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史 | 拾書所

中國古代哲學史

$ 428 元 原價 450

中國先秦哲學思想史專著。本書原是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一九一七年他根據此編成在北大教授「中國哲學史」的講義。全書共十二篇。一九一八年七月,經過整理,蔡元培作序,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轟動一時,不到兩個月就再版。

哲學是什麼?胡適下了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然哲學史又是什麼?是把種種哲學問題、研究法和解決方法都依照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目的是讓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還要尋出這沿革變遷的原因,並且讓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

本書在中國哲學史上,甚至是在各種專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稱為一部具有深刻意義的書。蔡元培給予此書很高的評價,指出它有四種特長:第一,證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統的方法。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 
 ※推薦文
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偽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簡錯字又是很多。若沒有做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的記載。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紀述。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的形式。
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適之先生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於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裏。就比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纔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的特長:第一是證明的方法。我們對於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原;若不能辨別他遺著的真偽,便不能揭出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見他有無矛盾的議論。
適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並且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逹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適之先生此編,對於老子以後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統的研究。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適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跡。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畫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
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了。我只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把我們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
 
本書特色

胡適本人自信的說:「我自信,治中國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科的人都免不了受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

梁啟超評此書:「這書有他的立腳點,且很站得住。這書表現出著作者的個性,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細密的組織力、大膽的創造力,……總說一句,到處發見石破天驚的偉論。」

馮友蘭回憶:「胡適的這部書,把自己的話作為正文,用大字頂格寫下來,而把引用古人的話,用小字低一格寫下來。這表明,封建時代的著作,是以古人為主。而五四時期的著作是以自己為主。」「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適創始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