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生太極拳體用解 | 拾書所

王培生太極拳體用解

$ 216 元 原價 240
內容簡介
《王培生太極拳體用解》是著名武術家王培生先生的弟子、中國武術八段、北京市武術協會委員張耀忠先生的最後一部作品,書中詳細介紹了王培生先生演練的太極基本八法、五行法、三十七式太極拳,以及王培生先生對太極拳技擊的作用、理念、心法及一些秘傳實戰技巧。

作者簡介
張耀忠先生(1925—2013),山西陽泉人,太極名家,中國武術八段,師從著名武術家王培生。曾任北京市軍事體育總校副校長,北京市武協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武當武術聯合會顧問,東方武學館、培生武學館教練,湖北鄂州元極武德館總教練。著作近20餘部,其中《三十九式太極拳勁意直指》等著作句句精闢入理,道盡太極真義,廣為人知。並針對現代人快節奏生活,創編「周天太極拳」和「太極連環雙手刀」,易學易練,健身技擊效果卓著。
張先生自幼習練家傳武功與道功。青年從軍更習軍中格鬥術。後拜在著名武術家王培生門下,專修太極內家拳法、器械和乾坤戊己功。先生一生為人坦誠,誨人不倦。凡遇求教者,不分親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搶救性地發掘整理了瀕臨失傳的太極拳內功心法,並以畢生之力傳播太極文化。弟子廣布四海,達二百餘眾。
先生向來對太極門內功心法從不保守,只願將吳式太極發揚光大,其著作及演講視頻《太極內勁豁然貫通》《華夏神功太極拳》在網上深受歡迎,使觀眾參照練習即可上手,效果立竿見影,從而讓廣大拳友得以一窺太極內功本質。先生功德無量!

厲勇,1970年生,黑龍江籍,現居北京。北京市武術協會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秘書長,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王培生印誠功法第三代傳人,北京吳式太極拳網(www.bjtaiji.cn)創辦人及主編。
1989年師從太極名家張耀忠(丹誠)先生。長年跟隨師父教拳,並協助師父進行太極拳資料整理出版工作。教拳20餘年,長期在北京各大院校、企業社區教學,並受邀前往天津、新疆、黑龍江、山東等地傳拳。近年,尤重網絡傳拳,先後開辦「吳式太極拳37式」「太極拳推手」「吳式太極拳16式」「乾坤戊己功」「周天太極拳」等遠程網絡視頻教學項目,並開發了手機太極拳教學APP應用,使太極拳教學可以跨越時空,融入生活,為更多人服務。

目錄
第一章 太極拳八法與五行步
第一節 太極拳基本八法
第二節 太極拳五行步
第二章 王培生三十七式太極拳體用解
第一節 三十七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第二節 三十七式太極拳體用解
第三章 太極拳技擊術舉例
一、太極拳五捶
二、掌 法
三、勾 法
四、腿腳應用
第四章 王培生談太極拳
一、太極拳名釋義
二、太極拳運動的特徵
三、太極拳的源流 張耀忠 整理
四、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的由來和特點 張耀忠 根據錄音整理
五、太極拳的技擊作用 原載《北京體育》1982年第六期
六、再談太極拳的技擊作用 原載《北京體育》1983年第六期
七、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 王培生講授 鄒金華記錄
八、技擊十大要素 關振軍 提供
九、太極拳與文學藝術的關係
十、太極名家王培生談太極 博武網
附 錄
一、王培生拳術風格 張全亮
二、王培生老師接見美國太極拳訪華代表團談話紀要 張耀忠 整理
三、王培生武林揚威 劉燕玲
四、王培生訪日見聞 高小飛
五、武術境界——深切懷念王培生師爺 張小瑛
六、生死一心,弘揚太極——在王培生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張耀忠

序一
王培生先生是我國名揚四海的武術家,武林泰斗,太極拳權威,技擊實戰家。
王培生先生終生致力於武學研究,為中國武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王培生先生一生繼承弘揚中華武術,執著地研究武術攻防技藝,鑽研太極拳推手理論,武術著作豐富,武術技藝精湛。
王培生先生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和不斷發展的創新精神,贏得了眾多海內外武術愛好者的欽佩和敬仰。
我有幸成為先生門下的一名弟子,留存了先生在太極拳教學方面的動作圖片和先生授課演講記錄的文字資料。這些資料,一般人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它是先生留給我們非常珍貴的精神財富,它是一部研究先生武學思想和當代武術的寶貴資料。
如今,先生已駕鶴西歸。為繼承恩師遺志,弘揚太極文化,特將先生遺留下來的圖文資料加以整理,彙編成集,定名為《王培生太極拳體用解》,再現先生教學示範動作的生動形象,展現先生精闢獨到的武學思想,可以想見,本書的面世,將像一盞常明的聖燈,永遠照亮太極人的心田。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曾得到郭延民、張貴華、高金山、高燕、賈秀芬、胡國勝、馬雪松、孫培棟等的大力幫助,在此一併致謝。不當之處,誠望讀者指正。
編 者 於北京天龍齋

序二
欣聞張耀忠師兄所編的《王培生太極拳體用解》付梓在即,囑我為序。老實說,我一介凡夫,如何敢在先生圖文集上作序?豈不聞「凡夫寫仙道,仙道也要變成凡道」。但王培生先生已駕鶴歸真,作為受過先生耳提面命教導的我,似乎又覺義不容辭。但真要我寫,恐怕再過十年也寫不出先生功夫的深奧所在。
幸好我記得有幾句詩可以為憑:「人人有份無差別,個個緣成總不殊。若向此中能用意,神仙都不擇賢愚。」因此,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如實地說出我當年與先生朝夕相處的日子裏,聆聽先生的所聞、所見、所感。
我認識王培生先生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2年),當時先生是受廣西體委之邀,到南寧傳授太極拳推手。講學期間,由我的八極拳恩師畢遠達先生出面邀請,宴請王培生先生。宴席上,先生如數家珍地談起武林往事,當說到神槍李書文時,先生激動地站了起來,正氣凜然、神采飛揚地用手比劃槍法:「左手如同托泰山,右手如同攥虎尾,督槍纏戰……」,宛如天神下凡一般,令人覺得先生的神光到處,所向披靡,觀者無不肅然起敬。當時的情景,現在回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1985年,我住在先生家中,在與先生相處的幾個月裏,除了協助先生著《乾坤戊己功》《太極功及推手精要》,閒時也多向先生請教拳道的理法,先生非常喜歡別人在這方面的提問。在與先生的多次交談中,常常談到武術文化底蘊最根本的問題,先生說:「廣而論之,儒、釋、道三家的理論很多都適合指導行功練拳;精而論之,則《四書》是根本。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可證,無論是其語出自《四書》,或其意出自《四書》,連通篇《拳論》的行文也都沒離開《四書》的影子。讀懂了《四書》,《拳論》就容易明白;讀懂《道德經》就會辯證地將一切問題一分為二地理解,理出這些問題的頭緒,就能綱舉目張、解決矛盾。若能參考互證,勤而行之,則太極拳架與功用,亦雖愚必明矣!」
真是不聽不知道,聽了嚇一大跳!所說這些,對於我來說簡直是高不可攀,畏而卻步。之後,我又向先生討教方便法門,先生略一沉思,感歎地說他想辦一所文武兼修的學校,而且說他已經琢磨好幾年了。
他說:「練太極拳的不用力,就是戰勝自己後天拙力,是太極拳的智慧鑰匙,能悟與否,還要看個人的天賦,漸練漸悟,漸悟漸練,互為印證,博學專一,窮神運化,能練悟一體,亦可登堂入室。不然,終為門外漢矣。」
先生又談了些他的個人心得,如形與意一分為二,辯證統一,以及佛學《心經》色與空的反覆練在太極拳中的妙用,合與分的轉化,往與來之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深刻道理。其實我明白,一個人無論學何藝,都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不可須臾離也。才有可能日久功深,左右逢源,如意運用。但要求精,這恐怕要像屈大夫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為武術事業獻身的敬業精神,而先生正是此人!
在《王培生太極拳體用解》即將問世之際,張耀忠師兄叫我寫序,以王培生先生的德藝可說是獨步當代武林,我實在無法用文字表達。要是不寫,又情理難卻,何況師兄做這件是功德無量之事,只好如實寫上幾句聊為讀者之介。
茹世保 歲次乙酉中秋於南寧磨心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