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五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類得獎作品集。
共收錄首獎、貳獎、叁獎及佳作5篇,
每篇都是評審精心挑選出來的作品,
字字珠璣,值得品味。
每篇另附評審者的話,以及作者的得獎感言。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設有人間佛教散文類,要在三到五千字之間說一個愛的故事,傳達一種引領人們向善向上的人生義理,而同時要顧及散文藝術性的要求。
本屆得獎作品首次排序,首獎〈老菩薩〉告訴我們,「佛性」(或任何人際情分的美善)原來隱藏在最本然的付出裡;孤女瞬間的領悟,展現了巨大的動人力量。
二獎〈一個都不能少〉寫師生關係,在似不經意、無何痕跡的敘寫中,透過各種對比,造成文章極大的張力;又在無聲無息中消除對比,融成一片和諧美好。
三獎〈琉璃光〉從個人經驗出發,擴及有情眾生的關懷,既有自我的掙扎、滌淨過程,更有深刻的感知和融會,是一篇典型的佛教散文。其他五篇佳作,或寫父子,或寫祖孫,或反身自我,或諧談長壽,皆情采兼備。
目次
序(李瑞騰)
性情所鍾,即為有佛(何寄澎)
首獎 老菩薩(李麗美)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
貳獎 一個都不能少(邵鳳蘭)
評審意見(何寄澎)
獲獎感言
叁獎 琉璃光(翁佳慧)
評審意見(陳義芝)
獲獎感言
佳作 父親的傷(莊明珊)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
佳作 上山(賴麗雲)
評審意見(陳義芝)
獲獎感言
佳作 那爺倆午後的賞鳥活動(廖?慶)
評審意見(陳義芝)
獲獎感言
佳作 獸身譚(黃詣庭)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何寄澎)
佳作 假如我活一萬歲(沈志敏)
評審意見
獲獎感言
序
李瑞騰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的設立,乃緣於大師對文學的熱愛與期待。他曾表示,在他學佛修行與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文學帶給他智慧;他也日夜俯首為文,藉文學表達所悟之道。因為他深知文學來自作家的人生體會,存有對於理想社會不盡的探求,也必將影響讀者向上向善,走健康的人生大道。
幾次聆聽大師談他的閱讀與寫作,發現他非常重視反思歷史的小說寫作以及探索現實的報導文學,而這兩種深具傳統的文類今已日漸式微,主要是難度高且欠缺發表園地,我們因此建議大師以這兩種文類為主來辦文學獎;而為了擴大參與,乃加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間佛教散文。大師認同我們的想法,這就成了這個文學獎的內容。此外,大師來台以後,數十年間廣結文壇人士,始終以誠相待,他喜愛文學,尊敬作家,於是而有了貢獻獎。
這個獎以「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為名,意在跨越政治與區域的界限,從二○一一年創辦以來,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議委員會和分組的評審委員獲得充分的授權,運作相當順利。我們通常會在年初開會檢討去年辦理情況,針對本年度相關作業進行討論,除排定推動程序,會針對如何辦好文學獎,進行廣泛討論,特別是宣傳問題。
二○一三年,我們把前三屆人間佛教散文的得獎作品結集,由香海文化出版,一套三冊,分別是《瞬間明白》、《推開黑夜》、《娑羅花開》,各以其中一篇為書名,組合起來竟似悟道後行動如花開璀璨;去年,報導文學讓我們驚喜連連,於是趕在贈獎典禮之前把它出版了,人間佛教散文原就相當穩定,一併付梓問世,各以其中一篇的主題命名,是為《綠色沙漠》與《回歸圓滿》。今年的報導文學也有好成績,人間佛教散文今年首度排名,更有亮點,一併出版,是為《你從哪裡來》、《琉璃有光》,和去年一樣委由聯經公司出版。
我們將更專心更有耐心地把這個獎辦得更好更有意義。
序
性情所鍾,即為有佛╱何寄澎
「人間佛教散文」創作獎進入第五年了。五年來參與這獎的評審,細細閱讀每一篇作品的當下,是我擾擾俗世生活中難得靜定喜悅的時光。二、三十年來,我評審過國內大大小小的文學獎,美好的感覺當然有──其中包括感動、驚喜等等,但質疑、痛苦的經驗也從來不少──緣於永遠會有一些怪異、糾纏、冗漫、艱澀的書寫,讓人不耐。唯「人間佛教散文」,容有生嫩稚拙的文字、附會勉強的佛理,但基本上都平易可感,也都不失樸實真誠,更何況確有曖曖含光,觸人心弦、發人深省的佳作。其所寫的人、事,絕非日常生活中陌生罕見的人、事;其所興發的情、思,則絕為我們自己往往就有的情、思。這樣的作品,除了備覺親切之外,更奇妙的是讓我們經由這份親切,獲得平日求之不易的寧靜、篤定,繼而產生清清淡淡卻實實在在的喜悅──原因無他,示現的是眾生性、是眾生情,我們因之能入,亦因之而能出,遂在平平實實中感受,亦在自自然然中領悟、昇華。
「人間佛教散文」創作獎,四年來每年皆取十名,不分名次,蓋其旨本在希望透過此吉光片羽,見證人世的真實、佛理的親切,固不須別其高下、分其軒輊。但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既然它也是文學創作,則不能不慮及藝術表現的品第層次,畢竟,那也是真實的存在。於是,自本屆開始,「人間佛教散文」改取八名,排其序位──我們要強調,這不是內涵義理的分等,而是藝術表現精緻程度的明確化──當然,這都只是評審的觀點而已,並非優劣的絕對準據。
得獎的八篇作品,寫親情的最多,計有〈老菩薩〉、〈父親的傷〉、〈那爺倆午後的賞鳥活動〉等三篇,有趣的是,三篇都描寫了無限溫暖的祖孫之情。祖孫之情是近年各文學獎常見的題材,此一現象多少反映了現代社會家庭親子關係變遷的實相。三篇的文筆都自然、真誠而絕不炫奇,文中閃耀的燦然親情照亮每一位讀者的內心。〈老菩薩〉尤其精彩,交織悲喜之情而終歸為喜──此即佛諦,評審一致推為首獎,良有以也。寫師生之情的一篇:〈一個都不能少〉。文章以第三者視角,藉由偏鄉最常見的場景以及最質樸的筆調,為一位可敬的教師塑像,其間穿插孩子的純真,迤邐寫來,緊張、輕鬆,嚴肅、詼諧兼而有之,讀之暢快淋漓,充滿感動。寫情傷的二篇:〈上山〉、〈獸身譚〉。二文一平一奇、一柔一剛,風格雖迥異,而最終皆能尋回自我,淡定面世。類似的作品雖不少見,但二文仍因作者敘寫之自然真切,乃使讀者自得興悟啟示。最後,寫生死、寫無常的亦有二篇:〈琉璃光〉、〈假如我活一萬歲〉。二文風格亦異:前者獨思冥想,後者眾聲喧嘩;前者淨秀、後者縟麗;前者讓人在歎惋惆悵中參透生死無常,後者讓人在衝撞錯愕中翻越生死無常,皆可讀之作。
我個人綜覽這五屆的作品,確實感受到技巧的精進、水準的提升,而不變的是,較諸他類文學獎作品恆多一分真樸平易──這原是人性的本質,也是佛理的本質。在這日趨扭曲錯亂的年代,「人間佛教散文」顯然提供了淨化的甘露,幫助我們找回本心,幫助社會找回和諧。衷心期盼「人間佛教散文創作獎」年年持續,步步生蓮,讓我們得以永遠享受如春風的和煦、如春雨的滋潤、如秋陽的溫暖、如秋收的豐實。是為序。
內文選摘(節錄)
老菩薩(首獎)(李麗美)
我當小孩時很笨,經常不懂為什麼大人要說這樣的話,問那樣的問題。比如阿嬤和她那一群老朋友,喜歡互稱對方為「老菩薩」,不管他們各有各的名字,總之每個人都是「老菩薩」。
但「老菩薩」這三個字,每次喊每次我都覺得彆扭,尤其會遇見這群「老菩薩」的地方都是在寺廟裡。明明菩薩都高高被供奉在案上,和圍繞在我身邊這些會說話、會捏我臉、問我問題的老人們完全不同,我不懂為什麼神像是菩薩,眼前的老人們也是菩薩。
幸好阿嬤只要求我稱呼別人為「老菩薩」,從沒讓我也叫她老菩薩。
我從出生便和阿嬤住在同一棟透天厝裡,但和阿嬤真正熟起來,卻是媽媽車禍喪生後的事。那時我五歲,家裡人本來就多,大伯大伯母大堂姊一家人外,尚有二姑、姑丈和我三位表姊。意外發生後,來關心、弔唁的遠近親戚,加上父親母親的朋友、同事,還有阿嬤的那些同修老菩薩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各有各的情緒反應。男性大人通常難掩憤怒,破口大罵肇事者;關係遠些的親友雖不至於放聲大哭,卻也一臉沉重、開口就不免掉淚;外公、外婆最難過,崩潰的哭喊也最讓年幼的我感到不知所措。
但不管是誰,無一例外,只要注意到默默地聽從大人指令、坐在桌前摺紙蓮花紙元寶的我,總會來問:「你知道你媽媽去哪裡了嗎?」或者:「你知道你媽媽死了嗎?」
剛開始我會認真的回答他們,我知道,你們說的話我都聽到了,媽媽死了,這世上再沒有她了。不過還是不斷有人拿這些問題問我,這人問一次、那人問一次;昨天被問過,今天繼續被問;辦喪事時問,媽媽入塔後,我依舊在應付相同的問題。
後來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可能我真的笨,提供的答案滿足不了大家的期待,所以才必須重複接受這樣的質詢。其實事情很簡單,只是我那時的智力還不足以聯想到這些問題後面的隱憂其實是: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而今媽媽死了,照顧我的責任應該由誰接下?
往後幾年阿嬤總不免帶著自豪又得意的神情,時不時的跟我談起這件事,要我這個她從小帶到大的「查某孫」將來飛黃騰達後要懂得知恩圖報。阿嬤的這個白日夢做得有點大了,但她對往事的敘述倒是沒有吹牛,和我的記憶相差不遠。媽媽的喪事辦完後,媽媽留下的我,終於正式成為大人們嚴肅以對的焦點。
我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周遭長輩各有各的難處,出錢不是問題,但看顧年幼的我直到長大,著實是個艱鉅的挑戰,畢竟,擺在眼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要吃要睡會生病,又要上學還會有自己想法的小孩,而不是一隻寵物。我自己都覺得當年大家的猶豫很正常,出來結束眾人面面相覷的局面的阿嬤,才真是頭腦有問題的人。她輕輕一句:「免煩惱,就乎伊繼續住厝內,我來顧就好。」瞬間解除了大夥多日來背負的壓力。躺在沙發上假裝睡著,以為自己會像某個大人預言的被送往育幼院的我,也悄悄地鬆了一口氣。
從此,我和阿嬤同吃同睡同進出。阿嬤晚上去寺廟和老菩薩們「做晚課」,我跟著去;假日坐遊覽車寶島各地進香,我也同往。「憨孫,這是菩薩,你愛佮菩薩講,請菩薩保庇你,保庇你平安大漢敖讀冊。」阿嬤從沒把我當成累贅,她似乎也沒什麼煩惱,或者說,她把她的煩惱都丟給菩薩去發落了。
我喜歡這樣的阿嬤。她對我沒有其他大人對我的憐憫或擔憂。媽媽去世後最困擾我的從來不是「媽媽去世」這件事,而是我被貼上一個「失去媽媽的孩子」的標籤,沒人教我該如何扮演這個角色,我也不知道該哭還是不該哭,能笑還是不能笑,同時更不確定自己可否好好的吃飯,並且繼續活下去。
阿嬤用她的行動讓我知道,沒問題,不用擔心,一切有她在,她背後、她頭上,有菩薩在。
很快,媽媽驟逝這件事帶給我的影響越來越小。不過,我開始上學後,新的煩惱也跟著來報到。
上學放學的接送、班親會的召開,別的小朋友身邊都是年輕的媽媽,我滿頭白髮又講台語的阿嬤在她們當中實在顯得突兀。小孩不喜歡跟別人不一樣,阿嬤的出現讓我一開始就比別的小孩低一等,我默默的對她不滿意起來。
還好她從來不知道這件事。
學校推廣校園綠化,老師要學生一人帶一盆植物擺在教室外的走廊。我回家叮囑阿嬤隨便買個小盆栽給我交差了事,阿嬤聽了以後說「免」,上頂樓挑了一盆她平日精心培育的羅漢松,隔天一手牽著我,一手抱著它,帶到學校交給老師。趁此機會她還問老師:「甘有需要花?我有飼蘭花,最近開了足水,會當紮兩三叢來學校。」
早上太陽出來前,下午天未暗時,阿嬤基本上都是在頂樓忙著照顧她那些花花草草。蝴蝶蘭特別需要養分,假日我都得幫著用棉花沾蛋清去滋潤它們的葉子。阿嬤不提我到沒想到,原來那些開花開得極好、一拿出來就非常搶眼的的蝴蝶蘭也算是植栽。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就開,後來連續幾個學期,我們班都靠著阿嬤貢獻的蝴蝶蘭和其他盆景拿到全校綠化第一名。
阿嬤很尊敬我的每個老師,比我還把老師的話視為聖旨。不管什麼事,我只要用「老師說」作為開頭,阿嬤一定言聽計從,使命必達。也是在小學時,我作為一個電視兒童,晚上常常貪看《一代女皇武則天》、《神鵰俠侶》等連續劇,看完後睏了想睡,偏偏作業還沒寫,不得已只好開口跟一旁已經坐上床準備要睡的阿嬤求助。
「阿嬤,老師講這課的圈詞一個要寫兩行,總共有十五個,明阿仔要交,我寫袂了,你幫我寫好謀?」
阿嬤連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只是立即起身,走向我的小書桌,接過我的鉛筆和作業簿,搞清楚要寫些什麼,然後,便是催促我趕快去刷牙睡覺。
「啊?阿嬤你真正麥幫我寫嗎?」
「嘿啦嘿啦,免囉唆,愛睏就緊去睏。」
隔天早上我睡醒起來,一份字跡工工整整的作業完美的擺在我的書桌上。
由此阿嬤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升一級。大學時跟同學分享這件事,原本只想炫耀自己的阿嬤寵我寵到會幫我寫作業,但同學驚訝的卻是我的阿嬤居然讀過書、認得字。其實阿嬤不但幫我寫國語作業,連數學作業都難不倒她。
當然,有時老師的作業出得太多,我跟她兩人都得同時下海合力完成,她也不免會抱怨個幾句,「我是阿嬤呢,哪會變作你的老??」「老?」台語讀作「老贛」,就是老婢女的意思。但她抱怨歸抱怨,讀小學的前幾年,每晚基本上都是處於我看電視,阿嬤寫作業的狀態。
和阿嬤相處久了,漸漸發現她大智若愚,多才多藝,簡直就像我當年很迷的武俠片裡那些個退隱江湖的高手。阿嬤和我一起出現在學校時,我終於不再感到自卑。
有一陣子我夜晚常做惡夢,睡不好,也沒生病,但整個人就是懨懨的、一點精神都沒有。阿嬤眼看不對勁,一早拿了我的衣服,拎著我到四樓佛堂,聽她在佛前唸完一整部佛經,還喝下她供佛的大悲水,說是幫我「收驚」。
當晚洗過澡後,阿嬤要我穿上早晨放菩薩座前的我的衣服入睡,果然一夜好眠,再無惡夢,隔天立即回復生龍活虎的狀態。
又有一回,我身上起了紅紅的疹子,又痛又癢。皮膚科醫生跟阿嬤說是「皮蛇」,同時開了內服藥與外用藥膏給我們。回家後,阿嬤不是幫我擦藥,而是立刻從廚房拿出鐵鍋、菜刀,一邊唸著我聽不懂的咒語,一邊開始為我「斬飛蛇」。斬完飛蛇,鄰居一位老菩薩聽聞消息送來一張符令,阿嬤當場用火把符令化掉,放進裝了水的杯中,再用這杯符水為我從頭到腳,前身後背淨了一遍。
隔天,另一個老菩薩拿來一袋不知是什麼植物的葉子給阿嬤,要阿嬤把葉子放鍋裡煮,一天三次用鍋中的水擦拭起疹子的地方。說也奇怪,也才三、四天光景,我的疹子就乾了,前後不到一週的時間就迅速康復。
阿嬤真有斬飛蛇的法力?那袋神奇的藥草究竟是什麼?如今我已懂得好奇,可惜已經沒辦法跟阿嬤求證了。
大約是在我讀國中的時候,阿嬤七十五歲生日前後,她找了附近照相館的老闆來家裡為她拍照,有她穿海青的獨照,也有與父親、姑媽以及我們這些內、外孫的合照。那天大夥都為了拍照這件事專程趕回來,大人私下說,阿嬤是在為將來死後要用的遺照做準備,我聽了之後偷偷躲回房裡哭了好一會兒。
有一天阿嬤也會離我而去這件事震撼了我。我開始像阿嬤祈求菩薩保佑我「平安大漢敖讀冊」一樣,早晚一炷香,拜託菩薩保佑我阿嬤「呷百二」。
可顯然菩薩是偏心的,祂應允了阿嬤的心願,最終卻沒能實現我的。在我離家北上讀研究所的第二年,一天早上接到父親的電話,說阿嬤去世了。
沒有任何前兆。姑媽說,阿嬤本來坐在椅子上人好好的,突然就在她面前倒了,救護車到家急救時,阿嬤早已沒了氣息。
她自己走得瀟灑,卻帶給我這輩子最巨大的傷痛。不是早說好哪天等我飛黃騰達了要好好回報她嗎?不是約好等我賺錢後,要帶她遊遍五台、峨嵋、普陀、九華四大名山嗎?她怎麼可以說走就走,不給我實踐這些承諾的機會?辦後事的那陣子,我多次哭到幾近昏厥,看著阿嬤的遺體,絕望得想跟她一起離開這人世。
那些日子,我稱之為老菩薩的阿嬤的老朋友們,每天排班來我家為阿嬤誦經,每逢作七也在寺廟同步為阿嬤舉行法事。有老菩薩告訴我,「你袂凍擱哭啊,恁阿嬤會毋甘走」,另一個老菩薩則說:「恁阿嬤轉去作菩薩啊,你要替伊歡喜。」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好意與關懷,卻依然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我不想阿嬤離開我,我不想阿嬤這麼早就去當菩薩,我只想阿嬤繼續當我的阿嬤。
一個又一個七作過去,老菩薩們來了走,走了來。一晚我在靈堂前看著阿嬤的遺照,順手翻開桌上老菩薩留下的《佛說阿彌陀經》,便緩緩讀誦起來。老菩薩說的沒錯,阿嬤生前最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能成為她此行的牽絆,我要幫助她順利抵達菩薩那裡。我在心底默默跟菩薩說,菩薩,既然你決定帶走我阿嬤,那麼就拜託祢好好照顧她了。
阿嬤走得突然,許多事情都沒交代。往後多年,她的子女們包括我父親在內,為了爭她名下唯一的財產,也就是我們住的那棟透天厝,爭執,反目,上法院。我逃回北部,遠離風暴,冷眼旁觀之餘也不免失笑,你們爭你們的吧,果然都是一群笨蛋,看不出來阿嬤早把她最珍貴的一切都給了我。
我才是阿嬤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遺產。此後我以自己為家,想念阿嬤時,便拿出離家前特地帶在身邊的阿嬤的佛經,有時口讀有時手抄,既是為阿嬤、也是為自己累積功德,爭取自身有日終能在菩薩處與阿嬤團聚。各種佛學書籍,自然也逐漸納入我閱讀的範疇。有次在袁瓊瓊的書裡,看到她轉述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短文〈菩薩的勇氣〉,內容十分奇特,我還特地上網搜尋了原文。
宗薩說,什麼叫做「菩薩的勇氣」呢?「菩薩的勇氣」,就是假如你是一個菩薩,你的老師要你去埃及的一個餐廳,接受一個小孩遞給你的一杯水,然後把水喝掉,你會毫不猶豫的去。哪怕你去到那裡,那個小孩還沒出生,你必須在那裡等上五十年,你也會等。你會每天去那裡坐一下,或者乾脆在那裡找份工作,直到等到那個小孩來,給你一杯水。你喝了他那杯水,與他結了這份緣,然後日後可以因為這份緣,幫到他什
第五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類得獎作品集。
共收錄首獎、貳獎、叁獎及佳作5篇,
每篇都是評審精心挑選出來的作品,
字字珠璣,值得品味。
每篇另附評審者的話,以及作者的得獎感言。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設有人間佛教散文類,要在三到五千字之間說一個愛的故事,傳達一種引領人們向善向上的人生義理,而同時要顧及散文藝術性的要求。
本屆得獎作品首次排序,首獎〈老菩薩〉告訴我們,「佛性」(或任何人際情分的美善)原來隱藏在最本然的付出裡;孤女瞬間的領悟,展現了巨大的動人力量。
二獎〈一個都不能少〉寫師生關係,在似不經意、無何痕跡的敘寫中,透過各種對比,造成文章極大的張力;又在無聲無息中消除對比,融成一片和諧美好。
三獎〈琉璃光〉從個人經驗出發,擴及有情眾生的關懷,既有自我的掙扎、滌淨過程,更有深刻的感知和融會,是一篇典型的佛教散文。其他五篇佳作,或寫父子,或寫祖孫,或反身自我,或諧談長壽,皆情采兼備。
目次
序(李瑞騰)
性情所鍾,即為有佛(何寄澎)
首獎 老菩薩(李麗美)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
貳獎 一個都不能少(邵鳳蘭)
評審意見(何寄澎)
獲獎感言
叁獎 琉璃光(翁佳慧)
評審意見(陳義芝)
獲獎感言
佳作 父親的傷(莊明珊)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
佳作 上山(賴麗雲)
評審意見(陳義芝)
獲獎感言
佳作 那爺倆午後的賞鳥活動(廖?慶)
評審意見(陳義芝)
獲獎感言
佳作 獸身譚(黃詣庭)
評審意見(黃碧端)
獲獎感言(何寄澎)
佳作 假如我活一萬歲(沈志敏)
評審意見
獲獎感言
序
李瑞騰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的設立,乃緣於大師對文學的熱愛與期待。他曾表示,在他學佛修行與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文學帶給他智慧;他也日夜俯首為文,藉文學表達所悟之道。因為他深知文學來自作家的人生體會,存有對於理想社會不盡的探求,也必將影響讀者向上向善,走健康的人生大道。
幾次聆聽大師談他的閱讀與寫作,發現他非常重視反思歷史的小說寫作以及探索現實的報導文學,而這兩種深具傳統的文類今已日漸式微,主要是難度高且欠缺發表園地,我們因此建議大師以這兩種文類為主來辦文學獎;而為了擴大參與,乃加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間佛教散文。大師認同我們的想法,這就成了這個文學獎的內容。此外,大師來台以後,數十年間廣結文壇人士,始終以誠相待,他喜愛文學,尊敬作家,於是而有了貢獻獎。
這個獎以「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為名,意在跨越政治與區域的界限,從二○一一年創辦以來,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議委員會和分組的評審委員獲得充分的授權,運作相當順利。我們通常會在年初開會檢討去年辦理情況,針對本年度相關作業進行討論,除排定推動程序,會針對如何辦好文學獎,進行廣泛討論,特別是宣傳問題。
二○一三年,我們把前三屆人間佛教散文的得獎作品結集,由香海文化出版,一套三冊,分別是《瞬間明白》、《推開黑夜》、《娑羅花開》,各以其中一篇為書名,組合起來竟似悟道後行動如花開璀璨;去年,報導文學讓我們驚喜連連,於是趕在贈獎典禮之前把它出版了,人間佛教散文原就相當穩定,一併付梓問世,各以其中一篇的主題命名,是為《綠色沙漠》與《回歸圓滿》。今年的報導文學也有好成績,人間佛教散文今年首度排名,更有亮點,一併出版,是為《你從哪裡來》、《琉璃有光》,和去年一樣委由聯經公司出版。
我們將更專心更有耐心地把這個獎辦得更好更有意義。
序
性情所鍾,即為有佛╱何寄澎
「人間佛教散文」創作獎進入第五年了。五年來參與這獎的評審,細細閱讀每一篇作品的當下,是我擾擾俗世生活中難得靜定喜悅的時光。二、三十年來,我評審過國內大大小小的文學獎,美好的感覺當然有──其中包括感動、驚喜等等,但質疑、痛苦的經驗也從來不少──緣於永遠會有一些怪異、糾纏、冗漫、艱澀的書寫,讓人不耐。唯「人間佛教散文」,容有生嫩稚拙的文字、附會勉強的佛理,但基本上都平易可感,也都不失樸實真誠,更何況確有曖曖含光,觸人心弦、發人深省的佳作。其所寫的人、事,絕非日常生活中陌生罕見的人、事;其所興發的情、思,則絕為我們自己往往就有的情、思。這樣的作品,除了備覺親切之外,更奇妙的是讓我們經由這份親切,獲得平日求之不易的寧靜、篤定,繼而產生清清淡淡卻實實在在的喜悅──原因無他,示現的是眾生性、是眾生情,我們因之能入,亦因之而能出,遂在平平實實中感受,亦在自自然然中領悟、昇華。
「人間佛教散文」創作獎,四年來每年皆取十名,不分名次,蓋其旨本在希望透過此吉光片羽,見證人世的真實、佛理的親切,固不須別其高下、分其軒輊。但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既然它也是文學創作,則不能不慮及藝術表現的品第層次,畢竟,那也是真實的存在。於是,自本屆開始,「人間佛教散文」改取八名,排其序位──我們要強調,這不是內涵義理的分等,而是藝術表現精緻程度的明確化──當然,這都只是評審的觀點而已,並非優劣的絕對準據。
得獎的八篇作品,寫親情的最多,計有〈老菩薩〉、〈父親的傷〉、〈那爺倆午後的賞鳥活動〉等三篇,有趣的是,三篇都描寫了無限溫暖的祖孫之情。祖孫之情是近年各文學獎常見的題材,此一現象多少反映了現代社會家庭親子關係變遷的實相。三篇的文筆都自然、真誠而絕不炫奇,文中閃耀的燦然親情照亮每一位讀者的內心。〈老菩薩〉尤其精彩,交織悲喜之情而終歸為喜──此即佛諦,評審一致推為首獎,良有以也。寫師生之情的一篇:〈一個都不能少〉。文章以第三者視角,藉由偏鄉最常見的場景以及最質樸的筆調,為一位可敬的教師塑像,其間穿插孩子的純真,迤邐寫來,緊張、輕鬆,嚴肅、詼諧兼而有之,讀之暢快淋漓,充滿感動。寫情傷的二篇:〈上山〉、〈獸身譚〉。二文一平一奇、一柔一剛,風格雖迥異,而最終皆能尋回自我,淡定面世。類似的作品雖不少見,但二文仍因作者敘寫之自然真切,乃使讀者自得興悟啟示。最後,寫生死、寫無常的亦有二篇:〈琉璃光〉、〈假如我活一萬歲〉。二文風格亦異:前者獨思冥想,後者眾聲喧嘩;前者淨秀、後者縟麗;前者讓人在歎惋惆悵中參透生死無常,後者讓人在衝撞錯愕中翻越生死無常,皆可讀之作。
我個人綜覽這五屆的作品,確實感受到技巧的精進、水準的提升,而不變的是,較諸他類文學獎作品恆多一分真樸平易──這原是人性的本質,也是佛理的本質。在這日趨扭曲錯亂的年代,「人間佛教散文」顯然提供了淨化的甘露,幫助我們找回本心,幫助社會找回和諧。衷心期盼「人間佛教散文創作獎」年年持續,步步生蓮,讓我們得以永遠享受如春風的和煦、如春雨的滋潤、如秋陽的溫暖、如秋收的豐實。是為序。
內文選摘(節錄)
老菩薩(首獎)(李麗美)
我當小孩時很笨,經常不懂為什麼大人要說這樣的話,問那樣的問題。比如阿嬤和她那一群老朋友,喜歡互稱對方為「老菩薩」,不管他們各有各的名字,總之每個人都是「老菩薩」。
但「老菩薩」這三個字,每次喊每次我都覺得彆扭,尤其會遇見這群「老菩薩」的地方都是在寺廟裡。明明菩薩都高高被供奉在案上,和圍繞在我身邊這些會說話、會捏我臉、問我問題的老人們完全不同,我不懂為什麼神像是菩薩,眼前的老人們也是菩薩。
幸好阿嬤只要求我稱呼別人為「老菩薩」,從沒讓我也叫她老菩薩。
我從出生便和阿嬤住在同一棟透天厝裡,但和阿嬤真正熟起來,卻是媽媽車禍喪生後的事。那時我五歲,家裡人本來就多,大伯大伯母大堂姊一家人外,尚有二姑、姑丈和我三位表姊。意外發生後,來關心、弔唁的遠近親戚,加上父親母親的朋友、同事,還有阿嬤的那些同修老菩薩進進出出,來來往往,各有各的情緒反應。男性大人通常難掩憤怒,破口大罵肇事者;關係遠些的親友雖不至於放聲大哭,卻也一臉沉重、開口就不免掉淚;外公、外婆最難過,崩潰的哭喊也最讓年幼的我感到不知所措。
但不管是誰,無一例外,只要注意到默默地聽從大人指令、坐在桌前摺紙蓮花紙元寶的我,總會來問:「你知道你媽媽去哪裡了嗎?」或者:「你知道你媽媽死了嗎?」
剛開始我會認真的回答他們,我知道,你們說的話我都聽到了,媽媽死了,這世上再沒有她了。不過還是不斷有人拿這些問題問我,這人問一次、那人問一次;昨天被問過,今天繼續被問;辦喪事時問,媽媽入塔後,我依舊在應付相同的問題。
後來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可能我真的笨,提供的答案滿足不了大家的期待,所以才必須重複接受這樣的質詢。其實事情很簡單,只是我那時的智力還不足以聯想到這些問題後面的隱憂其實是: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而今媽媽死了,照顧我的責任應該由誰接下?
往後幾年阿嬤總不免帶著自豪又得意的神情,時不時的跟我談起這件事,要我這個她從小帶到大的「查某孫」將來飛黃騰達後要懂得知恩圖報。阿嬤的這個白日夢做得有點大了,但她對往事的敘述倒是沒有吹牛,和我的記憶相差不遠。媽媽的喪事辦完後,媽媽留下的我,終於正式成為大人們嚴肅以對的焦點。
我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周遭長輩各有各的難處,出錢不是問題,但看顧年幼的我直到長大,著實是個艱鉅的挑戰,畢竟,擺在眼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要吃要睡會生病,又要上學還會有自己想法的小孩,而不是一隻寵物。我自己都覺得當年大家的猶豫很正常,出來結束眾人面面相覷的局面的阿嬤,才真是頭腦有問題的人。她輕輕一句:「免煩惱,就乎伊繼續住厝內,我來顧就好。」瞬間解除了大夥多日來背負的壓力。躺在沙發上假裝睡著,以為自己會像某個大人預言的被送往育幼院的我,也悄悄地鬆了一口氣。
從此,我和阿嬤同吃同睡同進出。阿嬤晚上去寺廟和老菩薩們「做晚課」,我跟著去;假日坐遊覽車寶島各地進香,我也同往。「憨孫,這是菩薩,你愛佮菩薩講,請菩薩保庇你,保庇你平安大漢敖讀冊。」阿嬤從沒把我當成累贅,她似乎也沒什麼煩惱,或者說,她把她的煩惱都丟給菩薩去發落了。
我喜歡這樣的阿嬤。她對我沒有其他大人對我的憐憫或擔憂。媽媽去世後最困擾我的從來不是「媽媽去世」這件事,而是我被貼上一個「失去媽媽的孩子」的標籤,沒人教我該如何扮演這個角色,我也不知道該哭還是不該哭,能笑還是不能笑,同時更不確定自己可否好好的吃飯,並且繼續活下去。
阿嬤用她的行動讓我知道,沒問題,不用擔心,一切有她在,她背後、她頭上,有菩薩在。
很快,媽媽驟逝這件事帶給我的影響越來越小。不過,我開始上學後,新的煩惱也跟著來報到。
上學放學的接送、班親會的召開,別的小朋友身邊都是年輕的媽媽,我滿頭白髮又講台語的阿嬤在她們當中實在顯得突兀。小孩不喜歡跟別人不一樣,阿嬤的出現讓我一開始就比別的小孩低一等,我默默的對她不滿意起來。
還好她從來不知道這件事。
學校推廣校園綠化,老師要學生一人帶一盆植物擺在教室外的走廊。我回家叮囑阿嬤隨便買個小盆栽給我交差了事,阿嬤聽了以後說「免」,上頂樓挑了一盆她平日精心培育的羅漢松,隔天一手牽著我,一手抱著它,帶到學校交給老師。趁此機會她還問老師:「甘有需要花?我有飼蘭花,最近開了足水,會當紮兩三叢來學校。」
早上太陽出來前,下午天未暗時,阿嬤基本上都是在頂樓忙著照顧她那些花花草草。蝴蝶蘭特別需要養分,假日我都得幫著用棉花沾蛋清去滋潤它們的葉子。阿嬤不提我到沒想到,原來那些開花開得極好、一拿出來就非常搶眼的的蝴蝶蘭也算是植栽。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就開,後來連續幾個學期,我們班都靠著阿嬤貢獻的蝴蝶蘭和其他盆景拿到全校綠化第一名。
阿嬤很尊敬我的每個老師,比我還把老師的話視為聖旨。不管什麼事,我只要用「老師說」作為開頭,阿嬤一定言聽計從,使命必達。也是在小學時,我作為一個電視兒童,晚上常常貪看《一代女皇武則天》、《神鵰俠侶》等連續劇,看完後睏了想睡,偏偏作業還沒寫,不得已只好開口跟一旁已經坐上床準備要睡的阿嬤求助。
「阿嬤,老師講這課的圈詞一個要寫兩行,總共有十五個,明阿仔要交,我寫袂了,你幫我寫好謀?」
阿嬤連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只是立即起身,走向我的小書桌,接過我的鉛筆和作業簿,搞清楚要寫些什麼,然後,便是催促我趕快去刷牙睡覺。
「啊?阿嬤你真正麥幫我寫嗎?」
「嘿啦嘿啦,免囉唆,愛睏就緊去睏。」
隔天早上我睡醒起來,一份字跡工工整整的作業完美的擺在我的書桌上。
由此阿嬤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升一級。大學時跟同學分享這件事,原本只想炫耀自己的阿嬤寵我寵到會幫我寫作業,但同學驚訝的卻是我的阿嬤居然讀過書、認得字。其實阿嬤不但幫我寫國語作業,連數學作業都難不倒她。
當然,有時老師的作業出得太多,我跟她兩人都得同時下海合力完成,她也不免會抱怨個幾句,「我是阿嬤呢,哪會變作你的老??」「老?」台語讀作「老贛」,就是老婢女的意思。但她抱怨歸抱怨,讀小學的前幾年,每晚基本上都是處於我看電視,阿嬤寫作業的狀態。
和阿嬤相處久了,漸漸發現她大智若愚,多才多藝,簡直就像我當年很迷的武俠片裡那些個退隱江湖的高手。阿嬤和我一起出現在學校時,我終於不再感到自卑。
有一陣子我夜晚常做惡夢,睡不好,也沒生病,但整個人就是懨懨的、一點精神都沒有。阿嬤眼看不對勁,一早拿了我的衣服,拎著我到四樓佛堂,聽她在佛前唸完一整部佛經,還喝下她供佛的大悲水,說是幫我「收驚」。
當晚洗過澡後,阿嬤要我穿上早晨放菩薩座前的我的衣服入睡,果然一夜好眠,再無惡夢,隔天立即回復生龍活虎的狀態。
又有一回,我身上起了紅紅的疹子,又痛又癢。皮膚科醫生跟阿嬤說是「皮蛇」,同時開了內服藥與外用藥膏給我們。回家後,阿嬤不是幫我擦藥,而是立刻從廚房拿出鐵鍋、菜刀,一邊唸著我聽不懂的咒語,一邊開始為我「斬飛蛇」。斬完飛蛇,鄰居一位老菩薩聽聞消息送來一張符令,阿嬤當場用火把符令化掉,放進裝了水的杯中,再用這杯符水為我從頭到腳,前身後背淨了一遍。
隔天,另一個老菩薩拿來一袋不知是什麼植物的葉子給阿嬤,要阿嬤把葉子放鍋裡煮,一天三次用鍋中的水擦拭起疹子的地方。說也奇怪,也才三、四天光景,我的疹子就乾了,前後不到一週的時間就迅速康復。
阿嬤真有斬飛蛇的法力?那袋神奇的藥草究竟是什麼?如今我已懂得好奇,可惜已經沒辦法跟阿嬤求證了。
大約是在我讀國中的時候,阿嬤七十五歲生日前後,她找了附近照相館的老闆來家裡為她拍照,有她穿海青的獨照,也有與父親、姑媽以及我們這些內、外孫的合照。那天大夥都為了拍照這件事專程趕回來,大人私下說,阿嬤是在為將來死後要用的遺照做準備,我聽了之後偷偷躲回房裡哭了好一會兒。
有一天阿嬤也會離我而去這件事震撼了我。我開始像阿嬤祈求菩薩保佑我「平安大漢敖讀冊」一樣,早晚一炷香,拜託菩薩保佑我阿嬤「呷百二」。
可顯然菩薩是偏心的,祂應允了阿嬤的心願,最終卻沒能實現我的。在我離家北上讀研究所的第二年,一天早上接到父親的電話,說阿嬤去世了。
沒有任何前兆。姑媽說,阿嬤本來坐在椅子上人好好的,突然就在她面前倒了,救護車到家急救時,阿嬤早已沒了氣息。
她自己走得瀟灑,卻帶給我這輩子最巨大的傷痛。不是早說好哪天等我飛黃騰達了要好好回報她嗎?不是約好等我賺錢後,要帶她遊遍五台、峨嵋、普陀、九華四大名山嗎?她怎麼可以說走就走,不給我實踐這些承諾的機會?辦後事的那陣子,我多次哭到幾近昏厥,看著阿嬤的遺體,絕望得想跟她一起離開這人世。
那些日子,我稱之為老菩薩的阿嬤的老朋友們,每天排班來我家為阿嬤誦經,每逢作七也在寺廟同步為阿嬤舉行法事。有老菩薩告訴我,「你袂凍擱哭啊,恁阿嬤會毋甘走」,另一個老菩薩則說:「恁阿嬤轉去作菩薩啊,你要替伊歡喜。」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好意與關懷,卻依然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我不想阿嬤離開我,我不想阿嬤這麼早就去當菩薩,我只想阿嬤繼續當我的阿嬤。
一個又一個七作過去,老菩薩們來了走,走了來。一晚我在靈堂前看著阿嬤的遺照,順手翻開桌上老菩薩留下的《佛說阿彌陀經》,便緩緩讀誦起來。老菩薩說的沒錯,阿嬤生前最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能成為她此行的牽絆,我要幫助她順利抵達菩薩那裡。我在心底默默跟菩薩說,菩薩,既然你決定帶走我阿嬤,那麼就拜託祢好好照顧她了。
阿嬤走得突然,許多事情都沒交代。往後多年,她的子女們包括我父親在內,為了爭她名下唯一的財產,也就是我們住的那棟透天厝,爭執,反目,上法院。我逃回北部,遠離風暴,冷眼旁觀之餘也不免失笑,你們爭你們的吧,果然都是一群笨蛋,看不出來阿嬤早把她最珍貴的一切都給了我。
我才是阿嬤留下的最有價值的遺產。此後我以自己為家,想念阿嬤時,便拿出離家前特地帶在身邊的阿嬤的佛經,有時口讀有時手抄,既是為阿嬤、也是為自己累積功德,爭取自身有日終能在菩薩處與阿嬤團聚。各種佛學書籍,自然也逐漸納入我閱讀的範疇。有次在袁瓊瓊的書裡,看到她轉述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短文〈菩薩的勇氣〉,內容十分奇特,我還特地上網搜尋了原文。
宗薩說,什麼叫做「菩薩的勇氣」呢?「菩薩的勇氣」,就是假如你是一個菩薩,你的老師要你去埃及的一個餐廳,接受一個小孩遞給你的一杯水,然後把水喝掉,你會毫不猶豫的去。哪怕你去到那裡,那個小孩還沒出生,你必須在那裡等上五十年,你也會等。你會每天去那裡坐一下,或者乾脆在那裡找份工作,直到等到那個小孩來,給你一杯水。你喝了他那杯水,與他結了這份緣,然後日後可以因為這份緣,幫到他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