會,我們應該可以寫一章。」他的聲音,根據埃爾達的回想,完全聽不出有諷刺的意思。
不出預期,這一章「好到不應該放棄」,所以我們決定寫了。同樣不出所料,這又是一個錯誤,我們寫得匆匆忙忙而且進度延遲。不過沒有預期到的是,它是個有價值的錯誤,導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連結,最終出現這本書。底下是關於那一章我們背景筆記的摘要。
在克利夫蘭擔任行政經理的紹恩,一直苦於入不敷出。他有一堆遲繳的賬單。他的信用卡已經刷爆。花錢的速度快如流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要過的日子總比他的錢還多。」某一天,他因為高估了自己戶頭裡的錢,而讓一張支票跳了票;他忘了有一筆二十二美元的開銷。每通電話都讓他神經緊張:會不會又是另一個債主打來「問候」他?缺錢也影響了他的私人生活。有時吃飯,他付的錢比理當均攤的數額還少。雖然他的朋友能理解,但是感覺卻不大好。
而且情況沒有好轉的跡象。他原先貸款買了一台藍光錄放影機,前六個月無需繳款。
但這已經是五個月前的事。下個月他要怎樣支付這筆額外的賬單?他原本就需要拿越來越多的錢,去支付舊的債務。跳票的支票要付大筆的罰款。遲付的賬單代表更多滯納的罰款。他的財務狀況一團糟。他陷在債務的池子裡,已經落在深水區而且快浮不起來了。
和許多有類似狀況的人一樣,紹恩在財務上聽取了多方的意見,大家的建議非常相似。
不要越陷越深。別再借錢了。把你的花費降到最低。有些開支刪除掉也許不容易,但你還是要試著想辦法。儘快把舊債償清。等到沒有新債,你的開支會變得較容易管控。在這之後,仍要隨時警覺不要重蹈覆轍。要學會聰明花錢和借錢。要避免負擔不起的奢侈品。如果真的非借錢不可,要先想清楚把錢還清的代價。
對紹恩來說,這些建議的理論作用遠大於實際價值。抗拒誘惑不容易。抗拒所有的誘惑更是困難。有件他想了很久的真皮外套正在特價標售。隨著女兒生日逼近,省掉生日禮物的念頭越來越顯得不合情理。有太多的方法可以讓他花錢超出原先的計劃。紹恩最後又跌入債務的水潭裡。
我們很快發現森迪爾和紹恩兩人行為的相似之處。沒來得及在最後期限完成的工作就和過期遲繳的賬單一樣。重複約定的會議〈多花費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時間〉很像逾期付款的支票〈償付原本就不曾擁有的錢〉。你越是忙碌,你就更需要跟別人說「不」。你越是債務累累,你就越需要不去買東西。脫離困境的計劃聽起來很合理,但是卻很難落實。它需要持續的戒慎警覺--去決定哪些該去買或答應去做。一旦警覺心動搖--即使只是時間或金錢上最微小的誘惑--你就會陷得越深。紹恩最後被困在高築的債台裡。森迪爾最後則困在堆積如山的工作計劃中。
這種相似性讓人吃驚,畢竟兩邊的狀況很不一樣。我們通常認為時間管理和金錢管理是不同的問題。它們導致的後果也不同:不良的時間管理讓自己丟臉,或者導致工作表現不佳;不良的金錢管理則可能是更多的罰款或是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它們文化上的指涉意涵也不同:進度落後錯過完成期限對一個忙碌的專業人員代表的意義,跟進度落後錯過繳付欠款期限對一個城市低收入的工作者的意義完全不同。他們環境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甚至激發他們的動機也不同。不過,雖然有這些不同,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卻是極度相似。
森迪爾和紹恩確實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感受到匱乏帶來的效應。這裡的匱乏,我們指的是擁有的比你感覺所需的還要少。
森迪爾覺得自己被時間追著跑;他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做完必須做的事。紹恩覺得手頭拮据,錢不夠付清賬單。這種共同性能來否解釋他們的行為?
有沒有可能匱乏這件事,導致森迪爾和紹恩兩人類似的行為模式?
發掘出匱乏的共通邏輯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匱乏這個概念的應用範圍,遠超出這些個人的事件。舉例來說,失業的問題,也是一種財務上的匱乏。失去工作讓家庭預算頓時緊繃--沒有足夠的錢來負擔房貸、汽車貸款和每日的開銷。與社會的疏離感日益嚴重的問題--「單獨打保齡球」〈譯註: Bowling Alone是美國學者Robert D. Putnam在二○○○年出版的書名,內容主要在討論美國人對公眾參與的事務日益疏離的趨勢,及其對民主制度的影響。〉--是缺乏社會聯繫的人們在社交上的匱乏。
也許和你直覺反應不同,肥胖症也是一種匱乏。遵行某種節食方法,代表你必須面對吃得比你過去習慣的還要少--這是卡路里的緊縮控制,也是卡路里的匱乏。全球貧窮問題--全球有大量人口每日可支配開銷只有一到兩美元的不幸事實--則是另一種財務上的匱乏。貧窮問題不像失業問題造成突然的、可能也是一時的手頭拮据,它意味著開銷預算持續性的吃緊。
匱乏不僅把森迪爾和紹恩的問題連結在一起,它也形成了諸多社會問題的基調。這些問題發生在不同文化、經濟條件和政治體制裡,但是匱乏卻是它們的共同點。匱乏的背後,是否有一個共同的邏輯,運作於各種不同的背景環境中?
我們必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忙到非回答不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