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貨幣和財富不再是同一回事,
貨幣短暫、瞬息萬變,可能很快變得毫無價值。
財富是永久、有形的,在世界各地都有真正的價值。
黃金、藝術品和土地是財富的形式。
把紙幣轉換成真實財富的人,能安然度過即將來臨的大混亂。
未能這麼做的人,將一無所有。
暢銷書作者瑞卡茲把貨幣之死展現在我們眼前,
並協助讀者及時做好準備。
《彭博商業週刊》:
內容滿嚇人的一本書…描繪的景像如此黑暗,卻又如此廣泛和詳盡。
《政治家雜誌》:
最迫切需要一讀的書。
本書是暢銷書《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Currency Wars)的續集,書中預測下一次貨幣體系崩潰即將到來,並告訴投資人如何安度這場災難。
各國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首長都坦承,貨幣政策已踏上禍福難卜的領域,世界正目睹一場全球貨幣的實驗。儲蓄者、投資人和一般民眾已成為央行實驗室的白老鼠。
暢銷書作者瑞卡茲解說為什麼貨幣和財富已不再是同一回事,貨幣短暫、瞬息萬變,如果央行官員繼續目前的作法,貨幣可能很快變得毫無價值。財富是永久、有形的,在世界各地都有真正的價值。黃金、藝術品和土地是財富的形式。把紙幣轉換成真實財富的人,能安然度過即將來臨的大混亂。未能這麼做的人,將一無所有。
瑞卡茲把貨幣之死展現在我們眼前,並協助讀者及時做好準備。
國內外學者、專家、媒體大力推薦
令人不安……令人著迷……詳盡分析國家如何操縱其貨幣…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渥斯堡之星電訊報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我今年讀過最嚇人的一本書……描繪的景像如此黑暗,卻又如此廣泛和詳盡。
彭博商業週刊 Bloomberg BusinessWeek
這一季最迫切需要一讀的書之一。
政治家雜誌 Politico
目次
前言
第一篇 貨幣與地緣政治
第一章 預言
第二章 戰神的臉
第二篇 貨幣與市場
第三章 市場的崩毀
第四章 中國的新金融戰士
第五章 新德意志帝國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結語
後記
致謝
註解
前言(節錄)
《貨幣之死》討論的是美元之死,但本書自然也延伸至國際貨幣體系可能崩潰的問題,因為如果對美元的信心淪喪,將沒有其他貨幣可以取代美元作為世界準備貨幣的地位。美元是支柱,如果美元倒下,整個體系將隨之崩解,因為美元就是體系,兩者密不可分。雖然這種雙重崩潰聽來十分可怕,卻已變得愈來愈無法避免,其理由將可在後面的章節見到。
和一九七九年類似的種種情況在今日的全球經濟再度出現。二○一一年七月,聯準會的美元指數跌至歷史新低,比一九七八年恐慌時的水準低逾四%。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二○○九年八月再度扮演貨幣先發救援者的角色,發行相當於三、一○○億美元的新特別提款權,使流通的特別提款權增加了八五○%。黃金價格在九月初攀至歷史新高,每英兩接近一、九○○美元,比二○○六年新一波不景氣逐漸形成時的平均價高出逾二○○%。二十一世紀的流行文化有了新版的《經濟大恐慌》,這一次金融崩潰的戲碼叫《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拿一九七八年與晚近事件的類比很恐怖,但並不完美。當年的世界有一個極具破壞性的元素在今日並不明顯,就是那隻不會叫的狗:通貨膨脹。但我們聽不到狗叫並不表示沒有危險。備受注意的美元通膨指標如消費者物價指數,自二○○八年來幾乎紋風不動;事實上通貨緊縮還出現在幾個月份。通貨膨脹出現在中國,中國政府以重估貨幣來抑制它;在巴西,表現在公車票價等基本服務的物價飆漲則引發暴動。糧價通膨也是促成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初期抗議浪潮的因素之一。儘管如此,美元通膨仍然溫和。
更仔細探究,我們發現美國真的有許多人以一九九○年之前的舊方法計算物價指數,採用不同的產品與服務項目作基準,並宣稱更能計算出美國人面對的實際通膨。他們警告說,以不同方法計算的美國通膨率每年大約是九%,而非政府計算方法得出的二%。任何真正購買牛奶、麵包或汽油的人一定會同意較高的數字。雖然這些地下統計數字能透露許多訊息,卻絲毫影響不了國際外匯市場或聯準會的政策。要了解美元面對的威脅,以及聯準會的政策反應,我們必須透過聯準會的眼睛看美元。從聯準會的觀點看,通膨不是威脅;事實上,高通膨既是聯準會因應債務危機的對策,也是其政策目標。
即使困惑的評論家不了解,為什麼聯準會和其他主要央行印製空前大量的鈔票通膨卻紋風不動,這種支持通膨的政策仍然無異於招引災難。許多人思考聯準會從二○○八年以來已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四○○%,通膨何以仍不見蹤影?其實有兩個解釋不難得出——而且它們預告了未來可能的崩潰。第一個是美國經濟已受到結構性的破壞,因此寬鬆的貨幣無法被引導到好用途。第二個是通膨正要來臨。兩種解釋都是事實——經濟遭到破壞,而通膨正要興起。
《貨幣之死》以特別的方法檢驗這些事件。本書後續的章節對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風險價值矩陣(value-at-risk metric)和相關性等標準經濟工具多所批評,你將看到,被廣泛使用的一般均衡模式在均衡已受到擾亂、或雙重均衡的情況下毫無意義。世界經濟尚未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反而是從舊模式走向一個沒有羅盤或地圖的新領域。混亂是現在的常態。
危險來自裡面和外面。我們懷著央行可以拯救世界的錯誤信心;事實上,央行正在摧毀我們的市場。華爾街和監管當局用來測量衍生性金融商品危險性的風險價值模型很荒唐;它們掩蓋了過度的槓桿,而槓桿則轉變為扭曲我們社會的誇張薪酬。當隱藏的成本開始浮現、納稅人再度債台高築時,那些銀行家將安然無事地躲在他們的豪宅和駕著他們的遊艇出國。金融巨人將向容易受騙的記者解釋、或用錢買通政治人物,說他們完全無法預見崩潰的到來。
在我們拒絕面對債務與赤字真相的同時,全世界有數十個國家正向美元施加壓力。金本位已是歷史陳跡,但就在今日世界各地的人卻搶著買進黃金,而這暗示了我們重回金本位的可能性。我們嚴重低估了網路金融攻擊的危險,以及世界金融大戰的風險。
金融專家和經濟學家最鍾愛的回歸分析和相關性,在指引規避風險上效用十分有限。這類分析假設未來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過去。歷史是很棒的老師,但專家的假設暗藏致命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在回顧歷史時他們看得不夠久遠。華爾街使用的大部分資料回溯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較勤勉的分析師會使用百年的歷史資料,尋找合適的工具以取代久遠時代尚未存在的方法。但歷史上崩潰的兩個最偉大的文明——青銅時代的崩潰和羅馬帝國瓦解——發生的時間相隔一千六百年,而且後者距今也是一千六百年。這並非暗示文明會立即崩潰,而是指出大多數回歸分析只提供極其受限的視野。另一個錯誤牽涉到專家不了解度量動態(scaling dynamics)會使若干風險超出歷史範疇。由於潛在風險是系統度量的指數函數,而且因為以衍生性商品衡量金融系統規模是前所未見的,因此風險也一定沒有前例可循。
雖然崩潰這個詞用在美元聽起來帶著末日意味,卻包含著實事求是的意義。崩潰只是代表民眾和央行對美元未來購買力的信心淪喪,其結果是持有者拋售美元,不管是透過加速花用它,或透過買進其他硬資產。這種快速的行為改變初期會導致利率升高、通膨加溫,以及資本形成的破壞。到最後則可能變成通貨緊縮(令人想起一九三○年代)或通貨膨脹(像是一九七○年代),或兩者都發生。
即將發生的美元和國際貨幣體系崩潰,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這不是煽動性的結論。國際貨幣體系在過去一世紀已崩潰過三次——分別在一九一四年、一九三九年和一九七一年。每一次崩潰都緊接著一段動盪期。一九一四年的崩潰接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繼之以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二年間交替出現的惡性通膨和蕭條期,直到一九二○年代中期恢復穩定,雖然一套有嚴重缺陷的金本位制又導致一九三○年代的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一九三九年的崩潰,直到一九四四年達成的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ccord)恢復了穩定。一九七一年的崩潰促使尼克森放棄黃金與美元的兌換制,雖然這種結局早已醞釀多年;緊接著是一段混亂期,並以一九七八年美元幾近崩潰達到高峰。
即將到來的崩潰和過去相同,可能牽涉戰爭、黃金或混亂,或者三者兼有。本書描寫美元最急迫的威脅,可能在未來幾年就會發生,包括金融戰爭、通貨緊縮、惡性通膨,以及市場崩潰。只有今日已做好準備的國家和個人,才能安然度過即將到來的大動亂。
在取代常見的謬誤方法上,本書認為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是觀察當前風險以及可能結果的最佳觀點。複雜理論在科學史上還相當新,但在其六十年歷史中曾被廣泛用在氣候、地震、社會網絡和其他緊密交織的系統上。複雜理論應用在資本市場仍處於萌芽期,但它用在風險矩陣(risk metrics)和價格動態上已帶來一些深刻的見解,並且比主流方法有更好的預測能力。
你將在後面的章節看到,下一波金融崩潰將無法從歷史找到類似的例子。不過,如果能清楚觀察我們的金融世界發生的事件,將有助於投資人思考最好的策略。在本書的結論中,你將找到一些建議,但如何決定最佳方法將有賴洞悉風險雷區的所在,並在金融亂世中駐足思考美元之死。
除了將對市場帶來哪些結果外,也想想金融戰爭。
■金融戰爭
我們是否已做好打金融戰爭的準備?打金融戰爭與一般國與國間的經濟競爭大不相同,因為金融戰爭牽涉蓄意的敵對行動,而非單純的競爭行為。金融戰爭必須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外匯的滲透,以便造成破壞、引發恐慌,最後瓦解敵方的經濟。金融戰爭遠超過工業間諜的範圍,後者至少從十九世紀初就已經存在,當時有一個叫洛威爾(Francis Cabot Lowell)的美國人記住英國動力織布機的設計,並在美國仿造出來。
現代金融戰爭的彈藥包括隱祕的避險基金,和可以破壞下單系統以偽造大量賣單、對蘋果、Google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等股票發動攻勢的網路攻擊。對這類戰術抱持懷疑態度的效率市場理論家,低估了快速運作下的市場存在的非理性弱點。金融戰爭的目標不是財富最大化,而是追求勝利。
在美元霸權時代,金融戰爭的風險只是新奇的概念,因為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市場參與者的國家安全都仰賴美國。即使是在一九七八年拋售美元最高潮的時候,德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家都希望拉抬美元,因為它們都極度依賴美國來對抗蘇聯的威脅。今日的強權國家如俄羅斯、中國和伊朗,都不再仰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它們甚至可以從美國經濟受到創傷而得到一些利益。資本市場已大步邁入策略事務的領域,而最需要了解其影響的華爾街分析師和華府決策者,卻對這個新世界仍一知半解。
■通貨膨脹
從十八世紀初期的批評家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到二十世紀的列寧和凱因斯,都同意通貨膨脹是儲蓄、資本和經濟成長的祕密殺手。
通膨往往無聲無息地出現,並在被發現前已站穩腳步。這種發現落後的現象對央行很重要,被稱作「貨幣幻覺」,指的是一種實質財富被創造出來的感覺,並進而激發出凱因斯所稱的「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要等過一段時間後,大家才會發現銀行家和機靈的投資人已經攫走了財富,而一般小市民卻得承擔儲蓄、退休年金和人壽保險縮水的苦果。
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是貨幣幻覺的絕佳研究案例。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美國的通膨年率平均為一‧二四%。一九六五年詹森總統開始大舉支出,以他的「槍與牛油」(guns and butter)政策擴大越戰和推動大社會(Great Society)福利計畫,製造出預算赤字。聯準會採取寬鬆政策以支應這些支出,且寬鬆持續到尼克森總統一九七二年競選連任。通膨起初緩步升高,在一九六六年攀至二‧九%,一九六七年來到三、一%,接著開始失控,一九七○年攀抵五‧七%,一九八○年達到一三‧五%的高峰。一直到一九八六年通膨才重回像一九六○年代初典型的一‧九%。
從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可以得出兩個與今日息息相關的教訓,第一是,通膨在一般大眾注意到它前可能就已蓄積龐大動能。一直到一九七四年通膨循環進行九年後,通膨才變成重大的政治議題和顯著的公共政策焦點,這種動能與感受落後的情況就是貨幣幻覺的特質。
第二,一旦通膨的認知改變,它們就很難重新歸零。在越戰時期,經過九年之後一般美國人才注意到通膨的嚴重,接著又花了十一年時間讓通膨預期心理回歸正常。滾動一顆岩石下山,比推它回到山頂快得多。
就晚近來說,從二○○八年以來聯準會已印製逾三兆美元的新貨幣,卻未引發美國的高通膨。聯準會已設定至少二‧五%、甚至更高的通膨目標,在目標達到前不會停止印製鈔票。聯準會視通膨為稀釋美國實質債務和逃避通縮幽靈的方法。
但這其中暗藏重大風險。歷史和行為心理學都證明,一旦通膨目標達到、預期心理改變,一個反饋循環將出現,更高的通膨將導致更高的通膨預期,繼之以又更高的通膨,循環不已。聯準會將無法控制這個反饋循環,因為這個發展並非貨幣政策的作用,而是人性所造成。
隨著通膨的反饋獲得能量,一九七○年代的歷史重演將為期不遠。飆漲的黃金價格和美元崩跌是一體的兩面,很快將接踵而至。下一波通膨失控與上一波的差異在於,俄羅斯、中國和IMF將轉而支持以黃金和特別提款權作為新的準備資產,捨棄美元。當美元下一次從鋼索墜落時,下面將不會有安全網。
■通貨緊縮
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三年,美國未曾出現持續的通貨緊縮;因此,美國人從未有過通貨緊縮的記憶。如果不是聯準會的大規模印鈔,美國從二○○九年到二○一三年將經歷嚴重的通縮。美國經濟普遍的通縮傾向並未消失,只是被大量的鈔票掩蓋住。
基於許多原因,通縮是聯準會最害怕的夢魘。通縮造成的實質所得增加無法課稅,如果一位校長每年所得為十萬美元,物價維持不變,而且她得到五%的加薪,她的實質稅前生活水準增加了五千美元,但政府會對增加的所得課稅,留給個人較少的錢。然而如果她的所得維持不變,而物價下跌五%,她的生活水準會增加相同的五千美元,但政府無法對增加的所得課稅,因為增加出於物價下跌的形式、而非薪資增加。
通縮會增加政府債務的實際價值,使償債更加困難。如果通縮未提撥準備,國家債務將馬上發生違約,造成的傷害將比通膨導致的違約更大。通縮會減損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而且名目債務每年將因預算赤字而攀升。這往往會升高債務對GDP的比率,使美國陷於和希臘同樣的處境,進而增加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
通縮也會增加民間債務的實質價值,製造出違約和破產潮。這些損失將落在銀行,導致銀行危機。由於聯準會首要職責是支撐銀行體系,避免通縮便成為第一要務,因為通縮帶來的呆帳將危及銀行償債能力。
最後,通縮會不斷自我加深,使聯準會幾乎不可能扭轉。聯準會對自身控制通膨的能力深具信心,雖然一九七○年代的教訓顯示可能必須採取極端的措施。但聯準會對終結通縮的難度不抱幻想。當現金每天變得愈來愈有價值時(通縮定義的特性),大眾和企業將囤積現金,不願支出或投資。囤積現金將傷害總需求,導致GDP劇減。這是聯準會從二○○八年至今印製三兆美元新貨幣的原因——從一開始就徹底撲滅通縮。聯準會政策未來幾年最可能的發展是,持續大量印鈔以遏阻通縮。聯準會操作的假設是,任何通膨的結果到時候總是可以設法解決。
在持續印鈔以遏阻通縮中,聯準會可能達到印鈔的政治極限,也許是在其資產負債表超過五兆美元時,或者是在以市價計算達到無法償付的水準時。到了那個時候,聯準會的理事可能選擇賭賭運氣,靜觀通縮怎麼發展。在這種與魔鬼共舞的情況下,聯準會將仰賴財政政策來支撐總需求。或許儘管聯準會已印製大量鈔票,通縮仍然獲勝。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聯準會「從直升機灑錢」、但民眾卻任錢棄置在地上,因為檢錢會帶來債務。在這兩種假想情況中,美國都可能突然回到一九三○年代,面對如假包換的通貨緊縮。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打破通縮的唯一方法是以行政命令宣告黃金價格為(舉例來說)每英兩七、○○○美元、甚至更高。聯準會將代表財政部,動用諾克斯堡(Fort Knox)的黃金,藉公開市場操作來維持這個價格。聯準會將在每英兩六、九○○美元時買進黃金,並在七、一○○美元時賣出黃金,以維持每英兩七、○○○美元的價格。操作的目的不在於圖利黃金持有人,而是重設整體的價格水準。
這種作法看似不太可能,但卻一定很有效。由於在隔離的情況下一切可以保持不變,美元對黃金的貶值將很快反映在所有其他東西的美元價格上漲。金價七、○○○美元的世界意味每桶四○○美元的原油,以及每英兩一○○美元的白
貨幣和財富不再是同一回事,
貨幣短暫、瞬息萬變,可能很快變得毫無價值。
財富是永久、有形的,在世界各地都有真正的價值。
黃金、藝術品和土地是財富的形式。
把紙幣轉換成真實財富的人,能安然度過即將來臨的大混亂。
未能這麼做的人,將一無所有。
暢銷書作者瑞卡茲把貨幣之死展現在我們眼前,
並協助讀者及時做好準備。
《彭博商業週刊》:
內容滿嚇人的一本書…描繪的景像如此黑暗,卻又如此廣泛和詳盡。
《政治家雜誌》:
最迫切需要一讀的書。
本書是暢銷書《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Currency Wars)的續集,書中預測下一次貨幣體系崩潰即將到來,並告訴投資人如何安度這場災難。
各國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首長都坦承,貨幣政策已踏上禍福難卜的領域,世界正目睹一場全球貨幣的實驗。儲蓄者、投資人和一般民眾已成為央行實驗室的白老鼠。
暢銷書作者瑞卡茲解說為什麼貨幣和財富已不再是同一回事,貨幣短暫、瞬息萬變,如果央行官員繼續目前的作法,貨幣可能很快變得毫無價值。財富是永久、有形的,在世界各地都有真正的價值。黃金、藝術品和土地是財富的形式。把紙幣轉換成真實財富的人,能安然度過即將來臨的大混亂。未能這麼做的人,將一無所有。
瑞卡茲把貨幣之死展現在我們眼前,並協助讀者及時做好準備。
國內外學者、專家、媒體大力推薦
令人不安……令人著迷……詳盡分析國家如何操縱其貨幣…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渥斯堡之星電訊報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我今年讀過最嚇人的一本書……描繪的景像如此黑暗,卻又如此廣泛和詳盡。
彭博商業週刊 Bloomberg BusinessWeek
這一季最迫切需要一讀的書之一。
政治家雜誌 Politico
目次
前言
第一篇 貨幣與地緣政治
第一章 預言
第二章 戰神的臉
第二篇 貨幣與市場
第三章 市場的崩毀
第四章 中國的新金融戰士
第五章 新德意志帝國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結語
後記
致謝
註解
前言(節錄)
《貨幣之死》討論的是美元之死,但本書自然也延伸至國際貨幣體系可能崩潰的問題,因為如果對美元的信心淪喪,將沒有其他貨幣可以取代美元作為世界準備貨幣的地位。美元是支柱,如果美元倒下,整個體系將隨之崩解,因為美元就是體系,兩者密不可分。雖然這種雙重崩潰聽來十分可怕,卻已變得愈來愈無法避免,其理由將可在後面的章節見到。
和一九七九年類似的種種情況在今日的全球經濟再度出現。二○一一年七月,聯準會的美元指數跌至歷史新低,比一九七八年恐慌時的水準低逾四%。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二○○九年八月再度扮演貨幣先發救援者的角色,發行相當於三、一○○億美元的新特別提款權,使流通的特別提款權增加了八五○%。黃金價格在九月初攀至歷史新高,每英兩接近一、九○○美元,比二○○六年新一波不景氣逐漸形成時的平均價高出逾二○○%。二十一世紀的流行文化有了新版的《經濟大恐慌》,這一次金融崩潰的戲碼叫《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拿一九七八年與晚近事件的類比很恐怖,但並不完美。當年的世界有一個極具破壞性的元素在今日並不明顯,就是那隻不會叫的狗:通貨膨脹。但我們聽不到狗叫並不表示沒有危險。備受注意的美元通膨指標如消費者物價指數,自二○○八年來幾乎紋風不動;事實上通貨緊縮還出現在幾個月份。通貨膨脹出現在中國,中國政府以重估貨幣來抑制它;在巴西,表現在公車票價等基本服務的物價飆漲則引發暴動。糧價通膨也是促成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初期抗議浪潮的因素之一。儘管如此,美元通膨仍然溫和。
更仔細探究,我們發現美國真的有許多人以一九九○年之前的舊方法計算物價指數,採用不同的產品與服務項目作基準,並宣稱更能計算出美國人面對的實際通膨。他們警告說,以不同方法計算的美國通膨率每年大約是九%,而非政府計算方法得出的二%。任何真正購買牛奶、麵包或汽油的人一定會同意較高的數字。雖然這些地下統計數字能透露許多訊息,卻絲毫影響不了國際外匯市場或聯準會的政策。要了解美元面對的威脅,以及聯準會的政策反應,我們必須透過聯準會的眼睛看美元。從聯準會的觀點看,通膨不是威脅;事實上,高通膨既是聯準會因應債務危機的對策,也是其政策目標。
即使困惑的評論家不了解,為什麼聯準會和其他主要央行印製空前大量的鈔票通膨卻紋風不動,這種支持通膨的政策仍然無異於招引災難。許多人思考聯準會從二○○八年以來已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四○○%,通膨何以仍不見蹤影?其實有兩個解釋不難得出——而且它們預告了未來可能的崩潰。第一個是美國經濟已受到結構性的破壞,因此寬鬆的貨幣無法被引導到好用途。第二個是通膨正要來臨。兩種解釋都是事實——經濟遭到破壞,而通膨正要興起。
《貨幣之死》以特別的方法檢驗這些事件。本書後續的章節對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風險價值矩陣(value-at-risk metric)和相關性等標準經濟工具多所批評,你將看到,被廣泛使用的一般均衡模式在均衡已受到擾亂、或雙重均衡的情況下毫無意義。世界經濟尚未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反而是從舊模式走向一個沒有羅盤或地圖的新領域。混亂是現在的常態。
危險來自裡面和外面。我們懷著央行可以拯救世界的錯誤信心;事實上,央行正在摧毀我們的市場。華爾街和監管當局用來測量衍生性金融商品危險性的風險價值模型很荒唐;它們掩蓋了過度的槓桿,而槓桿則轉變為扭曲我們社會的誇張薪酬。當隱藏的成本開始浮現、納稅人再度債台高築時,那些銀行家將安然無事地躲在他們的豪宅和駕著他們的遊艇出國。金融巨人將向容易受騙的記者解釋、或用錢買通政治人物,說他們完全無法預見崩潰的到來。
在我們拒絕面對債務與赤字真相的同時,全世界有數十個國家正向美元施加壓力。金本位已是歷史陳跡,但就在今日世界各地的人卻搶著買進黃金,而這暗示了我們重回金本位的可能性。我們嚴重低估了網路金融攻擊的危險,以及世界金融大戰的風險。
金融專家和經濟學家最鍾愛的回歸分析和相關性,在指引規避風險上效用十分有限。這類分析假設未來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過去。歷史是很棒的老師,但專家的假設暗藏致命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在回顧歷史時他們看得不夠久遠。華爾街使用的大部分資料回溯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較勤勉的分析師會使用百年的歷史資料,尋找合適的工具以取代久遠時代尚未存在的方法。但歷史上崩潰的兩個最偉大的文明——青銅時代的崩潰和羅馬帝國瓦解——發生的時間相隔一千六百年,而且後者距今也是一千六百年。這並非暗示文明會立即崩潰,而是指出大多數回歸分析只提供極其受限的視野。另一個錯誤牽涉到專家不了解度量動態(scaling dynamics)會使若干風險超出歷史範疇。由於潛在風險是系統度量的指數函數,而且因為以衍生性商品衡量金融系統規模是前所未見的,因此風險也一定沒有前例可循。
雖然崩潰這個詞用在美元聽起來帶著末日意味,卻包含著實事求是的意義。崩潰只是代表民眾和央行對美元未來購買力的信心淪喪,其結果是持有者拋售美元,不管是透過加速花用它,或透過買進其他硬資產。這種快速的行為改變初期會導致利率升高、通膨加溫,以及資本形成的破壞。到最後則可能變成通貨緊縮(令人想起一九三○年代)或通貨膨脹(像是一九七○年代),或兩者都發生。
即將發生的美元和國際貨幣體系崩潰,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這不是煽動性的結論。國際貨幣體系在過去一世紀已崩潰過三次——分別在一九一四年、一九三九年和一九七一年。每一次崩潰都緊接著一段動盪期。一九一四年的崩潰接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繼之以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二年間交替出現的惡性通膨和蕭條期,直到一九二○年代中期恢復穩定,雖然一套有嚴重缺陷的金本位制又導致一九三○年代的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一九三九年的崩潰,直到一九四四年達成的布列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ccord)恢復了穩定。一九七一年的崩潰促使尼克森放棄黃金與美元的兌換制,雖然這種結局早已醞釀多年;緊接著是一段混亂期,並以一九七八年美元幾近崩潰達到高峰。
即將到來的崩潰和過去相同,可能牽涉戰爭、黃金或混亂,或者三者兼有。本書描寫美元最急迫的威脅,可能在未來幾年就會發生,包括金融戰爭、通貨緊縮、惡性通膨,以及市場崩潰。只有今日已做好準備的國家和個人,才能安然度過即將到來的大動亂。
在取代常見的謬誤方法上,本書認為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是觀察當前風險以及可能結果的最佳觀點。複雜理論在科學史上還相當新,但在其六十年歷史中曾被廣泛用在氣候、地震、社會網絡和其他緊密交織的系統上。複雜理論應用在資本市場仍處於萌芽期,但它用在風險矩陣(risk metrics)和價格動態上已帶來一些深刻的見解,並且比主流方法有更好的預測能力。
你將在後面的章節看到,下一波金融崩潰將無法從歷史找到類似的例子。不過,如果能清楚觀察我們的金融世界發生的事件,將有助於投資人思考最好的策略。在本書的結論中,你將找到一些建議,但如何決定最佳方法將有賴洞悉風險雷區的所在,並在金融亂世中駐足思考美元之死。
除了將對市場帶來哪些結果外,也想想金融戰爭。
■金融戰爭
我們是否已做好打金融戰爭的準備?打金融戰爭與一般國與國間的經濟競爭大不相同,因為金融戰爭牽涉蓄意的敵對行動,而非單純的競爭行為。金融戰爭必須使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外匯的滲透,以便造成破壞、引發恐慌,最後瓦解敵方的經濟。金融戰爭遠超過工業間諜的範圍,後者至少從十九世紀初就已經存在,當時有一個叫洛威爾(Francis Cabot Lowell)的美國人記住英國動力織布機的設計,並在美國仿造出來。
現代金融戰爭的彈藥包括隱祕的避險基金,和可以破壞下單系統以偽造大量賣單、對蘋果、Google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等股票發動攻勢的網路攻擊。對這類戰術抱持懷疑態度的效率市場理論家,低估了快速運作下的市場存在的非理性弱點。金融戰爭的目標不是財富最大化,而是追求勝利。
在美元霸權時代,金融戰爭的風險只是新奇的概念,因為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市場參與者的國家安全都仰賴美國。即使是在一九七八年拋售美元最高潮的時候,德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家都希望拉抬美元,因為它們都極度依賴美國來對抗蘇聯的威脅。今日的強權國家如俄羅斯、中國和伊朗,都不再仰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它們甚至可以從美國經濟受到創傷而得到一些利益。資本市場已大步邁入策略事務的領域,而最需要了解其影響的華爾街分析師和華府決策者,卻對這個新世界仍一知半解。
■通貨膨脹
從十八世紀初期的批評家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到二十世紀的列寧和凱因斯,都同意通貨膨脹是儲蓄、資本和經濟成長的祕密殺手。
通膨往往無聲無息地出現,並在被發現前已站穩腳步。這種發現落後的現象對央行很重要,被稱作「貨幣幻覺」,指的是一種實質財富被創造出來的感覺,並進而激發出凱因斯所稱的「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要等過一段時間後,大家才會發現銀行家和機靈的投資人已經攫走了財富,而一般小市民卻得承擔儲蓄、退休年金和人壽保險縮水的苦果。
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是貨幣幻覺的絕佳研究案例。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美國的通膨年率平均為一‧二四%。一九六五年詹森總統開始大舉支出,以他的「槍與牛油」(guns and butter)政策擴大越戰和推動大社會(Great Society)福利計畫,製造出預算赤字。聯準會採取寬鬆政策以支應這些支出,且寬鬆持續到尼克森總統一九七二年競選連任。通膨起初緩步升高,在一九六六年攀至二‧九%,一九六七年來到三、一%,接著開始失控,一九七○年攀抵五‧七%,一九八○年達到一三‧五%的高峰。一直到一九八六年通膨才重回像一九六○年代初典型的一‧九%。
從一九六○年代和一九七○年代可以得出兩個與今日息息相關的教訓,第一是,通膨在一般大眾注意到它前可能就已蓄積龐大動能。一直到一九七四年通膨循環進行九年後,通膨才變成重大的政治議題和顯著的公共政策焦點,這種動能與感受落後的情況就是貨幣幻覺的特質。
第二,一旦通膨的認知改變,它們就很難重新歸零。在越戰時期,經過九年之後一般美國人才注意到通膨的嚴重,接著又花了十一年時間讓通膨預期心理回歸正常。滾動一顆岩石下山,比推它回到山頂快得多。
就晚近來說,從二○○八年以來聯準會已印製逾三兆美元的新貨幣,卻未引發美國的高通膨。聯準會已設定至少二‧五%、甚至更高的通膨目標,在目標達到前不會停止印製鈔票。聯準會視通膨為稀釋美國實質債務和逃避通縮幽靈的方法。
但這其中暗藏重大風險。歷史和行為心理學都證明,一旦通膨目標達到、預期心理改變,一個反饋循環將出現,更高的通膨將導致更高的通膨預期,繼之以又更高的通膨,循環不已。聯準會將無法控制這個反饋循環,因為這個發展並非貨幣政策的作用,而是人性所造成。
隨著通膨的反饋獲得能量,一九七○年代的歷史重演將為期不遠。飆漲的黃金價格和美元崩跌是一體的兩面,很快將接踵而至。下一波通膨失控與上一波的差異在於,俄羅斯、中國和IMF將轉而支持以黃金和特別提款權作為新的準備資產,捨棄美元。當美元下一次從鋼索墜落時,下面將不會有安全網。
■通貨緊縮
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三年,美國未曾出現持續的通貨緊縮;因此,美國人從未有過通貨緊縮的記憶。如果不是聯準會的大規模印鈔,美國從二○○九年到二○一三年將經歷嚴重的通縮。美國經濟普遍的通縮傾向並未消失,只是被大量的鈔票掩蓋住。
基於許多原因,通縮是聯準會最害怕的夢魘。通縮造成的實質所得增加無法課稅,如果一位校長每年所得為十萬美元,物價維持不變,而且她得到五%的加薪,她的實質稅前生活水準增加了五千美元,但政府會對增加的所得課稅,留給個人較少的錢。然而如果她的所得維持不變,而物價下跌五%,她的生活水準會增加相同的五千美元,但政府無法對增加的所得課稅,因為增加出於物價下跌的形式、而非薪資增加。
通縮會增加政府債務的實際價值,使償債更加困難。如果通縮未提撥準備,國家債務將馬上發生違約,造成的傷害將比通膨導致的違約更大。通縮會減損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而且名目債務每年將因預算赤字而攀升。這往往會升高債務對GDP的比率,使美國陷於和希臘同樣的處境,進而增加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
通縮也會增加民間債務的實質價值,製造出違約和破產潮。這些損失將落在銀行,導致銀行危機。由於聯準會首要職責是支撐銀行體系,避免通縮便成為第一要務,因為通縮帶來的呆帳將危及銀行償債能力。
最後,通縮會不斷自我加深,使聯準會幾乎不可能扭轉。聯準會對自身控制通膨的能力深具信心,雖然一九七○年代的教訓顯示可能必須採取極端的措施。但聯準會對終結通縮的難度不抱幻想。當現金每天變得愈來愈有價值時(通縮定義的特性),大眾和企業將囤積現金,不願支出或投資。囤積現金將傷害總需求,導致GDP劇減。這是聯準會從二○○八年至今印製三兆美元新貨幣的原因——從一開始就徹底撲滅通縮。聯準會政策未來幾年最可能的發展是,持續大量印鈔以遏阻通縮。聯準會操作的假設是,任何通膨的結果到時候總是可以設法解決。
在持續印鈔以遏阻通縮中,聯準會可能達到印鈔的政治極限,也許是在其資產負債表超過五兆美元時,或者是在以市價計算達到無法償付的水準時。到了那個時候,聯準會的理事可能選擇賭賭運氣,靜觀通縮怎麼發展。在這種與魔鬼共舞的情況下,聯準會將仰賴財政政策來支撐總需求。或許儘管聯準會已印製大量鈔票,通縮仍然獲勝。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聯準會「從直升機灑錢」、但民眾卻任錢棄置在地上,因為檢錢會帶來債務。在這兩種假想情況中,美國都可能突然回到一九三○年代,面對如假包換的通貨緊縮。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打破通縮的唯一方法是以行政命令宣告黃金價格為(舉例來說)每英兩七、○○○美元、甚至更高。聯準會將代表財政部,動用諾克斯堡(Fort Knox)的黃金,藉公開市場操作來維持這個價格。聯準會將在每英兩六、九○○美元時買進黃金,並在七、一○○美元時賣出黃金,以維持每英兩七、○○○美元的價格。操作的目的不在於圖利黃金持有人,而是重設整體的價格水準。
這種作法看似不太可能,但卻一定很有效。由於在隔離的情況下一切可以保持不變,美元對黃金的貶值將很快反映在所有其他東西的美元價格上漲。金價七、○○○美元的世界意味每桶四○○美元的原油,以及每英兩一○○美元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