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分為一路(89式)和二路(72式),也稱炮捶。總體上講:一路柔多剛少,手法較多,比所謂的老架多15式,故為89式。如:中盤、退步壓肘、海底翻花、初收、三換掌…等。
作者簡介
陳瑜,1962年生,祖籍河南溫縣陳家溝。現居北京。是陳氏第十七世宗師陳發科之嫡孫、陳氏第十八世宗師陳照奎之獨子。現任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陳照奎太極拳社社長;北京陳瑜太極拳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河南省陳家溝太極拳協會終身顧問;陳家溝太極學校副校長。
自幼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潛心習藝,17歲開始獨立授拳。至今已經30多個年頭,功夫已臻上乘,曾到河南、東北、湖南、廣西、浙江、貴州、河北、天津、深圳、珠海、廣東、江蘇、香港等地,以及瑞士、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授拳。慕名而來的除了全國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外,還有英國、瑞士、德國、新加坡、韓國、俄羅斯、日本、保加利亞、義大利、美國、法圍、敘利亞、加拿大、匈牙利、哈薩克斯坦、羅馬尼亞、比利時、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員。經過其指導的部分學員在國內外武術大賽和國際太極拳年會中均獲得了優異成績。上海、重慶、珠海、湖南、北京電視臺、中央國際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以及《焦作日報》、《人民日報》,《中國之翼》、《全球功夫》、《養生》雜誌,和美國、德國、日本、香港武術雜誌,俄羅斯電視臺、韓國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都先後報導過他的功夫以及他的教拳事蹟。2006年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陳瑜太極網http://www.cytjw.cn,為發揚光大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前言
我的父親陳照奎先生(1928年1月24日—1981年5月7日),係陳家溝陳氏第18世傳人,自幼隨爺爺陳發科(1887—1957,係陳家溝陳氏第17世傳人)學祖傳拳藝。如果說爺爺發科的貢獻在於把陳氏家傳的太極拳從陳家溝一隅之地傳至北京,那麼父親照奎的貢獻在於把此拳傳於北京、上海、南京、陳家溝、鄭州、石家莊、焦作等地,足跡遍佈黃河內外、大江南北。他嘔心瀝血、精心育人,培養弟子數以千計。
如今,他的眾多弟子已將此拳發揚光大,遠播世界各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遭受浩劫,父親也難於倖免,他受盡歧視,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命運坎坷,最後身心憔悴,貧困交加,導致血壓不斷升高,又無錢治病,最後積勞成疾,於1981年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父親陳照奎生前撰寫了大量的太極拳理、功力訓練方法等。為了紀念父親,現將這些文字整理成書,公之於世。《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一路八十九式》一書中大量採用了父親生前的手稿,並配以我的拳照,從而形成一本完整的陳氏太極拳書籍,以緬懷父親的豐功偉績,追思父親的音容笑貌!
《道德經》講:「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父親陳照奎就是真正的壽者,他雖然過世三十多年,卻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在他逝世31周年後的今天,他所傳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及相關功法,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廣泛傳播,造福數以千萬計的人們。我將繼續完成父親生前的遺願,將陳氏太極拳發揚廣大,為造福更多大眾而不懈努力!
陳 瑜 於北京
目錄
第一章 一路八十九式的特點和詳解內容
一、特 點
二、套路動作名稱
三、套路動作詳解
四、太極拳練習注意事宜
第二章 陳照奎手稿
一、陳氏太極拳法總歌
二、太極拳各派的共同理論和鍛鍊要領
三、太極八法歌
四、陳氏太極拳鍛煉經驗談
(一)陳氏太極拳的鍛鍊方法
(二)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三)陳氏太極拳的鍛鍊要點
附 錄
「太極一人」陳發科
「神拳太保」陳照奎
父親陳照奎生平
陳氏太極拳宗師陳照奎先生碑文
顧留馨老師的親筆題詞
永遠的懷念——回憶我的父親陳照奎
獨特的人生 精湛的技藝——記陳瑜
歷代陳氏太極拳傳遞表
出版說明
一、應廣大陳氏太極拳愛好者的要求,特出版此書。
二、書中採用了我的父親陳照奎先生部分遺稿,但由於當時所處的歷史年代,沒能留下大量的拳照,很是遺憾。為了使愛好者更加直觀地學習套路,故配以本人拳照。
三、本書套路中的拳照共八百餘張,為讓愛好者更清楚地看清手的動作,除十字單擺蓮部分照片外,其他拳照一律採用了正面照,且每個動作都有完整的圖像。另外有關動作的方位、角度、路線等可參考隨書贈送的演示光碟。
四、為使愛好者更加清楚地掌握每個動作的細節,以及更加清晰地劃分動作之間的銜接部分,特將83式拓展成89式。其中金雞獨立分為兩個式子:右金雞獨立、左金雞獨立;野馬分鬃分為兩個式子:右野馬分鬃、左野馬分鬃;左右擦腳分為兩個式子:左擦
腳、右擦腳;前招後招分為兩個式子:前招、後招;還新增加了起式及十字單擺蓮之後的海底翻花。
五、書中部分文章是本人在習練四十多年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些心得,希望能與大家分享。因本人水準有限,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同仁批評指正。
六、本書得到了馬勳、王偉、王欣、王浩然、王敏夫、王粵軍、尹法根、喬連永、劉平旺、張玉潔、張京輝、李祥、李毅、楊志勇、陳雲杰、陳世武、陳威銘、周紅、林小梅、胡偉航、賈輝、黃煒、曾召弟、廖裕乾等人的大力支持,謹於此一併致謝。
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分為一路(89式)和二路(72式),也稱炮捶。總體上講:一路柔多剛少,手法較多,比所謂的老架多15式,故為89式。如:中盤、退步壓肘、海底翻花、初收、三換掌…等。
作者簡介
陳瑜,1962年生,祖籍河南溫縣陳家溝。現居北京。是陳氏第十七世宗師陳發科之嫡孫、陳氏第十八世宗師陳照奎之獨子。現任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陳照奎太極拳社社長;北京陳瑜太極拳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河南省陳家溝太極拳協會終身顧問;陳家溝太極學校副校長。
自幼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潛心習藝,17歲開始獨立授拳。至今已經30多個年頭,功夫已臻上乘,曾到河南、東北、湖南、廣西、浙江、貴州、河北、天津、深圳、珠海、廣東、江蘇、香港等地,以及瑞士、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授拳。慕名而來的除了全國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外,還有英國、瑞士、德國、新加坡、韓國、俄羅斯、日本、保加利亞、義大利、美國、法圍、敘利亞、加拿大、匈牙利、哈薩克斯坦、羅馬尼亞、比利時、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員。經過其指導的部分學員在國內外武術大賽和國際太極拳年會中均獲得了優異成績。上海、重慶、珠海、湖南、北京電視臺、中央國際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以及《焦作日報》、《人民日報》,《中國之翼》、《全球功夫》、《養生》雜誌,和美國、德國、日本、香港武術雜誌,俄羅斯電視臺、韓國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都先後報導過他的功夫以及他的教拳事蹟。2006年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陳瑜太極網http://www.cytjw.cn,為發揚光大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前言
我的父親陳照奎先生(1928年1月24日—1981年5月7日),係陳家溝陳氏第18世傳人,自幼隨爺爺陳發科(1887—1957,係陳家溝陳氏第17世傳人)學祖傳拳藝。如果說爺爺發科的貢獻在於把陳氏家傳的太極拳從陳家溝一隅之地傳至北京,那麼父親照奎的貢獻在於把此拳傳於北京、上海、南京、陳家溝、鄭州、石家莊、焦作等地,足跡遍佈黃河內外、大江南北。他嘔心瀝血、精心育人,培養弟子數以千計。
如今,他的眾多弟子已將此拳發揚光大,遠播世界各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遭受浩劫,父親也難於倖免,他受盡歧視,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命運坎坷,最後身心憔悴,貧困交加,導致血壓不斷升高,又無錢治病,最後積勞成疾,於1981年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父親陳照奎生前撰寫了大量的太極拳理、功力訓練方法等。為了紀念父親,現將這些文字整理成書,公之於世。《家傳陳氏太極拳功夫架——一路八十九式》一書中大量採用了父親生前的手稿,並配以我的拳照,從而形成一本完整的陳氏太極拳書籍,以緬懷父親的豐功偉績,追思父親的音容笑貌!
《道德經》講:「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父親陳照奎就是真正的壽者,他雖然過世三十多年,卻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在他逝世31周年後的今天,他所傳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及相關功法,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廣泛傳播,造福數以千萬計的人們。我將繼續完成父親生前的遺願,將陳氏太極拳發揚廣大,為造福更多大眾而不懈努力!
陳 瑜 於北京
目錄
第一章 一路八十九式的特點和詳解內容
一、特 點
二、套路動作名稱
三、套路動作詳解
四、太極拳練習注意事宜
第二章 陳照奎手稿
一、陳氏太極拳法總歌
二、太極拳各派的共同理論和鍛鍊要領
三、太極八法歌
四、陳氏太極拳鍛煉經驗談
(一)陳氏太極拳的鍛鍊方法
(二)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三)陳氏太極拳的鍛鍊要點
附 錄
「太極一人」陳發科
「神拳太保」陳照奎
父親陳照奎生平
陳氏太極拳宗師陳照奎先生碑文
顧留馨老師的親筆題詞
永遠的懷念——回憶我的父親陳照奎
獨特的人生 精湛的技藝——記陳瑜
歷代陳氏太極拳傳遞表
出版說明
一、應廣大陳氏太極拳愛好者的要求,特出版此書。
二、書中採用了我的父親陳照奎先生部分遺稿,但由於當時所處的歷史年代,沒能留下大量的拳照,很是遺憾。為了使愛好者更加直觀地學習套路,故配以本人拳照。
三、本書套路中的拳照共八百餘張,為讓愛好者更清楚地看清手的動作,除十字單擺蓮部分照片外,其他拳照一律採用了正面照,且每個動作都有完整的圖像。另外有關動作的方位、角度、路線等可參考隨書贈送的演示光碟。
四、為使愛好者更加清楚地掌握每個動作的細節,以及更加清晰地劃分動作之間的銜接部分,特將83式拓展成89式。其中金雞獨立分為兩個式子:右金雞獨立、左金雞獨立;野馬分鬃分為兩個式子:右野馬分鬃、左野馬分鬃;左右擦腳分為兩個式子:左擦
腳、右擦腳;前招後招分為兩個式子:前招、後招;還新增加了起式及十字單擺蓮之後的海底翻花。
五、書中部分文章是本人在習練四十多年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些心得,希望能與大家分享。因本人水準有限,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同仁批評指正。
六、本書得到了馬勳、王偉、王欣、王浩然、王敏夫、王粵軍、尹法根、喬連永、劉平旺、張玉潔、張京輝、李祥、李毅、楊志勇、陳雲杰、陳世武、陳威銘、周紅、林小梅、胡偉航、賈輝、黃煒、曾召弟、廖裕乾等人的大力支持,謹於此一併致謝。