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是「假裝專家」、「想像力大師」嗎?
「你說我演」「自說自話」「角色互換」遊戲中,帶著濃濃的「戲」味,
需要的,就是一種假扮、創造、說演的能力,
唯有孩子能扮演這樣的想像大師,自在快樂地遊戲!
本書帶你以深層眼光認識孩子的「遊戲」,
在「玩」的經驗中,獲得重要的學習和啟發,
也探看孩子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多元能力培養】
‧認識情緒×創意思考×語言力×情緒表達力 ×人際關係力×學習認知×解決問題能力
‧訓練觀察力×想像力×思辨力×感知力×專注力×美感力×創造力×肌肉協調性
※適用九年一貫「人文與藝術領域」課綱※
當孩子對著玩偶自顧自地「說演」故事;呼朋引伴「發明」想都沒想過的遊戲;或乾脆來一段「角色扮演」、「角色互換」,假扮、模仿遊戲已悄悄在生活中展開。本書引導父母從日常遊戲中,加入一些戲劇的想像,更了解孩子,也陪孩子玩得更盡興、更有啟發!
◆模仿、扮演很有「戲」,玩出多種潛能
「扮家家酒」幾乎是人人童年共有的記憶,採幾片小花小草切切拌拌,三兩下就煮出一桌好菜;一條舊被單往肩上一甩,迎風追逐跑跳,想像自己是旋風小飛俠……童年就該這樣盡情地玩;在「玩」之中,想像力全開,創意和靈感源源不絕。
在那個資源有限的年代,每個孩子都使出渾身解數,將玩的精神發揮到無限。而今,3C產品吸引住孩童的目光,五花八門的精細玩具取代了創意,如何陪孩子玩,玩出啟發性?本書帶你認識「戲劇教育」,由兩位教學與實務經驗豐富的老師,引導父母重拾童心,當孩子的玩伴,玩出遊戲背後的潛能和價值。
發源於英國的戲劇教育,已成為台灣中小學表演藝術課綱之一,提倡以「玩」的方式,讓孩子運用聲音、表情、肢體,甚至在靜默、思考中,創造劇情、即興演出、講述故事……從而學習認知、傳遞情感、拓展感官經驗,提升語言力、想像力……激發無限潛能。
本書顛覆「玩」及「戲劇」的刻板印象,帶領父母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遊戲,以全新眼光認識生活中的「戲劇」。
◆20種戲劇活動,任何時刻都可進行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維薇安‧嘉辛‧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稱孩童為「假裝專家」。孩子在遊戲世界裡,可以創造一切!一本童書就能搬演一個精采的故事;一份不為人知的心事,透過傾訴與演出,同時達到情感抒發和療癒……孩童世界裡的擬真對話、假扮遊戲,無疑就是一種「生活戲劇」,天天在進行著。
本書介紹20種平易近人的戲劇活動,親子在家簡單取材即可進行。讓孩子組成動物音樂合唱團,學習聲音的探索;玩「很真」的扮家家酒,延展親子對話;「藉球傳情」,用一顆材質輕盈的充氣刺蝟球,玩「你丟我接」遊戲,一場無聲卻充滿情緒的對話,在空氣與球之間流動。
此外,可玩扮鬼臉遊戲,讓臉頰先暖身一下,再來玩臉部表情遊戲;或讓肢體定格、進而動起來,訓練孩子的肌肉協調性及知覺整合能力;親子共讀一本童書,運用角色入戲,開啟故事外的親密對話……遊戲如此簡單,在任何時刻都可進行。
◆戲劇工作者經驗談,遊戲中學習成長
為深入探討戲劇遊戲與親子關係,本書特別訪談6個戲劇工作者,分享親身投入戲劇活動的經驗,透過書中多個實際案例,延展戲劇教育精神,「戲劇」成了自我探索的媒介,不僅讓孩子更了解自己,也搭起親子間理解、親近彼此的橋梁。印證玩戲之中的學習和成長。
◆帶孩子看兒童劇,開啟視野和感官經驗
除了在家引導孩子玩,另鼓勵父母帶孩子觀賞兒童劇,進入「故事成真」的奇幻世界。兒童劇是貼近孩子純真心思所設計的戲劇,讓孩子臨場感受戲劇的情節、氣氛及歡樂,可以得到更真實的感動和啟發。
書末另延伸探討兒童劇的內涵、帶孩子看戲的正確心態、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劇目等,並精選30齣表演風格特殊的英國兒童劇作介紹,藉此打開孩子的感官經驗與人文藝術視野。
【本書特色】
1.從事戲劇教學老師現身說法:兩位作者皆是戲劇教育博士,結合自身成長及專業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帶孩子「玩」?玩些什麼?在戲劇扮演中,學習和收穫各是什麼?
2.以更深層眼光看待孩子的遊戲世界:引導父母陪伴孩子玩,激發潛能,也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親子雙方藉由「戲劇」活動,達到情感療癒,彼此心靈更緊密。
3.探討「生活戲劇」內涵:陪孩子玩遊戲,大人自己要先玩起來!20種平易近人的戲劇活動,都是作者實際與孩子互動過的遊戲,背後傳遞重要訊息,有許多值得學習、探討的價值。
★各界熱烈好評推薦!
王智弘 慈心華德福學校
王銘德(柯林鐵人) 宜蘭萬富國小校長
王婉容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宜學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李旻原 上海戲劇學院外聘專任教師、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暨藝術博士
李苑芳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呂毅新 影響‧新劇場團長╱藝術總監
何蕙萍 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 執行總監
幸佳慧 親子童書作家
林佩蓉 北市大幼教系主任
郎亞玲 頑石劇團的團長
洪碧霞 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容淑華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張麗華 資深藝文教師
張馨仁 金美附幼園長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袖 子 藝術文學創作者與推廣者
許國權(大鳥) 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 藝術總監
陳景聰 兒童文學作家
陳仁富 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彥如 環宇廣播電台童話夢想家節目主持人
楊世瑞 北一女中校長
趙自強 如果兒童劇團創辦人
鄭黛瓊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
劉本善 正聲廣播公司董事長
謝東寧 盜火劇團團長
謝鴻文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SHOW影劇團藝術總監
Professor Joe Winston 英國華威大學戲劇及劇場教育教授兼碩士課程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Chapter 1 快樂童年,從「玩」出發!
──遊戲,滋養孩子的全人教育
記得當時年紀小
發明遊戲,玩出美好童年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
在自由探險中開拓感官經驗
給孩子盡情Play的童年
童年一定要有伴
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自在玩耍,無價的學習
Chapter 2 重拾童心,當孩子的最佳玩伴
──角色扮演×模仿×假裝×想像遊戲
跟孩子一起玩戲劇
親子同「戲」,溫習童年時光
打從娘胎開始玩「戲」
先有想像,才有戲!
玩聲音,很有戲
說唱表達,語言的遊戲
家,戲說故事的舞台
說故事給孩子聽
聽孩子說故事
用身體說故事
爸媽一起來扮戲
Chapter 3 家庭小劇場──陪孩子來玩「戲」
──親密對話 × 創意思考 × 肢體表情練習
走進故事裡──繪本vs.戲劇遊戲
遊戲1 故事外的親密對話
遊戲2 角色入戲──引導式對話
遊戲3 動物合唱團──模仿動物聲音
遊戲4 繪聲繪影,觸動繪本世界
探索聲音&節奏律動──將音律轉成動能
遊戲5 聲音指揮家──探索聲音變化
遊戲6 節奏&律動,手舞足蹈 !
擬真&想像──進入角色中
遊戲7 玩很真的扮家家酒!
遊戲8 畫出自己的想像
肢體創作──練習另一種表達
遊戲9 動物冰棒──肢體定格動物篇
遊戲10 不動如林──非動物的肢體定格
遊戲11 肢體動起來──大樹!感受風的吹拂!
遊戲12 雕塑一個你!
遊戲13 肢體即興:「鏡像模仿」──你學我,我學你
表情遊戲──無聲的訊息
遊戲14 做鬼臉!臉的暖身活動
遊戲15 用臉說情緒──臉部表情遊戲
遊戲16 藉球傳情──球的遊戲
即興小劇場──自發性對話&想像力實踐
遊戲17 手套偶的運用
遊戲18 一塊布的即興創作
遊戲19 一塊布與兩人以上的即興創作
遊戲20 布&日常物件&手指偶的邂逅
Chapter 4 走入生命故事劇場──戲劇工作者經驗談
──你說故事我來演,生活處處有戲!
戲劇,分享生命故事 高伃貞──悅萃坊劇團負責人
自己跟自己玩的童年 巫素琪──巫婆戲劇教育工作室╱戲劇教育講師
童年聽故事,長大寫故事 呂毅新──「影響・新劇場」負責人╱藝術總監
用堅定的心,做對的事 武君怡──「南飛・嚼事一人一故事劇團」團長
玩具不多、玩法卻很多的童年 劉淑惠──台南市後甲國中表演藝術老師
讓人盡情忘我的表演藝術課 張幼玫──台北市立大直高中國中部表演藝術專任教師
Chapter 5 開啟想像力&視野,帶孩子去看戲!
──走向劇場,進入「故事成真」的奇幻世界
破解兒童劇八大迷思
迷思1 兒童劇一定歡樂淺白嗎?
迷思2 卡司大、時間長才是值回票價的兒童劇?
迷思3 都幾歲了,看兒童劇會不會太幼稚?
迷思4 兒童劇有深度嗎?不就是唱唱跳跳?
迷思5 沒有明確教育意味,就不是好的兒童劇?
迷思6 花錢看戲?看免錢的就好了!
迷思7 看戲?進電影院看電影較實在!
迷思8 小戲沒有大戲來得好看嗎?
兒童劇的魔力與魅力
東西方兒童劇現況
在西班牙國際偶戲節,初遇兒童劇魔力
初「試」兒童劇場,身歷「奇」境
讓孩子眼睛發亮的兒童劇
精緻兒童劇──從劇本到舞台設計皆有看頭!
親切、舒適、安全的看戲環境
創意行銷,免費節目DM帶著走
戲劇與劇場教育的整合式演出哲學
劇中劇,戲中戲──客制化專屬表演空間
Oily Cart兒童劇團──互動式劇場宛如遊樂園
劇場裡的經典(童話)故事
現代兒童繪本──兒童劇的新寵兒
Kneehigh劇團──大型鏡框式舞台劇場
【附錄篇】
30齣英國兒童劇精選
內文試閱:
走進故事裡──繪本vs.戲劇遊戲
繪本的魅力無人能擋!不少父母之所以成為繪本的忠實讀者,一開始都是為了幫家中的小寶貝選購適合閱讀的書籍,從此愛上童書裡的純真美善。
大多數人閱讀繪本的方式都是用眼睛看及用手翻、閱繪本,闔上書本的那一刻,彷彿也宣告繪本之旅已經結束了。但有沒有可能讓繪本的閱讀經驗不再只留於精美印刷的平面風景呢?「走進故事裡」的系列遊戲說明,將以兩本兒童繪本為例,分別探討日本作家村山桂子所著的《肥皂到哪裡去了……》,以及英國知名繪本作家茱莉亞‧唐納森(Julia Donaldson)所著的《小瓢蟲歷險記》(What the Ladybird Heard)。
筆者將分享自己如何運用《肥皂到哪裡去了……》的故事情節,用戲劇活動的方式邀請孩子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提供孩童生活教育與探索同理心的機會。《小瓢蟲歷險記》則邀請孩子將靜態的故事角色,一一轉變成一個個能動、能跳又能發出聲音的活要角;讓眼睛裡靜止的「畫」,化成用身體表現的「話」。
遊戲1 故事外的親密對話
★認識情緒、培養思辨能力及情緒表達力
與孩子共讀繪本時,可運用簡單的故事角色入戲,與孩子展開圖畫文字以外一段想像空間中的對話。對話的要訣是,必須清楚知道對話的核心為何?再從中延伸各種問題。這裡以繪本《肥皂到哪裡去了……》為例作說明。
【BOX】《肥皂到哪裡去了……》
故事主角是一隻烏鴉。烏鴉無意間在森林裡撿到一塊肥皂,生性大方又喜歡與朋友分享的牠,寫了「歡迎大家使用肥皂」的公告,於是森林裡的動物一一跑來借肥皂,結果肥皂在被大量使用後,漸漸變小、不見了。烏鴉又驚訝又傷心,因為牠不曉得肥皂會被用光光。後來,聰明的貓頭鷹跟烏鴉解釋了肥皂用久了本來就會融解後,烏鴉才破涕為笑。
◆投射角色,先同理再分析
《肥皂到哪裡去了……》故事的高潮是,烏鴉發現肥皂被用完時當下的反應,牠吃驚於「肥皂怎麼不見了!」 同時也有點生氣,覺得「我好心借肥皂給朋友,卻被弄到不見了!」但是牠心裡可能也覺得很彆扭,想著「借東西給朋友原本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怎麼最後會讓自己不開心呢?」
擬人化的動物世界有著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裡會出現的情感交流,以「分享」為主題的故事,更是兒童必經的社會化過程。繪本裡的烏鴉所經歷的心情三溫暖,是每個人成長的共同經驗,但年幼的孩子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表達感受,心智也還未成熟到可以理解為何心中產生那麼複雜的感受,透過戲劇活動的情境化投射角色方式,父母能與孩子展開深層對話,也就是「先同理,再分析」,幫助孩童釐清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思考因應的方法,讓繪本發揮更大的教育效益。
◆故事情境引導親子對話
這個故事情節提供產生對話的空間,讓陪玩者與孩子有機會探討 「分享」、「得與失」、「施與受」之間衍生出的種種情緒和感受。故事說到烏鴉因為肥皂被大家用完而感到難過時,可從原文的情境跳脫出來,與孩子們討論幾個問題:
Q1為什麼烏鴉很難過?
★引導孩子釐清烏鴉難過的主因。
Q2和朋友分享東西,原本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怎麼會變成傷心的事呢?
★將複雜情緒慢慢抽絲撥繭,開始進入理性分析的階段,讓孩子了解「傷心」的原因,不是因為「分享」這個行為造成的。「分享」這個動作能製造「快樂」,但之所以產生負面情緒,是源於「原本自己擁有的東西,出借他人,被弄不見了」。
Q3「如果早知道會變得很難過,是不是一開始就不應該出借肥皂呢?」
★以反思的方式,再次釐清「分享並非是傷心難過的來源」。用不同的角度切入,可協助孩子更理解事情本身與情緒產生的原因。
Q4分享東西是一件好事嗎?或如果分享是一件好事,那為什麼烏鴉會難過?
★透過故事角色與情節的討論,讓孩子慢慢了解生活中常會出現的生命課題──「分享」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因為分享而引起的人際之間特有的情感變化,乃至個人可能要面對的各種情緒與結果。
◆搭配道具,進入角色中對話
一般人大多覺得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不可能做這類深入的討論。其實孩子的邏輯思辨,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成熟;也唯有透過具情境的引導式討論,父母或陪玩者才有機會了解孩子思考事情的面向與成熟度。
這類故事情境引導式對話也適合使用簡易的道具,讓陪玩者成為故事角色,比方說:變成烏鴉的角色進入對話。這麼一來,所有提問不再是使用第三人稱的故事外討論方式,而是用第一人稱,即針
「你說我演」「自說自話」「角色互換」遊戲中,帶著濃濃的「戲」味,
需要的,就是一種假扮、創造、說演的能力,
唯有孩子能扮演這樣的想像大師,自在快樂地遊戲!
本書帶你以深層眼光認識孩子的「遊戲」,
在「玩」的經驗中,獲得重要的學習和啟發,
也探看孩子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多元能力培養】
‧認識情緒×創意思考×語言力×情緒表達力 ×人際關係力×學習認知×解決問題能力
‧訓練觀察力×想像力×思辨力×感知力×專注力×美感力×創造力×肌肉協調性
※適用九年一貫「人文與藝術領域」課綱※
當孩子對著玩偶自顧自地「說演」故事;呼朋引伴「發明」想都沒想過的遊戲;或乾脆來一段「角色扮演」、「角色互換」,假扮、模仿遊戲已悄悄在生活中展開。本書引導父母從日常遊戲中,加入一些戲劇的想像,更了解孩子,也陪孩子玩得更盡興、更有啟發!
◆模仿、扮演很有「戲」,玩出多種潛能
「扮家家酒」幾乎是人人童年共有的記憶,採幾片小花小草切切拌拌,三兩下就煮出一桌好菜;一條舊被單往肩上一甩,迎風追逐跑跳,想像自己是旋風小飛俠……童年就該這樣盡情地玩;在「玩」之中,想像力全開,創意和靈感源源不絕。
在那個資源有限的年代,每個孩子都使出渾身解數,將玩的精神發揮到無限。而今,3C產品吸引住孩童的目光,五花八門的精細玩具取代了創意,如何陪孩子玩,玩出啟發性?本書帶你認識「戲劇教育」,由兩位教學與實務經驗豐富的老師,引導父母重拾童心,當孩子的玩伴,玩出遊戲背後的潛能和價值。
發源於英國的戲劇教育,已成為台灣中小學表演藝術課綱之一,提倡以「玩」的方式,讓孩子運用聲音、表情、肢體,甚至在靜默、思考中,創造劇情、即興演出、講述故事……從而學習認知、傳遞情感、拓展感官經驗,提升語言力、想像力……激發無限潛能。
本書顛覆「玩」及「戲劇」的刻板印象,帶領父母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遊戲,以全新眼光認識生活中的「戲劇」。
◆20種戲劇活動,任何時刻都可進行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維薇安‧嘉辛‧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稱孩童為「假裝專家」。孩子在遊戲世界裡,可以創造一切!一本童書就能搬演一個精采的故事;一份不為人知的心事,透過傾訴與演出,同時達到情感抒發和療癒……孩童世界裡的擬真對話、假扮遊戲,無疑就是一種「生活戲劇」,天天在進行著。
本書介紹20種平易近人的戲劇活動,親子在家簡單取材即可進行。讓孩子組成動物音樂合唱團,學習聲音的探索;玩「很真」的扮家家酒,延展親子對話;「藉球傳情」,用一顆材質輕盈的充氣刺蝟球,玩「你丟我接」遊戲,一場無聲卻充滿情緒的對話,在空氣與球之間流動。
此外,可玩扮鬼臉遊戲,讓臉頰先暖身一下,再來玩臉部表情遊戲;或讓肢體定格、進而動起來,訓練孩子的肌肉協調性及知覺整合能力;親子共讀一本童書,運用角色入戲,開啟故事外的親密對話……遊戲如此簡單,在任何時刻都可進行。
◆戲劇工作者經驗談,遊戲中學習成長
為深入探討戲劇遊戲與親子關係,本書特別訪談6個戲劇工作者,分享親身投入戲劇活動的經驗,透過書中多個實際案例,延展戲劇教育精神,「戲劇」成了自我探索的媒介,不僅讓孩子更了解自己,也搭起親子間理解、親近彼此的橋梁。印證玩戲之中的學習和成長。
◆帶孩子看兒童劇,開啟視野和感官經驗
除了在家引導孩子玩,另鼓勵父母帶孩子觀賞兒童劇,進入「故事成真」的奇幻世界。兒童劇是貼近孩子純真心思所設計的戲劇,讓孩子臨場感受戲劇的情節、氣氛及歡樂,可以得到更真實的感動和啟發。
書末另延伸探討兒童劇的內涵、帶孩子看戲的正確心態、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劇目等,並精選30齣表演風格特殊的英國兒童劇作介紹,藉此打開孩子的感官經驗與人文藝術視野。
【本書特色】
1.從事戲劇教學老師現身說法:兩位作者皆是戲劇教育博士,結合自身成長及專業教學經驗,探討如何帶孩子「玩」?玩些什麼?在戲劇扮演中,學習和收穫各是什麼?
2.以更深層眼光看待孩子的遊戲世界:引導父母陪伴孩子玩,激發潛能,也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親子雙方藉由「戲劇」活動,達到情感療癒,彼此心靈更緊密。
3.探討「生活戲劇」內涵:陪孩子玩遊戲,大人自己要先玩起來!20種平易近人的戲劇活動,都是作者實際與孩子互動過的遊戲,背後傳遞重要訊息,有許多值得學習、探討的價值。
★各界熱烈好評推薦!
王智弘 慈心華德福學校
王銘德(柯林鐵人) 宜蘭萬富國小校長
王婉容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宜學 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
李旻原 上海戲劇學院外聘專任教師、法國里昂盧米埃(第二)大學文學暨藝術博士
李苑芳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
呂毅新 影響‧新劇場團長╱藝術總監
何蕙萍 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 執行總監
幸佳慧 親子童書作家
林佩蓉 北市大幼教系主任
郎亞玲 頑石劇團的團長
洪碧霞 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容淑華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張麗華 資深藝文教師
張馨仁 金美附幼園長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袖 子 藝術文學創作者與推廣者
許國權(大鳥) 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 藝術總監
陳景聰 兒童文學作家
陳仁富 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彥如 環宇廣播電台童話夢想家節目主持人
楊世瑞 北一女中校長
趙自強 如果兒童劇團創辦人
鄭黛瓊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通識中心副教授
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
劉本善 正聲廣播公司董事長
謝東寧 盜火劇團團長
謝鴻文 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SHOW影劇團藝術總監
Professor Joe Winston 英國華威大學戲劇及劇場教育教授兼碩士課程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列)
目錄:
Chapter 1 快樂童年,從「玩」出發!
──遊戲,滋養孩子的全人教育
記得當時年紀小
發明遊戲,玩出美好童年
資源有限,創意無限
在自由探險中開拓感官經驗
給孩子盡情Play的童年
童年一定要有伴
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
自在玩耍,無價的學習
Chapter 2 重拾童心,當孩子的最佳玩伴
──角色扮演×模仿×假裝×想像遊戲
跟孩子一起玩戲劇
親子同「戲」,溫習童年時光
打從娘胎開始玩「戲」
先有想像,才有戲!
玩聲音,很有戲
說唱表達,語言的遊戲
家,戲說故事的舞台
說故事給孩子聽
聽孩子說故事
用身體說故事
爸媽一起來扮戲
Chapter 3 家庭小劇場──陪孩子來玩「戲」
──親密對話 × 創意思考 × 肢體表情練習
走進故事裡──繪本vs.戲劇遊戲
遊戲1 故事外的親密對話
遊戲2 角色入戲──引導式對話
遊戲3 動物合唱團──模仿動物聲音
遊戲4 繪聲繪影,觸動繪本世界
探索聲音&節奏律動──將音律轉成動能
遊戲5 聲音指揮家──探索聲音變化
遊戲6 節奏&律動,手舞足蹈 !
擬真&想像──進入角色中
遊戲7 玩很真的扮家家酒!
遊戲8 畫出自己的想像
肢體創作──練習另一種表達
遊戲9 動物冰棒──肢體定格動物篇
遊戲10 不動如林──非動物的肢體定格
遊戲11 肢體動起來──大樹!感受風的吹拂!
遊戲12 雕塑一個你!
遊戲13 肢體即興:「鏡像模仿」──你學我,我學你
表情遊戲──無聲的訊息
遊戲14 做鬼臉!臉的暖身活動
遊戲15 用臉說情緒──臉部表情遊戲
遊戲16 藉球傳情──球的遊戲
即興小劇場──自發性對話&想像力實踐
遊戲17 手套偶的運用
遊戲18 一塊布的即興創作
遊戲19 一塊布與兩人以上的即興創作
遊戲20 布&日常物件&手指偶的邂逅
Chapter 4 走入生命故事劇場──戲劇工作者經驗談
──你說故事我來演,生活處處有戲!
戲劇,分享生命故事 高伃貞──悅萃坊劇團負責人
自己跟自己玩的童年 巫素琪──巫婆戲劇教育工作室╱戲劇教育講師
童年聽故事,長大寫故事 呂毅新──「影響・新劇場」負責人╱藝術總監
用堅定的心,做對的事 武君怡──「南飛・嚼事一人一故事劇團」團長
玩具不多、玩法卻很多的童年 劉淑惠──台南市後甲國中表演藝術老師
讓人盡情忘我的表演藝術課 張幼玫──台北市立大直高中國中部表演藝術專任教師
Chapter 5 開啟想像力&視野,帶孩子去看戲!
──走向劇場,進入「故事成真」的奇幻世界
破解兒童劇八大迷思
迷思1 兒童劇一定歡樂淺白嗎?
迷思2 卡司大、時間長才是值回票價的兒童劇?
迷思3 都幾歲了,看兒童劇會不會太幼稚?
迷思4 兒童劇有深度嗎?不就是唱唱跳跳?
迷思5 沒有明確教育意味,就不是好的兒童劇?
迷思6 花錢看戲?看免錢的就好了!
迷思7 看戲?進電影院看電影較實在!
迷思8 小戲沒有大戲來得好看嗎?
兒童劇的魔力與魅力
東西方兒童劇現況
在西班牙國際偶戲節,初遇兒童劇魔力
初「試」兒童劇場,身歷「奇」境
讓孩子眼睛發亮的兒童劇
精緻兒童劇──從劇本到舞台設計皆有看頭!
親切、舒適、安全的看戲環境
創意行銷,免費節目DM帶著走
戲劇與劇場教育的整合式演出哲學
劇中劇,戲中戲──客制化專屬表演空間
Oily Cart兒童劇團──互動式劇場宛如遊樂園
劇場裡的經典(童話)故事
現代兒童繪本──兒童劇的新寵兒
Kneehigh劇團──大型鏡框式舞台劇場
【附錄篇】
30齣英國兒童劇精選
內文試閱:
走進故事裡──繪本vs.戲劇遊戲
繪本的魅力無人能擋!不少父母之所以成為繪本的忠實讀者,一開始都是為了幫家中的小寶貝選購適合閱讀的書籍,從此愛上童書裡的純真美善。
大多數人閱讀繪本的方式都是用眼睛看及用手翻、閱繪本,闔上書本的那一刻,彷彿也宣告繪本之旅已經結束了。但有沒有可能讓繪本的閱讀經驗不再只留於精美印刷的平面風景呢?「走進故事裡」的系列遊戲說明,將以兩本兒童繪本為例,分別探討日本作家村山桂子所著的《肥皂到哪裡去了……》,以及英國知名繪本作家茱莉亞‧唐納森(Julia Donaldson)所著的《小瓢蟲歷險記》(What the Ladybird Heard)。
筆者將分享自己如何運用《肥皂到哪裡去了……》的故事情節,用戲劇活動的方式邀請孩子成為故事中的一份子;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提供孩童生活教育與探索同理心的機會。《小瓢蟲歷險記》則邀請孩子將靜態的故事角色,一一轉變成一個個能動、能跳又能發出聲音的活要角;讓眼睛裡靜止的「畫」,化成用身體表現的「話」。
遊戲1 故事外的親密對話
★認識情緒、培養思辨能力及情緒表達力
與孩子共讀繪本時,可運用簡單的故事角色入戲,與孩子展開圖畫文字以外一段想像空間中的對話。對話的要訣是,必須清楚知道對話的核心為何?再從中延伸各種問題。這裡以繪本《肥皂到哪裡去了……》為例作說明。
【BOX】《肥皂到哪裡去了……》
故事主角是一隻烏鴉。烏鴉無意間在森林裡撿到一塊肥皂,生性大方又喜歡與朋友分享的牠,寫了「歡迎大家使用肥皂」的公告,於是森林裡的動物一一跑來借肥皂,結果肥皂在被大量使用後,漸漸變小、不見了。烏鴉又驚訝又傷心,因為牠不曉得肥皂會被用光光。後來,聰明的貓頭鷹跟烏鴉解釋了肥皂用久了本來就會融解後,烏鴉才破涕為笑。
◆投射角色,先同理再分析
《肥皂到哪裡去了……》故事的高潮是,烏鴉發現肥皂被用完時當下的反應,牠吃驚於「肥皂怎麼不見了!」 同時也有點生氣,覺得「我好心借肥皂給朋友,卻被弄到不見了!」但是牠心裡可能也覺得很彆扭,想著「借東西給朋友原本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怎麼最後會讓自己不開心呢?」
擬人化的動物世界有著人與人之間日常生活裡會出現的情感交流,以「分享」為主題的故事,更是兒童必經的社會化過程。繪本裡的烏鴉所經歷的心情三溫暖,是每個人成長的共同經驗,但年幼的孩子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表達感受,心智也還未成熟到可以理解為何心中產生那麼複雜的感受,透過戲劇活動的情境化投射角色方式,父母能與孩子展開深層對話,也就是「先同理,再分析」,幫助孩童釐清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思考因應的方法,讓繪本發揮更大的教育效益。
◆故事情境引導親子對話
這個故事情節提供產生對話的空間,讓陪玩者與孩子有機會探討 「分享」、「得與失」、「施與受」之間衍生出的種種情緒和感受。故事說到烏鴉因為肥皂被大家用完而感到難過時,可從原文的情境跳脫出來,與孩子們討論幾個問題:
Q1為什麼烏鴉很難過?
★引導孩子釐清烏鴉難過的主因。
Q2和朋友分享東西,原本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怎麼會變成傷心的事呢?
★將複雜情緒慢慢抽絲撥繭,開始進入理性分析的階段,讓孩子了解「傷心」的原因,不是因為「分享」這個行為造成的。「分享」這個動作能製造「快樂」,但之所以產生負面情緒,是源於「原本自己擁有的東西,出借他人,被弄不見了」。
Q3「如果早知道會變得很難過,是不是一開始就不應該出借肥皂呢?」
★以反思的方式,再次釐清「分享並非是傷心難過的來源」。用不同的角度切入,可協助孩子更理解事情本身與情緒產生的原因。
Q4分享東西是一件好事嗎?或如果分享是一件好事,那為什麼烏鴉會難過?
★透過故事角色與情節的討論,讓孩子慢慢了解生活中常會出現的生命課題──「分享」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因為分享而引起的人際之間特有的情感變化,乃至個人可能要面對的各種情緒與結果。
◆搭配道具,進入角色中對話
一般人大多覺得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不可能做這類深入的討論。其實孩子的邏輯思辨,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成熟;也唯有透過具情境的引導式討論,父母或陪玩者才有機會了解孩子思考事情的面向與成熟度。
這類故事情境引導式對話也適合使用簡易的道具,讓陪玩者成為故事角色,比方說:變成烏鴉的角色進入對話。這麼一來,所有提問不再是使用第三人稱的故事外討論方式,而是用第一人稱,即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