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為五經之一,其原始意義本是周朝卜筮之書,而《易》是指筮書,依照《漢書‧藝文志》之記載,《周易》之成書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由於《易》書是由「經」與「傳」兩部分組合而成,而「經」先於「傳」。然「經」之文晦澀難窺其中堂奧,遂有「傳」之輔解,期能揭密而顯存在之義理,以為經世治國與人倫日用之理,故《易》統貫形上原理、自然法則、道德品性、人文精神、社會文化等豐富之內容,而影響深遠。
隨著中國文化之遠播,《易》學亦傳入近鄰之韓國與日本,而《易》的本質即在於「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察要觀變以制度的樞要哲學,在韓國、日本與中國大陸及臺灣對於《易》學之研究,亦有著隨著研究視野與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著墨與發揮,「東亞易學研究成果之述評」即表現出在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與臺灣四地的《易》學研究者,在殊異的時空環境與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對於《易》研究異彩紛呈的闡述脈絡與關注議題的多元面貌,而可達成借鏡參照與檢視之效。
隨著中國文化之遠播,《易》學亦傳入近鄰之韓國與日本,而《易》的本質即在於「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的察要觀變以制度的樞要哲學,在韓國、日本與中國大陸及臺灣對於《易》學之研究,亦有著隨著研究視野與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著墨與發揮,「東亞易學研究成果之述評」即表現出在韓國、日本、中國大陸與臺灣四地的《易》學研究者,在殊異的時空環境與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對於《易》研究異彩紛呈的闡述脈絡與關注議題的多元面貌,而可達成借鏡參照與檢視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