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吳雷川(1870—1944)本名震春,字雷川,生於江蘇蕭縣(今徐州),祖籍浙江。早期寫作以本名「吳震春」刊印,後以「吳雷川」為屬名,亦曾使用「懷新」為筆名。出身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動盪不安的年代,舊制度與新思潮橫流,目擊中國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興起,吳雷川可謂朝代更迭的見證人。作為清末進士,吳雷川曾於一九○六年上京任職翰林院。辛亥革命後浮沉於官場中,後經兩位友人徐巽、翁廉介紹,於一九一五年接受基督教,受洗加入中華聖公會。之後,他熱心於信仰實踐,參與各種教會各項活動,特別專注於教育與文字工作。特別是在教育事業的參與下,吳雷川之後亦任職燕京大學校長,他的許多文字皆流露出對青年人的關懷與期許。
《墨翟與耶穌》全書共為六章:引論、墨翟略傳、墨翟思想的研究、耶穌略傳、耶穌思想的研究、結論。吳雷川勾勒出墨子和耶穌的歷史命運,以近百年來的墨學復興作為他的問題意識,聯繫出耶穌與墨子同樣具備宗教性以及社會主義傾向,來理解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共具有改造社會的理想。
本書採取考證派的方法寫作,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探討墨子的主張是什麼?如何回應歷代扭曲墨子本意的言論?耶穌真正的理想是什麼?為何門徒無法理解他的苦心?宗教真正的功能為何?最後聯繫出耶穌與墨子所共同具備的宗教性以及社會主義傾向。他肯定宗教能提供批判社會的理想,並靠祈禱的行為點燃人對真理的熱情,這正是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所極度缺乏的。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中國文化,他都期望以社會進步為前提來對之進行批判並轉化。
本書另外附錄了《基督徒的希望》,表明應以實踐作為希望的基礎;《主禱文與十字架》,則說明建立地上天國的大綱,乃是寄寓在耶穌訓示的主禱文中;而〈主禱文演詞〉與〈禱詞〉更是吳雷川實際的禱告,讀者可以親炙他救世的熱情。基督新教在中國的發展,正是伴隨著諸多歷史苦難發生之際。中國基督教神學萌生於這個大時代,吳雷川也生在這個大時代,在本書中,他所要回應的,就是如何同時面對中國的現實與基督教的未來。
《墨翟與耶穌》全書共為六章:引論、墨翟略傳、墨翟思想的研究、耶穌略傳、耶穌思想的研究、結論。吳雷川勾勒出墨子和耶穌的歷史命運,以近百年來的墨學復興作為他的問題意識,聯繫出耶穌與墨子同樣具備宗教性以及社會主義傾向,來理解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共具有改造社會的理想。
本書採取考證派的方法寫作,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探討墨子的主張是什麼?如何回應歷代扭曲墨子本意的言論?耶穌真正的理想是什麼?為何門徒無法理解他的苦心?宗教真正的功能為何?最後聯繫出耶穌與墨子所共同具備的宗教性以及社會主義傾向。他肯定宗教能提供批判社會的理想,並靠祈禱的行為點燃人對真理的熱情,這正是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所極度缺乏的。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中國文化,他都期望以社會進步為前提來對之進行批判並轉化。
本書另外附錄了《基督徒的希望》,表明應以實踐作為希望的基礎;《主禱文與十字架》,則說明建立地上天國的大綱,乃是寄寓在耶穌訓示的主禱文中;而〈主禱文演詞〉與〈禱詞〉更是吳雷川實際的禱告,讀者可以親炙他救世的熱情。基督新教在中國的發展,正是伴隨著諸多歷史苦難發生之際。中國基督教神學萌生於這個大時代,吳雷川也生在這個大時代,在本書中,他所要回應的,就是如何同時面對中國的現實與基督教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