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藝評學者艾偉(Laurence Alloway)於1956年提出波普藝術的概念,認為藝術作品可通過各種破碎化,傳達新的藝術思想,換言之,文字或繪畫本身可能只是表現形式上的符號,波普風格藝術品更要表達的是一種對整體文化的反制。台灣詩壇吸收了西方哲學思潮及各種詩學的美學觀點,多元詩體不斷在創作中變形和流動,近年來短小詩和圖像詩更是普及於現代詩作品中,以拼貼式、破碎的感官印象描寫和鋪陳詩意,似乎自成了現代詩創作一種「波普化潮流」。
對此,好燙詩刊決定反轉現代詩「小詩化」的趨勢,串聯每首作品的「正文」、「題目」與「作者」,打通詩語境和詩意,分別成為〈正文〉、〈題目〉與〈作者〉三首詩,除了在文字風格上產生互通,更為了回歸和強調詩的敘事性。ἐπύλλια(Epyllion)指歷史與戰爭外較為生活化的史詩,而《好燙詩刊:ἐπύλλια 史詩》所要重現的即是經典史詩敘事的深邃、緩慢和浪漫,卻依舊不脫好燙詩刊慣有的遊戲性。
閱讀方式:
(A)一氣呵成將整首長詩讀完。
(B)透過書中的編號表與長詩中的編號(編號位置代表該作品的首句)來得知作品的詩題與作者,將史詩般的長詩轉換為拼貼式的作品。
(C)忽略編號表,閱讀編號與編號之間各自獨立的作品,抹去每一首作品的詩題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